文言文翻译送童子鸣序 碎金鱼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豆卢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送童子鸣序
【明】归有光
【原文】
越中人多往来吾吴中,以鬻书为业。异时童子鸣从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数年前,舣舟娄江,余过之。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今年复来,吾友周维岳见余,为念其先人相与之旧,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然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余尤念之。
  尝见元人题其所刻之书云,自科举废而古书稍出,余盖深叹其言。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鸣于书,盖历能诵之。余以是益奇子鸣。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尝为余言: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以此知书之神也。非书之能为神也,古人虽亡,而其神者未尝不存。今人虽去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此书之所以可贵也。虽然,今之学者,直以为土梗已耳。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岁暮,将往锡山寓舍,还归太未,书以赠之。
【译文】
吴越一带的人很多往来于我们吴中地区,以卖书为业。从前童子鸣(曾)跟随他的先人游历(过)昆山,(那是他)还很小。几年前,(他)乘船到娄江,我去拜访了他。童子鸣把他的诗作拿给我看,已经能够超出众人了。今年又来,我的朋友周维岳来拜访我,因为顾念他的先人与(童子鸣的先人)相亲厚的之旧交,说童子鸣漂泊无依萧然,只恨(自己)没办法帮助他。不久以后童子鸣带着他的诗作来(拜访我),(他的诗)更加清新隽永可读了。然而童子鸣对我还是思慕的样子,(好像)有(向我)求学的意思,我到现在还记着这件事。
  曾经看到元朝人在他们所刻印的书籍上题记说,自从科举被废以后古书渐渐出来,我也深深地叹服他说的话。现世举进士之业很兴旺,士人不在知道还有书了。用不读书的方式求学,这是子路的癖好,但是是孔子所不喜欢的。难怪现在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内不知道自身修养之道,在外不知道选拔人才之方法,(大家)乱哄哄地每日争相谋取功名利禄,而逐渐形成社会上的流行习惯,因而天下常常有人才匮乏的忧虑。童子鸣对书,大概(都)能够背诵下来。我因此更加觉得童子鸣不同凡俗。所谓典籍,是天下的神灵、怪异之物。人每日与它们在一起,人的智慧必定有能够自行开发的机会。“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所聚敛的(灵气),应当有如黄金珠宝的灵气一样,就像祥云盘曲,护佑在它上面,受到它润泽的事物就(再也)不会枯涩了。
我内伯父庄渠先生(魏校)曾经对我说:广东人陈元诚,少时不曾认字,(忽然)有一日自我感奋激发,拿来四书整天礼拜,忽然间就能够认字了。我因此知道书的神异。并不是书能成为神,古人虽然死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一直都在。今人虽然距离古代很久远了,但是我们的精神也总能与古人的精神相遇。这就是书可贵的原因了。虽然如此,但是今天求学的人,却只以为(书不过是)泥塑的偶像罢了。童子鸣卖古书,尚且几乎不能生活自给,如今要想探求古书之大义,我怕他的生活会更加窘迫。年末,(我)要到锡山寓所去,回到太末,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注释】
1、异时:这里是“往时;从前”的意思。
(1)不同时候。《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路 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晋孙绰《支遁方向子期》:“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唐石贯《和主司王起》:“绛帐青衿同日贵,春兰秋菊异时荣。”
(2)往时;从前。《史记·平准书》:“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司马贞索隐:“异时,犹昔时也。”《新唐书·于頔传》:“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廞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前代悬购遗书,咸著条目:隋有阙书录,唐有访书录,宋有求书录。异时人主留意若此。”章炳麟《訄书·订孔》:“异时老墨诸公,不降志于删定六艺,而孔氏擅其威。”
(3)以后;他时。《史记·苏秦列传论》:“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宋陆游《跋<西昆酬唱集>》:“记之为异时一笑。”清姚莹《与陆次山论文书》:“异时集成付刻,或即以此书列其首,亦无不可者。”
2、舣舟:停船靠岸。
3、出人:超出众人。《商君书·画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谚曰:‘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郄嘉宾。’”宋司马光《缙云县尉张君墓志铭》:“君性嗜学,年十五,志节已皦皦出人。”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出人不远》:“饱食终日而不学,岂能过人乎?出人,如古言:加人一等;后世言:出人一头地。”
4、相与:相处;相交往。《易·大过》:“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红楼梦》第33回:“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
5、旅泊:飘泊。唐王勃《重别薛华》诗:“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唐皇甫冉《送康判官往新安赋得江路西南永》诗:“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宋叶适《高令人墓志铭》:“自古独立特行之士,无所复望于世,而旅泊其身以苟免者,固已众矣。”
6、萧然:简陋。宋陆游《自笑》诗:“惟馀数卷残书在,破箧萧然笑獠奴。”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叹息。”王闿运《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7、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敷究。”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清侯方域《于谦论》:“推其意,以为非我发之,而我又非秉钧者,天下无以专责之也。”
8、已而: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存伏兵萧县,已而瑾果与溥俱出迷离,存发伏击之。”
9、清俊:也作“清隽”。清新隽永。《宋书·礼志一》:“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明杨慎《词品·洪觉范梅辞》:“梅辞如此清俊,亦仅有者。”清阮元《石渠随笔·明太祖仁宗宣宗三帝书卷》:“今晨览卿为余所改之诗,甚是丰采清隽,真有益于日新。”陈衍《<知稼轩诗>序》:“弢庵意在学韩,实似荆公,于韩专学清隽一路。”
10、依依: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李贤注:“依依,思慕之意。”宋倪涛《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江汉,素心久依依。”明张煌言《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
11、问学: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郑玄注:“问学,学诚者也。”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明宋濂《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府君为儿时,重迟不戏,潜心于问学,及壮,益孳孳自治。”
12、滋盛:众多;兴旺。《后汉书·翟酺传》:“ 孝宣 论六经於 石渠 ,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其裔孙又能以大义匡奉,且救诸侯之患,宜其百代滋盛矣。”
13、无怪:不足为奇。宋曾巩《与王介甫书》:“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4回:“原来点了翰林可以打一个大把势,无怪那些人下死劲的去用功了。”
14、修己:自我修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入道》:“士之谋身,得之者以才,失之者惟命,达失二揆,宏道要枢,可谓勤于修己者与!”清姚鼐《复蒋松如书》:“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参见“脩己”。
15、临人:谓选拔人才。《后汉书·崔寔传》:“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李贤注:“《韩子》曰,叶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此云‘临人’、‘节礼’,文不同也。”明归有光《送童子鸣序》:“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
16、纷纷: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宋王安石《桃源行》:“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明沈采《千金记·封王》:“过长亭短亭,乱纷纷道蔽旌旗影。”
17、荣利:功名利禄。《吕氏春秋·用民》:“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宋范仲淹《访陕郊魏疎处士》诗:“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18、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19、以是:因此。《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新唐书·藩镇传·吴元济》:“又尝败 韩全义 、 于頔 ,以是兵骄无所惮。”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又务综覈名实,搜剔隐奸,推毂善良,摧抑浮竞,以是大不便于小人。”
20、神物:神灵、怪异之物。《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唐李白《梁甫吟》:“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明张纶《林泉随笔》:“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神物气聚,则须有纔过便散。既有神物,则震死人书其背,夫复何怪?”
21、性灵:智慧;聪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初,朱崖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于曹纲,尽纲之能。纲尝谓侪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红楼梦》第91回:“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话,我实在对不上来。”
22、开发:启发;开导。《北史·崔赡传》:“东宫弱年,未陶训义,卿仪形风德,人之师表,故劳卿朝夕游处,开发幼蒙。”宋欧阳修《与修史学士书》:“辱教,开发蒙滞,实寡陋者之幸也。”
23、金宝:黄金和珠宝。泛指贵重财物。《史记·天官书》:“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唐白居易《议释教策》:“况僧徒日益,佛寺日崇,劳人力於土木之功,耗人利于金宝之饰。”清顾炎武《王家营》诗:“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
24、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清赵翼《养疾未愈书感》诗:“岁晚沧江几回首,卿云五色丽高旻。”
25、轮囷:盘曲貌。《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李善注引张晏曰:“轮囷离奇,委曲盘戾也。”宋王禹偁《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诗:“戏马台荒春寂寞,斩虵乡古树轮囷。”清李必恒《吴门徐昭法先生画芝》诗:“垒坷轮囷态最工,披图谡谡起清风。”
26、覆护:保护;庇佑。《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臣苍疲驽,特为陛下慈恩覆护,在家备教导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清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由此观之,是书者造物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护之,又从而菑害之如此。故曰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27、庄渠先生:归有光的妻子魏孺人的伯父。即魏校(1483-1543),明代官员、学者,与李承勋、胡世宁、余祐善,并称南都四君子。其先本李姓。魏校居苏州葑门之庄渠,故自号庄渠,字子才,一作子材,母为徐有贞之女。
28、感激:感奋激发。汉刘向《说苑·修文》:“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后汉书·列女传·许升妻》:“升感激自厉,乃寻师远学,遂以成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
29、四子书:即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 、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清邵懿辰《仪宋堂后记》:“明太祖既一海内,与其佐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于今。”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儒卿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四子”。《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占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四书”。
30、土梗:泥塑偶像。亦以喻轻贱无用。《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成玄英疏:“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其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李善注:“游尘土梗,喻轻贱也。”唐杜甫《雷》诗:“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偻。”宋叶适《<徐斯远文集>序》:“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为后生法。”清戴名世《与弟书》:“五经二十一史,今之视为土梗,而天下几无读书者矣。”
31、已耳: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而已;罢了。
32、然且:然而;尚且。《谷梁传·昭公十三年》:“冬十月,葬蔡灵公……灭国不葬,然且葬之,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荀子·荣辱》:“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宋叶适《绍兴府新置二庄记》:“越为郊畿而民不胜困……若夫命乡论秀,合乐以侑之,古今常礼也,然且寂而无声数十年矣。”
33、几于:近于;几乎。《后汉书·申屠蟠传》:“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於毁灭。”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下》:“古人握沐之风,几余永绝。”
34、自振:自救;自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后汉书·桓帝纪》:“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妾孤穷羸弱,不能自振。”
35、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汉淮南小山《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明史·彭韶传》:“岁暮者,天道之终。”
36、锡山:地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
37、寓舍:住所。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迹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辑之,名曰《玉照新志》。”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上:“松江将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清谭献《复堂词录》序:“光绪八年九月,谭献书余安庆枞阳门内寓舍。”
38、还归:返回。 应劭 《风俗通·怪神》引《管子》:“齐公出余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月不出。”汉王充《论衡·恢国》:“孝明加恩,则论徙边;今上宽惠,还归州里。”《西游记》第77回:“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清顾炎武《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淞江亭畔坐垂纶,还归被褐出负薪。”
39、太末:县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姑蔑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太末县治在今天的浙江省龙游县。

焚鼠毁庐文言文翻译~

翻译:越地有个独居的男子,棒扎茅草做成房屋,努力耕作的到食物。时间长了,豆类粟米盐和奶酪,都不需靠别人(自力更生)。曾经老鼠成患,白天都成群结对地行动,夜晚就磨牙和吱吱的叫声直到早晨。那男子一直为之事烦恼。

一天喝醉了酒回家,刚刚睡到枕头上,老鼠百般地令他恼火,无法合眼。那男子(终于)发怒了,拿着火四处烧老鼠。老鼠死了,房屋也毁了。地二天酒醒了,茫茫然无家可归。

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原文: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扩展资料:
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陈尧咨因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而获罪贬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尧咨

文言文翻译送童子鸣序
答:童子鸣把他的诗作拿给我看,已经能够超出众人了。今年又来,我的朋友周维岳来拜访我,因为顾念他的先人与(童子鸣的先人)相亲厚的之旧交,说童子鸣漂泊无依萧然,只恨(自己)没办法帮助他。不久以后童子鸣带着他的诗作来(拜访我),(他的诗)更加清新隽永可读了。然而童子鸣对我还是思慕的样子,(好像)有(向我)求...

文言文翻译序
答:“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

走进文言文29
答:山阴县有五六叟(老人),自若耶⑤谷间出,人赍⑥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 ⑦,未尝识朝政。他守(别的)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有时)狗吠竟(终)夕,民不得安。 自明府⑧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遇到)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同“捧”)以钱,...

苏轼文言文全集
答: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在咬的,怎么立刻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

送杨寘序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

关于文学的文言文
答: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祁彪佳文言文
答:(4)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5)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募勇士、...

八年级上下册语文文言文中心句及翻译
答:[1]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文言文50左右
答: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及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办法;道理 校:比较 物:物品 悦: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尝:曾经。 咸:全,都焉:于,对他 7.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滕王阁序的翻译是什么?详细点的。
答: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翻译: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讲解:“出”为路过途经之意。“何知”为“知何”,即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鉴赏:最后谦虚地介绍自己。至此,具体的人物介绍结束。第一段亦结束。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