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黄门监魏知古

作者&投稿:采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黄门监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 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

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

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

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

【小题1】B (动词,感恩。)

【小题1】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凭借,依靠。

D、语气词,表感叹语气;介词,用法相当于“于”,比。)【小题1】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小题1】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每处0。5分)【小题1】(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3)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

【小题1】B【小题1】C【小题1】A【小题1】C【小题1】(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3)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小题1】德:动词,感恩。 【小题1】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

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小题1】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小题1】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 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

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

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

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

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 ”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

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

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 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

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 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

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

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4. 【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文言文阅读题卢渊】

渊,字伯源,小名阳乌。

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 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

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

给事黄门侍郎, 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

高祖 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 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 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译文: 卢渊,字伯源,小名阳乌。

性情温雅寡欲,有祖父的风范,笃志学业,家门和睦。袭爵为侯,拜为主客令,典属国。

迁任秘书令、始平王师。后按例降爵为伯。

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任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当时,高祖将立冯后,准备召集朝中大臣讨论此事。

高祖先问卢渊:“卿觉得怎么样?”卢渊说:“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慎重的,依臣愚见,应该求之卜筮。”高祖说:“因她是先后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

卢渊说:“虽然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实有未尽之意。”等到朝臣聚集讨论,卢渊仍像以前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

冯诞得到皇帝的隆厚宠遇,这下深深记恨在心,卢渊也不记挂。

5. 文言文卢怀慎传翻译

译文; 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著名家族。

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卢怀慎在儿童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 *** !”到他长大,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

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中宗去上阳宫谒见武后,武后诏命中宗十天一朝见。

卢怀慎劝谏说:“往昔汉高祖受命为帝时,五天一次去栎阳宫朝见太公,因为从布衣登上皇位,拥有天下,将尊贵归于父亲,所以这么做。现今陛下遵守成法、继承皇统,怎么可以效法呢?何况应天门离提象门才二里多,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从这里屡出,万一有愚人进犯车驾,虽将他问罪也来不及了。

愚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以尽孝养之情,这样可以免去出入的烦难。”中宗不听。

升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章疏陈述当时政治,说: 臣听说“善人治理国政持续到一百年,可以克服残暴免除杀戳。”

孔子说:“假若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仅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所以《尚书》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就决定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

昔日子产为郑国宰相,变更法令,颁布刑书,第一年众人怨怒,想杀他,三年后众人感德而歌颂他。子产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最近州刺史、长史司马、京畿都畿县令或者一二年,或者三五个月就迁官,而不论政绩。

这样就使没有迁官的人倾耳而听,踮足盼望,争相冒进,没有廉耻,还哪有闲暇为陛下宣布风化、抚恤民众呢?礼义不能施行,户口更加流散,仓库越益匾乏,百姓日见凋弊,都因为这个缘故。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竭尽他的气力。

地处爵位而偷安,用来养成资历声望,虽然圣明君主有勤劳治理天下的志向,然而侥幸的道路已经开启,上下之间互相欺骗,怎么能尽力作到至公呢?这是国家的疾病。贾谊所说的脚掌反转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这个病不治好,虽有名医和、名医缓也将不能治。

汉宣帝考核名实,大兴治理,致使风俗向化。黄霸是优良的太守,宣帝对他加官秩赐黄金,就地表彰他的政绩,但终于不肯将他迁官。

所以古时担任官吏的,以至能延长到子孙。臣请求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

如果治理的特别优异,或者可以加赐车马裘服俸禄官秩,派使节慰问,下诏书劝勉,须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来以鼓励治理有才能者。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暴虐的人,则免官放归乡里,以表明赏罚的信义。

昔日“唐尧、虞舜稽考古事,建立官职,只有百名官员”。“夏朝、商朝官吏加倍,还能够任用才能之士”。

这是说减省官吏。因此说:“官员不必完备,只在他的才能”。

“不要荒废百官职务,上天设立的官职,由人来代行。”这里讲的是选择人才。

现在京师各官司员外官,多出数十倍,是近代以来没有过的事。若说官员不必完备,这就是多余;若说人能代行天职,这些人却大多不掌事务,然而俸禄的支出,一年达亿万之巨,白白空竭了府库的储藏,这难道是求得治理的本意吗?现在民力极其凋弊,在黄河渭水扩大漕运,也不足以供给京师,公室私家损耗无数,边境尚不平静。

如果水旱成了灾害,租税收入减少,边境出现敌情警报,赈救的谷物储量不足一年,陛下将用什么来解决危难呢?“不要轻易使用民力,这会使人危难;不要安于其位,因为这很危险”。这是说要谨小慎微。

审查这些员外官员,都是当世有才干的良吏。因才能提拔他们但不发挥他们的作用,用名位尊敬他们但不竭尽他们的才力,从过去以来,使用人材难道是这样吗?臣请求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

若有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这就是当前的迫切事务。 争思宠,贪贿赂,欺侮鳏夫寡妇,这是政事中的祸害。

臣见朝廷内外官员中有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以及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江淮、岭表、沙漠地方,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贬斥。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使贪财聚敛不顾其身,到底也没有侮改之心。

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华人杂居,恃仗险要依靠路远,容易扰乱而难于安定。

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起事成为盗贼。由此说来,平凡之才都不可用,何况奸猾的官吏呢?臣请求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的人,罢官不到数十年,不得赐思录用。

《尚书》说:“识别善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童疏奏上,没有答复。

升任黄门侍郎、封爵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

6. 送吴筱军门序原文翻译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国之所以无疆

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国之所以无疆,外物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全文的翻译:光绪六年,国家因为索取伊犁地区主权的事务,两次派遣使臣前往俄罗斯。

双方商议尚未定下结果,因此征集调遣强劲的军队,任命有经验的老将作为统领。然而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等郡县,都是三面临海,其中烟台更是外国船只往来的重要港口。

朝廷下诏命令山东巡抚周公监督办理山东的军事事务,浙江提督吴公(即题目中的吴筱轩)则作为他的副手。 吴公在当时正留守江南,快要出发的时候,对我说:“我实在是愚钝得很,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再加上刚到那里,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还不习惯,我实在是很担心。我常常终日思索,要极力而为,至于成功与否,就听天由命吧。

我以真诚的态度立身,以谦恭的态度待人,劳苦的事情抢在前面,邀功请赏的事情落在后面,像这样做的话能够免于失败的厄运吗?”我说:“您的品德实在是伟大啊!《易经》[中孚]、[谦]、[明夷]等卦的系辞上都说有利于渡过大河,以诚实的心做事的人,事情无论大小一定会成功,能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人,众人一定会依附他,大家的力量一定会聚集起来。 您的确是遵循这句话并诚实地履行它,把它奉为准则,从始至终,岂止是山东一地的事务,即使用它来治理天下也是可以的。

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更大的了。自从国际事务兴起以来,从内地的京师,到外围的沿海地区,人们纷纷攘攘,翻译外国的语言文字,制造火器、轮船、建筑炮台堡垒,已经有十几年了,耗费了数千万的国库藏银,一旦发生战事,检查这些工程的成效,却如同捕风捉影一样不切实际。

不诚实的弊病,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海外各国,缔结盟约,开展贸易,船只交错于江河湖海,中外之间的交际纷繁复杂。

朝廷一向采取宽容仁厚的政策,以昭示天朝胸襟的广大,即使是首辅大臣,也要含羞忍辱,以委屈自己为要务。然而到了公卿大臣之间,上级与下属的交际,一句话、一杯酒的过失都要耿耿于怀,互相怨恨嫉妒,没有人肯将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率先赔礼道歉。

考虑到国事,则以武力强大为贤能,在大街上挨打,回到自己家里暗暗咒骂,忽略大耻辱,念念不忘小愤恨,为什么不宽宏大量一些呢?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今天您所声称的为人准则,正好与这些相反,与世人不同。 中丞周公,也是我素日所了解的。

他为人处事的诚恳与谦恭,也和您相同。您二位同心同德,齐心管理山东这块土地,我翘首期待您成功的那一天。

您上路吧!您这一去,必然会在登州驻扎。我听说登州城有一座蓬莱阁,是古时海上的雄奇壮伟的名胜。

到您和周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海疆宁静,人民安康,我即使老了,也会想着赶来同二位在蓬莱阁上一聚,谈起今天的谈话,验证其确实可信,遥望东海,凭栏共饮。即使是您二位,也要肯定我的话有一定智慧了吧?那时的快乐难道还有极限吗?”。



~

魏知古的文言文阅读
答: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 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

资治通鉴魏知古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

魏知古文言文翻译
答:1.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雅才,举进士。2.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

文言文翻译,谢谢
答:唐朝人魏知古(陆泽人,谥忠)出身于低级官吏,受姚崇(硖州硖石人,字元之)推荐任用,后来虽然两人职位相当,而姚崇却颇为轻视他。 后来魏知古升任吏部尚书,负责东都官员的考选任职。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魏知古到洛阳后,两个人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恩惠,一再要他做这做那。魏知古回朝后,全都...

魏知古文言文
答: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

新唐书魏知古传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

资治通鉴211的翻译
答:回答: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所以让他代理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

成敬奇探病文言文翻译
答:成敬奇探病文言文翻译如下:1、成敬奇探病原文为:“初,魏知古鄙成敬奇之为人,不与交通。敬奇以方略干之,魏知古始与之往来。敬奇用事,知古颇荐之。及敬奇败,知古自谓必死,吏始簿责之。知古叹曰:‘成敬奇为人所引,不之知。我素不与往来,今以他事及我,何其险也。’”2、翻译为:...

魏知古为什么能名重一时?
答:”魏知古后来又主持过吏部选事,深为称职。开元初年,魏知古改任黄门监,不久又提升为紫微令(即中书令),深受玄宗信重。当时同为宰相的姚崇对魏知古颇为忌惮,于是暗地里向玄宗进言,不可过分信重功臣。玄宗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终于罢去了魏知古的相权,降其为工部尚书。魏知古于开元三年(715)病逝,...

魏知古传文言文
答: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 2. 谭全播传文言文翻译 谭全播传 卢光稠、谭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