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作者&投稿:冀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应用ISO 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从企业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将相互关联的过程或过程网络作为体系来管理,以文本化形式予以体现,用以规定和指导过程或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 AS18001等。

应用ISO 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

应用ISO 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

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含哪些?~

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体系):1、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2、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3、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4、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5、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6、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7、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8、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9、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10、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以优先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取向,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善民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根本性的标志之一就是改革现行的公共财政结构,加大社会发展投入在政府整个预算中的比重。看一个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看一个政府是不是真正地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要看它的财政结构的变化。如果我们的财政支出大部分还是用于生产性投资,而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支出,那么就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所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我们的公共财政体制,特别是改革跟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财政。政府财政支出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公共财政对于社会发展的支出内容必须以“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标准,严格界定,严格规范。加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支出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多渠道筹集社会建设资金;放宽准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金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政府财力更多地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办好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盼望的大事实事。

  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工作体制。认真研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协调和总体设计机制。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他主体参与。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牵头单位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紧密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保证有序推进。对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重大方案和重要政策的制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实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规划与改革、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等,进行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健全完善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将工作成效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考核挂钩。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社会管理离不开基层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群众自治这样的大背景。所谓自治,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健全法律法规、协调各方面关系体现出来,而不是把自治组织行政化、当作下级单位来对待。要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增强社会管理的共同体功能,形成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相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创新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机制。各种社会组织有其独特功能,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建设应该以社会自主性为取向,因而需要探索社会组织多元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和表达诉求的作用;督促和引导社会组织建章立制,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要针对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考虑实行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可以根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如卫生、教育、科研、慈善、社区、文化、福利等,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转变、规范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从公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从直接拥有和管理转变为制定规划规则和监督评估。

  创新社会阶层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能够协调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是一个拥有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机制的社会,是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是指利益系统内各要素通过互相作用,达到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而使利益关系有序化的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阶层、群体、个人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新形势下劳资之间、干群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方式,给利益受损的个人、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建立对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开展风险预测评估,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把稳定风险预测评估作为出台和实施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的前置条件,围绕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认真开展评估工作,准确研判和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尤其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严格依法办事,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产生社会矛盾。对符合公共利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好事要尽力办,但不能草率决策、简单蛮干,防止好事变坏事。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对可能引发涉稳事件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建设、装备配置、现场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完善预案,确保发生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妥善处置。

  创新网络社会管理体制。将网络作为服务民众、进行管理的新平台,作为了解民意的“直通车”,进行有效社会管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各社会群体提供顺畅的利益表达平台,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加强网络社会法治化、道德化建设,用法律规范各种网络行为,培育健康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保护青少年网上安全。

  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体制。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培育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给予保障、激励,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行为。健全社会工作组织管理体系,从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义工三个层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增强党组织服务社会建设的能力。围绕扩大党在社会领域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增强党组织服务社会建设的能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民主建设新机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保障、落实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升搞好社会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