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苏轼,为何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和同事“吵”翻天?

作者&投稿:蔚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东坡和“同事”程颐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因为程颐阻拦大家在公开祭祀司马光后再去他家里祭祀,觉得这和古人那会的规矩不相符。不过那会说“是日哭则不歌”的人是孔老夫子,所以大家觉得不应该相提并论。所以东坡大人也顾不上面子和里子了,就和他吵了起来。不过这个程颐确实是有些思想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

苏东坡书读得多,对于礼法也是严格遵守,但是却不是个怕事的人。所以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即便是那么多人都觉得程颐说的不对,但是站出来和他公开理论的人也就只有东坡一人。



程颐是个理学家,也是个出了名的老古板,思维固化说的就是他,所以在葬礼上他才会搬出来孔夫子,阻止大家再去司马光家里祭祀。一般文人结怨的话,其实不好调节,因为他们往往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两个人就此就深深地记住对方了。



说来也巧,这件事过去以后这两个人又遇见了,就是很多大臣一起去相国寺拜佛,而这件事的主持者恰好就是程颐,于是他就要求大家都吃素,如果不吃素的话就是“忌日不诚”。苏东坡恰好也在场,估计他还记着上次的事情呢!于是就反驳他说:支持刘家的人,就露出左臂来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机智的东坡达人把自己巧妙比成周勃,却把他比成是那些吕氏的人。然后就有人支持他,比如说黄庭坚和秦观,他们就开始大口吃肉了。



苏东坡遵守古代礼法,在司马光的葬礼上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他的同事程颐却号召众人做有悖礼法的事,苏东坡的道德底线收到侵犯所以才会和自己的同事大吵一架。

因为苏轼觉得程颐故意刁难人,思想死板,管得太多,所以不顾场合大吵,因为孔子说,是日哭则不歌,他们的先后拜祭和古代规矩不合,阻拦去祭拜的人所以引起争论

那是因为程颐当时提成了孔子“是日哭则不歌”的说法,,阻止赶不及奠祭的大臣们去吊丧,当时很多人都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而苏轼更是直接在现场跟程颐吵了起来。

无非是文豪和腐儒的,关于礼法的遵守的争论,引起的无伤大雅的言语之争。

~

大才子苏轼,为何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和同事“吵”翻天?
答:苏东坡和“同事”程颐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因为程颐阻拦大家在公开祭祀司马光后再去他家里祭祀,觉得这和古人那会的规矩不相符。不过那会说“是日哭则不歌”的人是孔老夫子,所以大家觉得不应该相提并论。所以东坡大人也顾不上面子和里子了,就和他吵了起来。不过这个程颐确实是有些思想僵化,不懂得灵...

为什么浪漫才子苏东坡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左右为难?
答: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八年,宋神宗去世,苏轼复出。这一年,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

苏轼是怎么死的
答: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

历史上司马光是什么结局?宋哲宗为何要砸他的墓碑?
答:司马光之所以在死后被人弹劾,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北宋年间的党争而引发的一次失败变法。其实质,就是新旧党争矛盾的激化与升级。二、高太后临危受命,继刘娥太后之后,北宋再次进入“听政”时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一次宫宴中,宋神宗赵顼正要提杯祝酒,意外发生了。“暴得风疾,手弱觞侧,余酒沾污御袍”。这种类似脑...

★章惇为什么和苏轼绝交,章惇为何对司马光鞭尸
答:果然,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章惇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合,因而对苏东坡也狠狠地往死里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当权,把苏东坡贬到偏远的惠州。那可是蛮荒之地啊!在惠州,苏东坡随遇而安,以苦为乐,...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答: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后来的好多事实证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重,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让人不得不遗憾的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

天不怕地不怕的苏东坡为何单单不敢讽刺司马光?
答:苏轼之所以独对司马光“网开一面”、尊敬有加,不仅仅因为司马光是其长辈、政见相近,更关键的原因就是,司马光有着十分优秀的品德。提及司马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时候就听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吧!的确,司马光从小淳朴仁厚、品行十分优秀。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在文、诗、词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苏轼的生平迹事
答:苏轼即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参用所长”(《辩试馆职 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忌恨,又要求外放,于是在元祜四年三月又出知杭州。苏轼十五年...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答: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5、“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

苏轼为什么被贬
答:再之后又因反对司马光的变法而被流放,直到司马光变法未被实行,才被召入京。再之后,苏轼就是周而复始的被贬黜,成为了一位奔走在被贬的路上的大宋官员。一个饱受官场摧残,却有超越世俗精神的巨人苏轼虽然多次被贬黜,甚至被流放,但苏轼却一直很淡然,在逆境之中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在被贬黄州团练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