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诗望庐山瀑布达到了什么境界如什么一般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写的什么景色

作者&投稿:堵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写的诗望庐山瀑布达到了什么境界如什么一般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可以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达到了 浪漫绝伦,超然洒脱的境界,如身临仙境一般。



一、《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如生动的山水画一般。

二、原文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
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1、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传说他望庐山瀑布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波澜壮阔,真是如仙人下凡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的精神境界
浪漫绝伦,广阔无垠,大气磅礴,豪迈奔放,超然洒脱,突破想象。。。。
粗略说了几个词,考试的时候你自己发挥下呗,意思差不多就可以了。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什么诗~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李白写的风景诗(山水诗)。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原文】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描写了庐山瀑布荡气回肠、雄伟奇丽、气象万千、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
节选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如下: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作品赏析
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庐山瀑布

李白写的诗望庐山瀑布达到了什么境界如什么一般
答:白写的诗望庐山瀑布达到了什么境界如什么一般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什么?
答:《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表达了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原诗:《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

望庐山瀑布诗意全解
答: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的是_?
答:随后,诗人用诗歌以更多的文字、抒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整个山瀑的磅礴气势与浩瀚壮观,尤其又用“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增添了深刻的文字描绘,让人联想到瀑布仿佛一条长河,冲击深不见底,令人惊叹不已。总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与浩瀚壮观,用极简刻画语言,把瀑布迅速而...

望庐山瀑布是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
答:《望庐山瀑布》是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全诗原文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话文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

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什么
答:《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瀑布从天而降的雄伟壮观。一、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翻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中心思想
答:中心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表达了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

《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答:《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简介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

李白《望庐山瀑布》想表达什么感情?
答:《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被庐山瀑布落差之大,其壮丽气势所震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景色和鬼斧神工的赞颂,抒发了对大自然秀丽山河的欣赏和敬意。具体诗文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香炉峰上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

《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的写景特点
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写景特点:1、《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