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物理复习提纲(是提纲!!)

作者&投稿:饶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章、 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
7、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
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
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1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其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立体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3、光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
4、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
1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比较大的,即“空角大”)
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会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阳灶。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电筒的原理。
17、凸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
4、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以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情况 像到凸透镜距离V 应用或分界点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像大小的分界点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光源放在焦点处可以得到平行光 虚实像的分界点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V> U 放大镜

7、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电影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都是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是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到。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物体在焦距内的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凸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9、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从而改变这架高级相机镜头的焦距。
1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
1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大了视角。
16、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大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一. 温度
1. 温度
⑴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⑵常见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⑶规定:把大气压为1.01×10^5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表示为1℃。
⑷温度计的测量范围:35℃——42℃。
⑸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单位是摄氏度(℃)。
2.熔化
⑴熔化:物质用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熔化的过程中吸热。
⑶常见的晶体是:海波、冰、食盐和各种金属。
⑷常见的非晶体是:蜂蜡、松青、沥青、玻璃。
⑸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⑹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⑺熔化现象:
① 医生有时要对发高烧的病人做“冷敷”治疗,用胶袋装着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对病人进行冷敷,哪一种效果好些?为什么?
答:用0℃的冰效果好,因为0℃的冰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比0℃的水多一个吸热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热量。
3.凝固
⑴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的过程中放热。
⑶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凝固现象:
① 寒冷的地方,冬天贮藏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水在凝固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加热窖内的空气,是菜窖内的空气温度不致降得太低,而把蔬菜冻坏。
② 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而在同样的环境下,用手去摸木头,却不会发生粘手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在寒冷的冬天,室外金属的温度很低,若手上比较潮湿,此时去摸金属,手上水分的热很快传递给金属,水温急剧下降,很快降到0℃而凝固,在手与金属之间形成极薄的一层冰,从而降手粘在金属上。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用手去摸木头,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当手接触木头时,虽然木头也要从手上吸热,但因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吸收的热不会迅速传到木头的其他部分,手的温度不会明显降低,所以手上的水分就不会凝固了。
4.汽化
⑴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⑵汽化的两种方式:①蒸发 ②沸腾
⑶蒸发: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
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⑸沸腾:沸腾是一种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⑹沸腾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⑻水的沸点:100℃
⑼汽化现象:
①有些水果和蔬菜常用纸或塑料袋包装起来,并放入冰箱或冷藏室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为了减少水果和蔬菜中水分的蒸发。这是因为用纸或塑料包装起来后,减少了外面空气的接触面,使蒸发速度减慢;把水果或蔬菜放入冰箱或冷藏室使液体温度降低,可以使蒸发变慢。
②盛暑季节,人们常在地上洒水,这样就感到凉爽了,为什么?
答:地面上的水蒸发时,要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爽。
③ 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给水加热,不一会,水就会沸腾了,而纸锅不会烧着,为什么?
答:当纸锅里放进水以后,蜡烛或酒精邓放出的热,主要被水吸走,这些热量使纸锅和水的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水的沸点时,水便沸腾了,水在沸腾时,还要吸收大量的热,这些热使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但是没有使水的温度再升高,总保持在100℃,这样,水就保护了纸锅的燃点远高于水的沸点,温度达不到燃点,纸就不会燃烧。
④ 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进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那一面吹来的,使说明理由。
解:风吹来的那一面,手臂上的水蒸发得快些,从手臂吸收的热量多,手臂的这一面就会感到凉,就知道风是从这一面吹来的。
⑤ 能否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为什么?
解:如果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低于100℃,不能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5℃,水的沸点是100℃,超过了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若把酒精温度计放入沸水中,玻璃泡中的酒精就会沸腾,使温度计受到损坏。如果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大于或等于100℃(在制造温度计时,增大酒精液面上的压强,使酒精的沸点高于或等于100℃),就可以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了。
5.液化
⑴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放热)
⑵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气体温度 ②压缩气体体积
⑶液化现象:
①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依据。
猜想:在室外一侧
依据:夏天开启空调后,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玻璃的外侧。
6.升华
⑴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⑵升华的过程中吸热。
⑶升华现象:
①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升华,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7.凝华:
⑴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⑵凝华过程中放热。
⑶凝华现象:
①请你解释俗语“霜前冷,雪后寒”。
解:霜是水蒸气向外放热凝华形成的,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的条件必须是气温低,所以霜形成前一定是低气温,即“霜前冷”。而大雪后,雪会熔化或升华,这都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气温下降,因此人会感到寒冷,所以“雪后寒”。
8.几种物态变化:

9.补充题:
⑴三支温度计,甲的测量范围是-20℃~100℃,乙的测量范围是-30℃~50℃,丙的测量范围是35℃~42℃。由此可知甲是 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_。
⑵把一勺子水泼到烧红的铁块上,听到一声响并看到有“白气”冒出,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旱情严峻的时期,为了缓解旱情,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即让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中撒一些干冰,当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___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空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成一些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下降。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成雨落到地面上。(填写合适的物态变化名称和需要具备的条件)
⑷寒冷的冬天室外气温是-25℃,河面结了一层厚冰,那么冰层的上表面温度和下表面温度及深水处的温度分别是( )
A. -25℃,-25℃,-25℃
B. 都低于-25℃
C. -25℃,0℃,0℃
D. -25℃,0℃,4℃
⑸我国南方有一种用陶土做成的凉水壶,夏天把开水放入壶里,壶里的水很快就凉了下来。而且陶土壶中的水的温度比气温还低。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⑴实验室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⑵汽化 液化
⑶升华 吸收 凝华 熔化
⑷D
⑸当水盛入陶土壶中时,水会渗出来,在壶的外表面蒸发。蒸发会从周围或液体所附着的物体上吸收热量,使周围或所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所以水温很快会降下来。当水温与外界气温相同时,壶的外表仍然会有水渗出来,继续蒸发使水温继续降低,所以,壶中的水会保持一个较低的温度。

第一章 机械能
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 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二章 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5.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6.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 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 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
13.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 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 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6. 热量的计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③ Q吸 = Q放 ( ※ 关系式 )
17.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三章 内能的利用 热机
1. 燃烧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 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燃烧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 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 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镜面
6.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 凸透镜成像:

(1) (2) (3)
F F (1/) (2/)
f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水 水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
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
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
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
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第十四章 功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 斜面:FL=Gh
或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 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也是斜面的一种)
6.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7.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回答者:SS天使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11-6 21:15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初二上物理复习提纲~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或是液体、气体;
3、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4声波: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车到山的距离,海面到海底的深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等等)
3 回声测距离: s=vt/2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带助听器),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为先天,终身且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
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
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声波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仍在作曲,我们听自己直接说话的声音和从录音机里播放的自己的声音不一样);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书P21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便于观察,放大实验现象。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一:噪声的来源
1,噪音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三:控制噪声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2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消声(从声源处减弱);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蝙蝠辨向)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二:声与能量
要点:
1,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2,飞机场旁边的玻璃易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也振动发声
3,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应用及现象: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
①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②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约为:c=299792458m/s
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300000000m/s
③在水中光速约为:2.25×10^8m/s;在玻璃中光速约为2×10^8m/s
④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4,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题: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
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例:
(1)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2)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3)黑板上“反光”是镜面反射光线强于漫反射光线
三、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⑤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5,凸面镜和凹面镜
概念:
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应用: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沿直线传播,但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4、光的折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
②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成正比)
④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反射。
⑤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①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看到的鱼的像是虚像)
②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③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④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
⑤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⑥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
⑦在海面看日出时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实际太阳升起的时间早(先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
注意:
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六、光的色散:
1、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带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要点:
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没有黑光;
5、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三原色混合出的是黑色。
6、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自身颜色的光);
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反射自身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七、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
现象与应用:
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人眼看不见;
作用与应用:
(1)热效应:
①红外线烤箱
②打仗用的夜视镜(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2)穿透能力强:遥控器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也看不见;
作用与应用:
(1)荧光作用:验钞
(2)生理作用:
①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应多晒太阳);
②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疑点:验钞机发出的蓝光是紫外线吗?
答:不是,紫外线人眼不可见。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拓展: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ˊ”表示,简称主轴;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特殊光线:
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过心不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 (平主过焦)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过焦平主)
③和②是由于光的可逆性产生的。
2,凹透镜的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过心不变)
②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注意:要让物体的像看起来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物距不可超过一倍焦距);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三心等高”):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0<u<f 正立、 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注意: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见,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十、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
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3,晶状体自动调节:
①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②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十二、近视眼
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原因:
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会聚在视网膜前;
3,矫正: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三、远视眼
1,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原因:
晶状体曲度过小,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会聚在视网膜后;
3,矫正:需戴凸透镜调节。
十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温度单位
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拓展:宇宙最低温度:-273.15℃,即绝对零度。
国际温度单位:
(1)国际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2)273开=0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t+273.15,平时可用T=t+273(如人体体温37℃.T=310)
二、温度计
1、原理: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等)、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零刻线,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
①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1,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3,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四、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五、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①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③熔点:晶体熔化时的固定温度;
④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持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2)持续放热;
⑤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4、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与蒸发的快慢有关的条件:
①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②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①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②一般情况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③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④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够继续吸热;(冰在零度的房间里无法融化)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①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②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③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致冷的现象:
①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
②人出汗降温;
③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4、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一章、 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 7、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 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 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1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其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立体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3、光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 4、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 1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比较大的,即“空角大”) 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会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阳灶。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电筒的原理。 17、凸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 4、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以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情况 像到凸透镜距离V 应用或分界点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像大小的分界点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光源放在焦点处可以得到平行光 虚实像的分界点 U U 放大镜 7、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电影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都是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是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到。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物体在焦距内的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凸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9、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从而改变这架高级相机镜头的焦距。 1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 1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大了视角。 16、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大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初二物理上半学期知识点总提纲
答:本人需要初二物理上半学期知识点的总结(要详细一点的全一点的,我要背呢)谢谢各位了最好是学哥学姐期末老师给你们发的知识点总结。如果准确,全面,追加分,谢谢大家了。有图更好... 本人需要初二物理上半学期知识点的总结(要详细一点的全一点的,我要背呢)谢谢各位了最好是学哥学姐期末老师给你们发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半学期物理考试的复习提纲`急哈
答:初二物理 《光现象》单元复习提纲http://www.xuexiku.cn/html/c2/c2wl/20080505/2476.html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答: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3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感动超人man 2011-12-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一套复习提纲,可以参考一下! 理科王牌教材《理化夺分奇招》1、 运动的自行车刹车后会停止运动,自行车停下来...

物理考试复习提纲
答:物理考试复习提纲急!!!... 物理考试复习提纲 急!!!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先人一步,探秘华为P50宝盒 图品尝到 2011-07-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答: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百度网友f726cb3 2013-08-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
答: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方面比较吃力,想知道如何才能学好初二物理呢?有什么 方法 和技巧?初中物理到底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来阅读一下吧! 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 一、选择题 1、物态变化 思路:分清楚变化前后各是什么物态,伴随的热量变化 2、声音 音调:...

求初二上学期物理复习提纲
答:2007-01-02 初二上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80 2012-01-25 初二上学期物理复习提纲 2 2015-01-20 求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08-09-29 初二上学期物理复习提纲(是提纲!!) 58 2012-03-31 跪求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2015-01-17 初二上半学期物理统考复习提纲? 2011-11-19 求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大全。。。还有...

有初二物理的复习提纲没啊???(人教版的)
答: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

初二苏科版上学期物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答: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框架
答:(2)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公式表示:I = I1+ I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绝恋0忆 2011-01-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