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证明佛教盛行的古名言文

作者&投稿:韩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愈<论佛骨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三武灭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家名言~

佛陀的格言
宁静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私欲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束缚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度过的河。
洞察
不要轻信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愿望
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哪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慈爱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以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烦恼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障碍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的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邪恶。
容忍
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知足
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健康
疾病有两种,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被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施舍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愁苦
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待人
待人热忱,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喜悦,苦恼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心境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的跟随他。
行善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福德。
财富
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望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信心
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解脱
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精勤
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教育
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快乐
不沉湎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幸福
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智慧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实行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省过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言行
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学习
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佛陀的格言



陈柏达居士选译





一、宁静

二、私欲

三、束缚

四、洞察

五、愿望

六、慈爱

七、烦恼

八、障碍

九、愁苦

十、待人

十一、心境

十二、行善

十三、实行

十四、省过

十五、言行

十六、学习

十七、教育

十八、快乐

十九、幸福

二十、智慧

二十一、容忍

二十二、知足

二十三、健康

二十四、施舍

二十五、友谊

二十六、财富

二十七、信心

二十八、解脱

二十九、精勤



喜悦与赞美



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我认为阅读本书,可以兼具不同的态度:可当作养性圣典看;可视为怡情小品读。



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它蕴藏著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我常听说品茗的好处不少,柏达的书也经得起品尝,使人回味无穷;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著哲人的苦心、无声的启迪、以及一种超乎言说之外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正是禅的宁静,睿智与解脱。



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林世敏序



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十、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十四、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一○四、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过!



十五、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十六、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十八、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十九、幸福



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



一四三、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二十二、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二十三、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10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是由谁传入的?
答:是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个和尚把佛教带入中国。

佛教的传播路径有哪些 分别传播到哪里
答:佛教传播,分为下列三条:一、北传佛教 佛从古称犍陀罗经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抵达中土,古称“丝绸之路”。佛教由陆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分为南北两条,以南道为早,南道是以于阗等地为中心,由犍陀罗中心地区,通过喀什米尔再向东发展;另外一条北道,以龟兹为中心,由...

佛教由谁从什么地方传入中国?
答:《道行般若经》乃中国般若系经典最早的译本,其後魏晋玄学兴起,般若思想能相应盛行,此经居启蒙之大功;《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介绍大乘禅观的著作。其中,《般舟三昧经》又为阿弥陀佛信仰传入汉地的开始。支谶的译典,为後世大乘佛教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综观中国佛教初期的弘译可分为二...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情况?请具体一点,谢谢!!!
答: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这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

佛教开始向外传播时我国处于什么朝代
答: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这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

佛教在我国历史上达到鼎盛是在什么时期
答:《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

山东有哪些名胜古迹?
答:5、千佛山公园,济南南部山群中最著名的景观,千佛山古名历山,内含如“兴国禅寺”等佛教庙宇多处,其内有一石桩,传为秦琼栓马处。千佛山在大明湖湖面上倒影,形成济南一大景观,曰为“佛山倒影”。6、青岛前海风景区,位于市南区前海一线,有滨海步行道将个景点串联。崂山风景区 …… 崂山是道教...

唐玄奘取经之前中国有佛教吗?他之前是做什么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前,中国...
答: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

简述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

...古代文化交流而不畏艰险做出贡献的古代名人有哪些,有没有他们的个人...
答: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