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节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作者&投稿:福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一、居 家1、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2、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4、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10、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11、不挑剔食之美恶。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二、在 校1、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5、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三、处 世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2、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四、聚 餐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4、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6、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7、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8、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9、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10、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13、食勿响舌,咽勿鸣喉。14、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15、咳嗽必转身向后。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17、碗中不留饭粒。18、不对人剔牙齿。19、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20、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21、宴毕,主人进巾进茶。五、出 门1、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2、见长者,必趋致敬。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4、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5、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6、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7、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8、不立在路上久谈。9、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10、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11、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12、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13、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14、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15、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六、访 人1、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2、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3、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4、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5、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6、不携一切动物上堂。7、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8、谈话应答必顾望。9、将上堂,声必扬。10、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11、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12、饭及眠时不访客。13、晋谒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14、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15、访公务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16、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七、会 客1、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2、及门先趋,为客启阖。3、每门必让客先行。4、入门必为客安座。5、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6、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7、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8、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9、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10、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八、旅 行1、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2、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3、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4、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5、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6、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7、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8、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9、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10、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九、对 众1、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2、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3、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4、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5、不隔席谈话。6、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7、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8、不向人喷水吐痰。9、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十、馈 赠1、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2、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3、赠人物品,必谦必敬。4、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5、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6、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7、长者赐,不敢辞。

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座之礼、饮食之礼、拜贺庆吊之礼等。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4、土揖
《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郑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天子对庶姓诸侯(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即行此礼。按:拱手向外伸出,较低者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则为天揖;平推,则为时揖。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传统礼节有哪些?
答: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答:2、“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3、“虚左礼”。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答: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

中国的礼节有哪些
答:一、传统见面礼节 1. 拱手礼:源于周朝的一种相见礼仪,后被历代沿用。行礼时,施礼者立正,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以示尊敬和祝福。这种礼节在特定场合如婚礼、节庆等仍然常见。二、餐桌礼仪 1. 筷子礼仪:使用筷子是中国餐桌上的基本礼仪。在取菜时,要夹取适量,避免将筷子插在饭里(常寓意祭祀活动)...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1.祭祀之事为吉礼;2.冠婚之事为嘉礼;3.宾客之事为宾礼;4.军旅之事为军礼;5.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答: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九宾之礼、跪拜礼、揖让礼、袒臂礼、虚左礼等。1、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

中国人的礼仪
答:4、执手礼 执手礼,是古代汉族相见时的一种礼节。从文献上看,“执手”一词出现甚早,只是其含意与后世有别。5、拜礼 拜礼是词语,为行拜谢或致敬之礼或受人礼拜而给的礼物。拜礼是中国最传统的礼仪,古人在重要场合都会行拜礼,传统汉族拜礼与清代跪拜有所不同,传统拜礼也不等同于清代跪拜礼。参考...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答:1.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孝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它体现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 悌——兄弟间的友爱:悌指兄弟间的友爱,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这一礼仪强调兄弟间的相互尊重与扶持,是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基石。3. 忠...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答: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10、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打拱和作揖 “见面齐声道贺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