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如何解释才恰当?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勾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质:本质,质朴。

文:学问,文采。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人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胜于质朴,人就会显得表面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雍也篇》。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文质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质是学习文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则对质有引导、规范和培育的作用,文质均衡才能更好地发展。

文质彬彬的主张是孔子提出的,它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之间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也反映了孔子的辩证思维习惯。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质朴与文采同等重要。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现代历史学家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中说道: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

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

“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

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雍也篇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参考资料:中国孔子网
===============================================================
出自《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

就是说老实木讷(质朴)胜过文采了就显得粗鄙。

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说

一个君子,既要有知识学问(文),也得有礼貌谦逊这样高尚的品格(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
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 雍也》,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出自于《论语.雍也》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答: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出自于《论语.雍也》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答:出处:《论语·雍也篇》作者·佚名 节选: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什么意思
答:【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出处...
答: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什么?
答: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出自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雍也篇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答: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胜质则史:文:文饰.质:质朴.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君子:...

圣人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和...
答:您好,以上依次是《论语》中的四句话,原句分别是: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浮华。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