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兵变是怎么回事?前因后果? 东征陈炯明的前因后果。

作者&投稿:仁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炯明

  护法战争失败,孙中山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革命不能依靠一个军阀打倒另一个军阀,必须要有自己的基本武装。于是,陈炯明成为孙中山重点扶持的军事将领。然而羽翼丰满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16日发动羊城兵变,致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遭受了一次最为沉重的失败。孙中山走避永丰舰,与叛将周旋55天。蒋介石在兵变后不久,辗转登上永丰舰,奠定了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有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永丰舰的英雄壮举,中国现代史将会重新改写。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与南北军阀的较量中,深感没有掌握武装力量,办不成事。在广州护法时,就着意培植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给他年拨款、调兵。1918年5月孙在桂系军阀逼迫下,离开广州,赴上海,就寄希望于陈炯明,希望陈能驱走盘踞广州的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920年8月,孙中山命陈回师广州,将岑、陆驱走,重组军政府,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指挥粤、湘、滇、桂、赣军北伐。陈炯明集内务总长、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四职于一身,成为军政府的铁腕人物。但他很快原形毕露,反对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并勾结唐继尧、吴佩孚,鼓吹联省自治,分裂北伐军,阻挠北伐。还下毒手派人杀了孙中山信任的邓铿。陈将叶举驻防广西部队秘密调入广州,设司令部于白方山。陈本人坐镇惠州,策动叛乱。孙中山不断得到陈炯明叛迹日彰的报告,包括胡汉民、蒋介石在内,都建议孙中山铲除陈炯明。1922年3 月,孙见后方不稳,从桂林北伐大本营回师,设大本营于韶关,严斥陈炯明,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

  1922年6月1日,孙中山、宋庆龄由韶关返广州。在广州市区,孙已发现陈炯明部队逆迹。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斥责陈炯明“反对北伐”,并以舆论压力,迫陈将部队退回东江原防。陈炯明不知悔改,6月13日竟在惠州下达对孙的总攻令。14日,又诱拘财政次长廖仲恺于石龙,还逐走国会议员,杀害总统府成员。15日,在陈的指使下,叶举在粤军总司令部召集军长熊略,师长陈炯光、钟景棠、洪兆麟,江防司令周天禄,广州财政厅长钟秀南等旅以上军官会,执行陈炯明进攻总统府的密令。此次会议,确定由军长熊略为攻城指挥官,洪兆麟的二师攻击越秀楼的孙中山卫队。炮兵司令王惺庵负责向总统府开炮。熊略虑及炮击总统府将遗臭万年,只好一边布置战事,一边派连长陆志云向孙中山密报,请孙中山出走。孙还以为是对方虚张声势,不肯完全置信,未离开越秀楼。此次叛乱,粤军集结25000兵力。

  15日晚,广东警察局长李安邦、总统府顾问陈少白先后到越秀楼报告陈炯明部队已开始包围总统府,劝孙撤离。6月16日凌晨,孙中山在宋庆龄催促下刚刚就寝,蓦地传来电话铃声,原来是广东海防司令陈策报告,陈炯明队伍已盘踞广州街衢,恐存不测,请总统迅速撤离。正焦急间,总统府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北伐大本营运输连长陆志云闯入,报告陈炯明叛变的消息,并说:“我们连叛军今晚的口令都搞清楚了,原文是‘食饱饭,杀民贼’。大总统要不撤离可就危险了。”孙中山坚持不肯离开。

  凌晨2时左右,外面嘈杂声渐作,叛军呼喊:“打死孙文!” 孙中山走出卧室了解情况。林直勉等又冲入,强掖孙中山出走。孙中山发怒说:“竟存(陈炯明之字)胆敢作乱,我便负平乱之现,如力不足,唯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林直勉等不由分说,给孙穿上夏布长袍,戴上墨镜和便帽,以作掩护。孙乃请宋庆龄一起撤离,宋认为二人同行,目标太大,要孙先走,她随后再走。并约定,孙登上军舰后,即发信炮三声,以示平安。

  开放分类: 名人、军事家、军阀、粤系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 。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的方式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组建中国致公党,首任该党总理。后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

  其对广东的贡献有:

  政治上,实施“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邀请陈独秀任省教育厅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出走广东后,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生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卒于香港。1909年当选广东省谘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与广州新军起义的联络工作,事败赴香港参加刘思复组织的暗杀团。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时,临阵脱逃。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新加坡等地经商,并组织政治小团体与孙中山相对立。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护法,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所部发展为2万多人。8月,奉命率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军。10月占领广州,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1921年5月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任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1922年4月因反对北伐被孙中山免去陆军总长以外的各项职务,引起部属不满,最终导致1922年6月16日粤军部将叶举率兵包围总统府,意在驱逐孙中山。1925年下野后寓居香港,致力于组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首任总理。1933年9月于香港病逝,第二年迁葬广东惠州。

  ◆生平

  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898年,中秀才;

  1906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同盟会;

  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

  1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裸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光复惠州;

  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广东独立,声讨袁世凯,失败后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组建中华水利促进社;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

  1922年4月,婉拒前住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郎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等将领不满孙中山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举措,于6月16日派兵包围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东征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

  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

陈炯明于1920年代与孙中山因政见分岐而决裂。孙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陈主张「联省自治」,要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和平「南北妥协」的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

国民党编写的历史诽谤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也指斥他为反动的军阀。因此陈炯明生平的历史和他服膺终身的政治主张,今代中国人(包括政治领导者)知道的已不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报导,当时下令炮轰广州的,其实是孙中山,时间是(1922年)6月17日,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是孙中山早得粤军警告,本人已离府,粤军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当年中英文报纸都没有粤军炮轰总统府的新闻,反倒有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的大标题,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十年来教科书只提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但无人提孙中山炮轰广州市。

六一六(1922年6月16日)事件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单纯的「兵变」。不知道真相的人,以为是孙,陈个人间的争权。在事件发生之前夕,北京总统徐世昌退位,旧国会恢复,南方护法目的已达,北方知识分子蔡元培等二百余人通电请求南方『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停止北伐,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前言。粤军驻广州部队通电响应,请求孙中山离粤北上,以谋求和平统一中国。

事件发生之时,炯明本人不知其事。孙中山炮轰广州市后,炯明禁止部下妄动,让孙安全离粤,实救孙一命。日后国民党捏改史实,以这事件为陈对党领袖个人的「叛逆」,加上「叛党叛国」的帽子,而把这事件的前因后果,完全掩盖起来。从此中国的人民,不幸的只知道『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而不知道陈炯明曾倡导『联省自治』,建设广东为模范省的一回事!也不知道孙中山再回粤组织暴力政府,重图北伐,破坏了南北妥协,和平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

陈炯明的一生反响出中国在20世纪初期追求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他于1878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白町乡。父亲叫「暄」,号「曦庭」,母亲杨氏。22岁时与黄云(娥)女士结婚,夫妻感情融洽,共生五女三男。

1924—1925年间,孙中山接纳了苏俄金钱上与军事上的全力援助,进而「苏化」了国民党,实行「****」,自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苏俄式」的革命路线,这正与「西方民主式」的建国步骤,刚相背驰。当时,炯明的粤军,也称为联治军,在作战能力上是没法与受苏俄训练,苏俄装备与苏俄督率的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相比的。1925年,粤军在东江两战役中被击败了。

粤军失败后,炯明退居香港,仍继续努力以政治办法来觅求中国之统一。1925年双十节日,其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举炯明为总理,云南的唐继尧为副总理。1926年初,党总部由旧金山移至香港,同时推进党务,伸展于东南亚各地,登记侨胞入党达十余万人。致公党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为统一中国之原则,反对国民党「****」的教条,而赞成多党制的民主政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一个海外华侨最大的秘密会社,改变为有明确民主方针的公开政党,确是世界历史上民主运动之一创举。这也可算是陈炯明晚年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总言之,炯明不是一个空口谈革命的前清秀才,也不是像国民党所诬指为「叛党叛国」的南方军阀。他是法政学堂的毕业生,当过清末的省议员,当过革命时期的选锋(敢死)队长,当过民初时期的都督,当过二十年代的省长,对于「行政」与「立法」两权的运用与制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两者权限的划分,不但有理论上政治学识的基础,而且有实际上运用的经验。他对民间的艰苦,地方自治的必要,更有深切的认识。

炯明于1933 年病逝于香港。 后人有说他“潦倒地死于香港”。这“潦倒”二字是中国封建传统通俗的说法。吴稚晖在挽陈联中说:死后“身无长物”是“英雄有价”。炯明去世时是致公党的总理,继续为建设共和而努力,是一个“斗士”,是“暂时失败的英雄”,不是“潦倒”的政治人物。

炯明倡导「联省自治」,百折不挠,不是为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为谋求建国的永久根基。 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很沈痛的对爱国学者(也是辛亥革命元勋)章炳麟说:

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

革命利益之争~

陈炯明进攻总统府是什么事件~

陈炯明进攻总统府是六一六兵变。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
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

扩展资料: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炯明

陈炯明阴谋叛变

1909年12月,陈炯明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工作。武昌起义后,广东同志亟谋响应,陈炯明赶赴惠州组织起义。起义军占领惠州后,陈炯明拥有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起义军,这也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二次革命时,陈炯明在广东宣布独立,失败后转赴南洋,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

1920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陈炯明为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经过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但自从陈炯明当上粤军总司令之后,由于野心膨胀,他开始酝酿叛变。

孙中山多次督战讨伐

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陈炯明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等职,只留陆军总长一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1922年6月16日凌晨2时,陈炯明军叶举部4000人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先得密报,于当天凌晨1时秘密转移至永丰舰,并立即拟电报,号召各军讨伐陈炯明。孙中山在“永丰”舰与叛军相持50余日,于8月9日离粤赴香港,于8月14日到上海。陈炯明发动叛乱的倒行逆施,给广东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孙中山联络了驻在福建的许崇智、李福林各部,驻两广边境的杨希闵、刘震寰各部及驻湘、粤、桂边境各部及江西一带粤军,准备讨伐陈炯明。

1923年: 35天瓦解陈炯明势力

从1923年1月8日起,讨伐军只用35天时间就瓦解了陈炯明势力。1月16日,讨伐军占领广州,陈炯明退据惠州。1月下旬,陈炯明见大势已去,通电下野。5月,陈炯明及其旧部得知将获得北方直系军阀和港英当局支持后,再度叛变,公开对抗广州政府。陈炯明部叶举、洪兆麟进入惠州城,设总司令部于百花洲,推陈炯明为总司令。

从5月至11月,为东征陈炯明叛军,孙中山多次亲临前线督战,惠州飞鹅岭、葫芦岭、梅湖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赴东江前线巡视

5月16日,孙中山赴东江前线巡视,慰劳各军;20日调西、北江两路军队集中石龙,直捣叛军巢穴惠州,刘震寰部占领博罗。同时叛军林虎向潮、汕许崇智军进攻,因许部黄大伟降敌,林虎于25日攻入潮安,进占汕头,许崇智军向揭阳退却。

26日,孙中山令滇军杨希闵、刘震寰围攻惠州,陈炯明叛军一部拉出后方,于30日占据博罗,进窥石龙。

30日,孙中山率蒋介石、杨希闽赴石龙督战,组织滇、桂军分两路进攻惠州、博罗,叛军溃退。

登上虎头岭视察阵地

6月5日,孙中山偕程潜、朱培德、蒋介石等由石龙赴博罗前线视察阵地。第二天,他作出了3日内发动总攻惠州的部署。7日,孙中山由博罗赴惠州前线白沙堆阵地视察,登上虎头岭,视察惠州城北门阵地,慰劳刘震寰部。8日,孙中山下令联军总攻惠州城。范石生部攻西门,刘震寰部从飞鹅岭攻惠州城,刘玉山部由西湖逼近惠州城,飞机多次投弹,孙中山一度亲临督战,但连续进攻3天都没有攻克。
赴梅湖山顶指挥炮手

7月,联军分3路总攻惠州城。孙中山因西江、北江已肃清,决定赴惠州前线督战。28日,孙中山由石龙乘船巡游东江,因飓风大作,抵博罗后即返石龙,召集高级将领开会商谈进攻惠州事宜。31日,孙中山顶风冒雨由博罗乘船来到惠州,指挥联军猛攻惠州城,他还亲赴梅湖山顶,指挥炮手发炮。

再赴惠州前线督战

9月,孙中山自石龙再赴惠州前线督战。11日,孙中山到惠州葫芦岭、飞鹅岭、梅湖。第二天,孙中山令飞机协助攻打惠州,他来到梅湖,亲自发炮轰击惠州叛军。由于要处理内外事务,孙中山于13日自石龙返回广州后于18日出巡博罗,又于20日赶赴梅湖炮台,他下令发射15枚炮弹攻打惠州,并于第二天在梅湖重炮阵地向惠州城亲自发射了6枚炮弹。他还登上惠州城的制高点飞鹅岭视察并指挥攻打事项,命程潜主持攻打,令飞机队助战。守军窥见后发炮轰击,未中。孙中山又决定改用鱼雷攻击。联军总攻惠州城,先在南门外挖地道炸塌城墙20余丈,消灭城上两连敌兵,但因遇增援敌军顽强抵抗,死伤甚多,未能攻克惠州城。25日,惠州城仍未能攻下,孙中山由惠州城郊白沙堆返博罗,于26日回到广州。

叛军退出惠州

11月,叛军到达广州北郊,粤、滇、豫各军虽节节抵抗,已难久支。谭延闿率部二万余人加入战斗,击退叛军,并乘胜追击,先后克复石龙、博罗,叛军退出惠州。

1925年: 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

1924年春,国民党因改组和忙于建党、建军、建黄埔军校而对叛军无暇进攻。直至4月19日,滇、桂、粤联军再攻惠州,鏖战旬余未下。这时叛军内叶举派与林虎派争权夺利,相持不下。从此叛军无力向广州发动大规模进攻。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消灭了陈炯明叛军。

陈炯明简介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系军阀。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护法,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所部发展到2万多人。8月,奉命率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军。10月占领广州,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1921年5月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任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1922年4月,因阻挠北伐被免去陆军总长以外的各项职务。1922年6月16日发动叛变,炮击广州总统府,企图杀害孙中山。1923年1月陈部被逐出广州,后指挥旧部盘踞惠州、潮汕、梅县一带,与国共合作的广州革命政府相对抗。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彻底消灭其残部。1933年在香港病死。

陈炯明兵变是怎么回事?前因后果?
答:事件发生之时,炯明本人不知其事。孙中山炮轰广州市后,炯明禁止部下妄动,让孙安全离粤,实救孙一命。日后国民党捏改史实,以这事件为陈对党领袖个人的「叛逆」,加上「叛党叛国」的帽子,而把这事件的前因后果,完全掩盖起来。从此中国的人民,不幸的只知道『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而不知道陈炯明曾倡导『联省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