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多少节气,各自的名称和日期? 一年二十四节气名称(按顺序)?

作者&投稿:詹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4个节气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立夏,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一年24节气 中国的24节气 一般指黄河一带 立春:2月4日前后,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 ,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寒露”节令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冬至: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季节。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大雪”节令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名称和日期如下:

一、春季

  1.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2.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3.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4.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5.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6.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二、夏季

  1.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2.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3.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4.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5.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6.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三、秋季

  1.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2.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3.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4.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5.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6.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四、冬季

  1.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2.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3.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4.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5.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6.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 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 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 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 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 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这些节气又是怎么按照顺序排列的?~

24节气分别为,顺序排列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词语释义:
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1]

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二十四节气
[1]

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答:1、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表示春天的开始。2、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表示夏天的开始。3、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表示秋天的开始。4、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表示冬天的开始。5、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春分把春天分成两段。6、秋分...

一年有几个节气?
答:一年有24个节气。全部24节气如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中24节气是怎么分配每个节气有多少天啊
答:24节气时间表:立春:2月3-4日 雨水:2月18-19日 惊蛰:3月5-6日 春分:3月20-21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0日 立夏:5月5-6日 小满:5月20-22日 芒种:6月5-6日 夏至:6月21-22日 小暑:7月7-8日 大暑:7月22-23日 立秋:8月6-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

我国传统历法一年有多少个节气
答: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

一年有几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有几天
答:一年一共有24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节气介绍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

一年有多少节气,各自的名称和日期?
答:惊蛰: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

一年有多少的节气和关于种植的谚语
答: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一年有多少节气,各自的名称和日Ɯ
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名称和日期如下:一、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一年多少个节气,分别是啥?
答:一个节气有十五天。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有多少的节气和关于种植的谚语
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一年有多少的节气和关于种植的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