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人李斯的个人简历那位朋友知道 谁有秦朝李斯的具体资料?

作者&投稿:圭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姓名:李斯
性别:男
职业:秦国丞相
毕业院校:荀况综合学院
家人:大儿子李由,众嬴姓儿媳等
同级校友:韩非等
爱好/特长:书法,写作,造字
生平大事:助秦统一六国;提出焚书与郡县制;创造小篆等等
最高职位:丞相,通侯
同事:赵高,冯去疾,冯劫,蒙恬等
革职原因:赵高诬陷参与谋反
死亡方式:腰斩
死亡时间;公元前208年

秦代李斯的简历?~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简介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李斯是秦国的丞相,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可见.李斯是非常有才华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和巩固秦朝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李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谓一代名相。然而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却晚节不保,屈服于赵高和胡亥的淫威,最终落了个腰斩而死的下场。
李斯,出身于下层,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小官。李斯进取心强,政治上也很有抱负。有一次,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又时常受到人和狗的惊扰。而谷仓里的老鼠,吃的是粮食,住的是宽敞的库房,不会遇到人和狗的恫吓。“仓鼠”和“厕鼠”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使李斯联想到,人的尊卑贵贱也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于是他就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李斯审时度势,认为当时除秦国外其余六国都软弱无能,无法满足他建功立业、成为人上人的欲望.准备去投奔西方的秦国。临行时他对荀子说的一番话颇有意思。他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可放过’。如今天下纷争,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时候。现在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百姓和象我这样的人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谋划博取功名,这就象鸟儿和鹿对肉食不感兴趣一样不可理喻!人是一定要力争出头的,所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潦倒。长时间过穷困贫贱的生活,不慕红尘,耻于言利,自甘平淡无为,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愿望。所以我准备到西方去游说秦王。”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
李斯到泰国以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继位。李斯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后来又被任命为郎。郎是国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职务之便,给秦王赢政上了《论统一书》。在书里,李斯回顾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深刻地指出,各诸侯国被迫服从秦国,就象秦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凭着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足以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这是“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李斯劝秦王嬴政抓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勇敢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任命李斯为长史,不久又拜李斯为客卿。
正当李斯在秦国步步高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当时有个韩国来的水工名叫郑国,帮助秦国开修灌溉渠(即郑国渠),目的是想消耗秦的国力,后来发现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一些宗室贵族和大臣便乘机鼓动秦王嬴政驱逐从各国来游说的士人,说他们大都是他们本国派来的间谍,不可信用,秦王嬴政随即下了一道逐客令,将他们一律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大意说,秦自穆公以来,多任用外客治国图强,如由余、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睢等等,都不是秦国人。如果当时的君主都拒用外客,秦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大局面。现在如果对外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驱逐,这决不是兼并天下、制服诸侯的好办法,而且正好帮助了敌国。这样下去,秦国就危险了。
李斯是在被逐的途中给秦王政写的这封谏书。秦王政看罢谏书,连忙下令取消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追回来,恢复他的官职,照旧信用,不久又让他当上了廷尉。做为“逐客令”产生的导火线——郑国渠也重新开工了。这一工程,使渭水北岸又新增加了4万余顷良田。此后20多年,李斯积极为秦王出谋划策,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被尊为皇帝即秦始皇。李斯为丞相,又积极协助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秦的统一。如拆毁过去郡县的城墙,销毁天下的兵器,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北逐匈奴,南定百越,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轨和文字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李斯有极大的关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群臣,举行盛大宴会。会上,博士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灭诸侯,设郡县,统一了中国,铲除了战争的祸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时齐人淳于越却乘机主张分封子弟功臣为王来辅助皇上。李斯非常气愤,他反驳淳于越,指出: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因袭,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代变了,政治制度也要随着改变。他说:“淳于越吹捧的夏、商、周三代旧制,根本不值得效法。现在天下已定,法令一统,百姓努力生产,读书人只须学习政府法令。可是那些读书人不学习当代的东西,却专门推崇古代的东西。他们标榜私学,攻击政府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人心。如果不加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降低,他们就会结成私党,聚众闹事。”
于是,李斯提出了著名的《焚书仪》,建议焚毁秦记以外的各诸侯国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以后有敢议论《诗》、《书》的,处以死刑。命令下达后30天不烧的,脸上刺花,发配边疆,罚筑城劳役4年。但又明确指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不烧,农书、医书不烧,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当地官吏学习。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批大批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可以说这是李斯始作蛹的一件历史大罪。
公元前210年,李斯随从秦始皇出巡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时,秦始皇突然病危,便命令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理丧事。这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车队。可是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这封信落到赵高手里。赵高是个野心家,他看到现在正是攫取权力的好机会,便想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废掉扶苏而立他所辅助的胡亥。他先说服了胡亥,然后去说服李斯。赵高抓住李斯贪图权力富贵的弱点,软硬兼施:如果扶苏继位,必信用蒙恬。而胡亥当政,便可转祸为福,并永远封侯。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开始不同意,继而犹豫,最后终于同意了。于是李斯与胡亥、赵高3人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秦始皇书信一封,派使者送给扶苏和蒙恬,令他2人自杀,然后咸阳发丧,胡亥便当上了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信用赵高,实行严刑酷罚,大杀功臣和宗室兄弟,又大兴徭役,穷奢极欲,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天下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斯见此情景,多次想进谏,但二世拒不接纳,并对李斯很不满意。加之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守三川郡,未能阻止起义军西进,罪及李斯。李斯非常恐惧,生怕丢了官禄,便转而对秦二世阿谀奉承,以求好感,并上了一封《严行督责书》迎合二世的心意,怂恿二世恣意享乐。而对大臣和百姓进一步实行严酷刑罚来加以“督责”。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果然大为高兴,于是严加“督责”,致使“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统治更加残酷。
然而李斯在秦二世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二世仍然信用赵高,而赵高为攫取更大的权力,则一心要除掉李斯。因此,他千方百计在二世面前陷害李斯,说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私通“盗贼”,想造反。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便将李斯逮捕下狱,并命赵高来治李斯的罪。
公元前208年初冬,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说:“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罢,父子相对痛哭。就在这一天,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
李斯辅佐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功绩不可谓不大。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的贡献是仅次于秦始皇的。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然而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秦始皇当初下逐客令时,眼看自己的功名富贵将成为水中之月,即使在被逐的途中还要写下《谏逐客书》,以做最后的挽救。当韩非以其才华深得始皇赏识时,又是李斯进谗言,送毒药,以扫清自己向上爬的潜在竞争者。而赵高正是抓住他贪图富贵功名的弱点来胁迫他一起搞政变阴谋。极尽阿谀的《严行督责书》的上奏,更使李斯最后一点人格尊严也丧失贻尽。假如李斯能够挺身而出,阻止沙丘政变,则其功绩当不在周公之下。然而过份的功利心导致了李斯的晚节不保,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可惜李斯明白得太晚了,直到临上刑场时他才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李斯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他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苟 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 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 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函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 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赢政,即秦始皇)的侍卫。李 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 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 活动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 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 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谈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宫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谅逐客书》不仅是具 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鲁 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 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 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 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 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 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对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 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 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 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殊勋”的。今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 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 残片,这些刻石虽己严重残损,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 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也是李斯建议为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非常 措施。这有当时历史条件下,不无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文 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对我国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 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古人抱着羊羔求职是什么意思
答:李斯抱着羊羔给吕不韦做见面礼,寓意很明显,即客卿拜见相邦。《周礼·春官》中有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意思是说,当时是以六种禽兽作为见面礼,从而区别等级的:诸侯王拿着兽皮裹饰的束帛,卿拿羔羊,大夫拿鹅,士拿野鸡...

秦始皇人生简历
答:生平简历(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首位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

秦始皇生在哪一年?加个人简历,
答: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3]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4]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

谁能告诉我有关秦始皇的资料吗?
答: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举行了成年加冠典礼。从此,他便开始亲政,执掌政权了。这位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国君,迅速平定叛乱,幽禁太后。次年,罢黜专横跋扈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自杀。提拔重用李斯,并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决策。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终于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诸侯...

周翔的简历
答:周翔,号四维(客家人,祖籍广东五华,周氏仁德公第23世孙),1973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书画大师陈子庄先生再传弟子,中国著名手指书画家周正元先生长子。幼习书法,7岁习篆书兼正楷。篆书以李斯小篆为基础,楷书历颜真卿、王羲之、欧阳询。兼习中国画(工笔花卉)。以指书(篆书)见长。2009年随父赴马来西亚...

王羲之个人生平简历
答:兰亭集序我想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那么作者本人你们有了解多少呢?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羲之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王羲之个人生平简历 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 王羲之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

写小篆千字文的李阳冰其人简历
答:兴元元年(784年)前后,李阳冰任将作少监,后改任秘书少监并终于任上;故世人亦称之为“李少监”、“李监”。李阳冰在唐代书名极盛,时人尝誉之为“笔虎”、“苍颉后身”,称其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然新旧《唐书》却均无其传,其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唐窦臯、窦蒙的《述书赋》及注:“通...

马永安的人物简历
答:猎墨人在博客中,著文称马永安第六体“燕体书法是当代书法的一个高度”。面对这些溢美之词,马永安很冷静,他知道事还很多、路还很远。在表面看来,《燕体书法》是马永安个人的荣誉和成就。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他是当代和时代的利益,又是民族的利益。秦朝有李斯的小篆,魏晋时期有王羲之,唐朝有唐楷诸家,当代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谁?
答:伏羲、神农、女娲被人称作三皇,五帝指白帝、青帝、黄帝、炎帝、黑帝。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原指远古三皇,后增补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增补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