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赏析

作者&投稿:宓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①。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②,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

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③,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④,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樠之国,丹粟⑤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西至三危之国,巫山⑥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⑦;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⑧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⑨,忧其黔首,颜色黧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⑩、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

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注释】

①必贤人:一定要依赖贤人。②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这是假设之辞。春秋时期,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谏,吴国国君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最终都导致了灭亡。③榑(fú)木:传说中的地名,即扶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的尽头。④青丘:传说中东方海外之国,产九尾狐。⑤丹粟:丹砂,因为形状如粟,故称“丹粟”。⑥巫山:山名,在四川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关于这座山也有很多神话传说。

⑦其肱:即“奇(jī)肱”。奇肱、一臂、三面,都是神话传说中的西方国家。奇肱国的人“一臂三目”,一臂国的人“一臂一目一鼻孔”,三面国人则生着三张脸。⑧犬戎: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国。⑨懈堕:懈怠。堕,通“惰”。⑩陶(yáo):即皋陶。化益:即伯益。焦火:炬火。焦,通“爝”。火炬。息:熄灭。

偃(yǎn)鼠:鼠类,又作“鼹鼠”。箕山: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后世又名“许由山”。妨:妨害。五常:同“五教”,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聘:聘问,诸侯间派大夫问候修好。褰(qiān):把衣服提起来。洧(wěi):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春秋时其地属郑。无竞惟人:国家强大完全在于有贤人。

【译文】

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治理天下的共有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看,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是无所不做的。他们可以对贤人极其谦卑,可以举用极为卑贱的人,可以到极远的地方去,可以付出极大的辛劳。

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由此看来,国运是可以使之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尧把天下传给舜,在诸侯面前礼敬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自己的十个儿子给他做臣属,自己要求以臣子身份朝拜他;这是把自己降到最低下的地位了。

伊尹是在厨房中服役的奴隶,傅说是殷商的刑徒,两个人都做了天子之相:这是举用最卑贱的人了。禹东行到达木之地,太阳升起的九津之山,青羌之野,林木茂密之处,耸入云天之山,鸟谷青丘之国,黑齿之国,南行到达交耻,孙朴续椭之国,盛产丹砂、生长漆树、泉水喷涌的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国,不死之国,西行到达三危之国,巫山之下,故露暖气之民所居之处,积金之山,奇肱、一臂、三面之国;

北行到达人正之国,夏海之滨,断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逐日之野,禺强居住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他四处奔走,毫不懈怠,为百姓忧虑,面色黧黑,周身不适,步履艰难,去寻求贤人,想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这是辛劳到极点了。结果得到皋陶、伯益、直窥、横革、之交五人为佐,所以功绩刻于金石,书于盘盂,流传后世。

从前尧到大泽之中拜见许由,说:“十个太阳都出来了,火把却还不熄灭,不是徒劳吗?您来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够大治,我愿把天下交给您治理。”许由推辞说:“这是为什么呢?要说是因为天下还不太平吧,可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说是为了自己吧,须知鹤鹩在树林中筑巢,树木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占据一根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喝饱肚皮。您回去吧!我哪里用得着天下?”

说罢,就去箕山脚下、颖水北岸种田为生,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的表示。所以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者,不因外界事物使它受到妨害,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因而贤者聚集到他这里来。贤者所聚之处,天地不会降灾,鬼神不会作祟,人们不去谋算。这是五教的根本。人们怀疑皋子窃国,皋子把贤者南宫虔、孔伯产召来,人们就停止了议论。晋君想进攻郑国,派叔向到郑国聘问,借以察看郑国有没有贤人。

子产对叔向诵诗说:“如果你心里思念我,就请提起衣服涉过洧河,如果你不再把我思念,难道我没有其他伴侣可选?”叔向回到晋国,说:“郑国有贤人,那里有子产在,进攻不得。郑国跟秦国、楚国临近,子产赋的诗又流露出二心,郑国攻不得。”晋国于是停止攻郑。孔子说:“《诗经》上说:‘国家强大完全在于有贤人’,子产只是诵诗一首,郑国就免遭灾难!”



~

《吕氏春秋》卷22慎行论5求人诗解2许由婉辞用贤止攻
答:尧朝许由 , 於泽 语 曰 : 十日出而 , 焦火不息 ,不亦劳乎 ? 子为天子 , 天下已治 , 请属夫子 .许由辞曰 : 为之不治 ? 而既已治 . 为 自 己 与 ?啁噍巢林 , 不过一枝 ; 偃鼠饮河 , 不过满腹 .归已君乎 , 恶用天下 ? ...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答:黄帝这样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这样贤明,但还是死了;孟贲这样勇敢,但还是死了,人本来都是要死的。 像庆封这样的人,可说是死而又死。自身被杀戮,家族不能保全,这都是由于作恶的缘故。凡是作乱之人的行为,开始相互帮助,最后必然相互憎恶。履行道义的人就不是这样,开始相互合作,久而久之便彼此相信,最后相互亲...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答: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公孙...

《吕氏春秋·季春纪》论人赏析
答:【注释】①论人:论说反省自身和要求于人的关系。本篇阐述的是道家伊尹学派的说法。②索:求。③强:远。【译文】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索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原文】何谓反...

《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赏析
答:是凭借他的威势和给人的利益。国家不强大,他的威势就不能使人敬畏,他的利益就不能给人好处,威势不能使人敬畏,就不足禁止人们为恶,利益不能给人好处,就不足鼓励人们行善。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使自己的威势和给人的利益都无可匹敌。因此,用以禁止,人们就一定住手;用以鼓动,人们就一定去做...

求《吕氏春秋·论人》的翻译
答: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吕氏春秋·论人》)【译文】什么叫向自身寻求呢?使耳朵和眼睛所接受的东西湿度,节制嗜好和欲望,放弃巧智计谋,去掉虚伪奸诈,让意识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畅游,让思想处于听其自然的道路上,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自身性命的了。没有什么可以伤害生命就可以...

求吕氏春秋·慎行论 翻译
答:译文: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不搡思熟虑,就会象奔向深谷,即使后悔也来不及。君子谋划行动时考虑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期求利益,结果反而不利。假如有人懂得不谋求利益实际上就包含着利益,那么就可以跟他谈论道义了。楚平王有个臣子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想除掉他。平王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长...

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全文翻译。谢谢!
答: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译文:)~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

请问《吕氏春秋.慎行》里面短句的翻译,谢谢!
答:有知不利之利(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者,则可与(之)言理矣。”翻译:君子的计谋行为考虑的是(是否合乎)道义,小人的计谋行为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这是(代指“小人计行其利”)不好的。(如果)有懂得“计谋行为都考虑自身利益是不好的”这样的人,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

《吕氏春秋》的慎行论.察传 穿井得一人翻译
答: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井中之也,求闻之若此,不考无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