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影响研究区土壤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作者&投稿:聂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主要类型及特征

为便于与国际流行和通用的土壤分类体系接轨,以加强国际交流。本次调查将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划分区域土壤类型,并划分至土壤亚类。建立区域土壤的系统分类检索系统,初步野外调查和研究表明研究区可能存在4种土壤类型(表5-9),包括雏形土、有机土、新成土和潜育土。

表5-9 研究区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1)雏形土

雏形土为发育厚度不大、有机质含量亦不太高的黄色土,研究区内分布面积很广,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及广阔的草原地区。雏形土可进一步划分为暗沃寒冻雏形土(高山草原土)、草毡寒冻雏形土(高山草甸土)。

1)暗沃寒冻雏形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通天河以北高寒草原区,海拔4500~4900m,是在高寒干旱气候及草原植被下形成的。主要优势植物为紫花针茅、异针茅、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等。母质多为坡积残积物、湖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等,多为粗疏的粗砾碎屑物或砂砾质物等。有机质累积量相对减少,草皮层薄而疏松或无草皮层。

2)草毡寒冻雏形土:在研究区南部高寒草甸区广泛分布。分布地形主要有山坡、河谷、盆地中的滩地以及古冰碛平台和侧碛堤等,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广、畜牧业经济产值较高的草场土壤。它是在寒冷、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7~0℃,年降水量在350~400mm之间)和高寒草甸(嵩草草甸、杂类草甸)和高寒灌丛植被之下形成的。成土母质多系坡积残积物,冰碛物、冲积物等,海拔一般为4600~5200m,不受地下水影响,具有强烈的生草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而积累十分明显,表层具有根系盘结并富含粗有机质的草皮层(As),土壤普遍表现为薄层性、粗骨性,B层发育不明显,土壤表层及中下层土壤粘土矿物普遍以风化度低的伊利石、绿泥石为主。

(2)有机土

有机土特指含有机质较高的土壤,不仅含大量有机质,而且含有机质层的厚度大于60cm以上。有机土主要分布于河源地区缓坡下部、宽谷洼地及大滩的低洼地段。地表长期积水,多热融坑和冻胀丘或塔头草墩,植被生长茂密。母质以冰水沉积物、洪积-冲积物最普遍。有机土多为黑褐色,按腐殖质分解的程度不同进一步分为纤维永冻有机土和半腐永冻有机土。

(3)新成土

新成土主要分布于冰雪线以下或冰缘地区高海拔地区,山脉的高峰处多见;海拔5000~5400m的分水岭脊、古冰碛平台,因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新成土也是此处成土年龄最短的一种高山土壤。新成土所处地区岩石普遍裸露,石块、石屑、流动的倒石堆广泛分布,只有在低洼处才见粗砾石混合的土壤,且土层很薄,不连片,没有形成连续土被。植被为高山稀疏植被,石面多生有冷生壳状地衣,碎石隙间土壤上多生长一些多年生中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和垫状植物,常见有垫状点地梅、唐古特红景天、垫状驼绒藜、水母雪莲、山地虎耳草、龙胆、沙生风毛菊等,呈零星分布。土壤以寒冰原始成土过程为主,土体厚度10~30cm,剖面分化不明显,30~50cm以下常可出现永冻层,土体较湿润,腐殖质(A)发育较弱或不明显,剖面略可分出(A)—AC—C等发生层,地面多覆石块岩屑,土粒填充于石缝中或居砾面之下,一般不形成连片土被,土层浅薄,土表常可见到融冻结壳,而冻层之上,可有潜育现象,目前多未利用。

(4)潜育土

潜育土为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中等的黄色或黄褐色土,研究区内分布面积比较广,主要分布于低山坡角、河谷及相对低洼的沼泽地区。潜育土可进一步划分为有机永冻潜育土(含有机质但有机质层厚度小于60cm)、简育永冻潜育土(不含或含有机质较少)。潜育土通常发育有上部腐殖质层、中下部淋溶层和淀积层。

2.分布规律

从平面来看,四种土类在研究区各部都有分布。由于受降水条件的影响(南多北少),总体来看研究区中部和南部多发育草毡寒冻雏形土、潜育土、有机土,通天河以北地区则以发育暗沃寒冻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简育永冻潜育土和新成土为主,富含有机质的有机永冻潜育土和有机土相对不发育,但在局部汇水区域高有机质土也有小块发育。垂向上看,研究区南部多表现为草毡寒冻雏形土向新成土过渡,即在草毡寒冻雏形土在5200~5350m,向上逐步过渡为新成土,植被类型也表现为高寒草甸向高山垫状植被或流石坡稀疏植被带过渡。研究区北部则多表现为暗沃寒冻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新成土的过渡,暗沃寒冻雏形土主要控制4500~4750m的层带,草毡寒冻雏形土则控制这4750~5000m的层带,受降水条件控制,研究区北部新成土发育一般较南部低100~200m。



区域土壤及分布~

一、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指母岩经风化剥蚀、搬运及堆积等过程后于地表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表层。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成土母质的差异性往往成为土壤分异的主要因素。按岩石的地质成因及沉积形成,本区成土母质可分为残坡积物母质、洪冲积物母质、冲积物母质、湖积物母质、海相沉积物母质、风积物母质6种类型。
(一)残坡积物母质
残坡积物母质是本区主要的成土母质,广泛分布在山地丘陵区。根据母质的物源不同可分为酸性岩类、基性岩类、砂页岩类、石灰岩类等。酸性岩风化物形成的土壤,多含粗粒石英、长石,细粒部分含量相对较少,盐基不饱和,淋淀作用较强,土壤全钾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低,典型土壤类型为粗骨土和棕壤。基性岩类易受风化,沉积物松散,形成的土壤质地细,铁、锰含量较高,磷、钾养分丰富,主要成土类型为中性粗骨土、棕壤和淋溶褐土。砂页岩类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形成的土壤颗粒粗,砾石多,盐基饱和度低,养分贫瘠,是棕壤、褐土和粗骨土的成土母质。
(二)洪冲积物母质
洪冲积物母质由汛期洪水倾泻所携带泥沙,碎石堆积而成。该类型土壤母质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如胶莱盆地南部、大沽河及其他河流的河谷平原或阶地的后缘地带。洪冲积物一般分选不明显,但在山前平原的上缘和下缘,已显示出不同的组成颗粒,在上缘,沉积物颗粒粗,近山麓处常含有磨圆度较小的砾石,或夹有一层至数层砾石层。洪冲积物仍保留着对附近低山、丘陵岩石风化物的继承性。本区洪冲积物母质多由酸性岩风化物组成,颗粒粗大且含量较高,多含抗风化的石英、长石矿物和酸性岩半风化石砾,局部夹有小面积的砾石层或透镜体。洪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土体深厚、土壤剖面发育层次完整,水的侧向补给条件好,来自上游的可溶性矿物质丰富,具有良好的土壤肥力,一般种植果树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洪冲积物多发育成典型棕壤和褐土。
(三)冲积物母质
冲积物母质为地表经常性水流的堆积产物,是第四纪沉积的主要成因类型,以条带状分布在山丘区的河谷内及平原河滩中,其物质组成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变细的明显规律,宽大河床中的冲积物有明显的横向变化及河漫滩相二元结构。山地丘陵区,第四纪以来地壳明显抬升,河流冲积层厚度一般不超过40m,短源小河的冲积物,其物质成分与母岩关系密切,大多数河流冲积物属混源松散沉积。冲积物经地表流水长距离搬运,流经不同地质区将各种岩石风化物混合,土壤肥力良好,土层深厚且剖面完整,宜于耕作。冲积物分布区地势低平,是潮土、潮棕壤和潮褐土的成土母质。
(四)湖积物母质
湖积物由湖水悬浮物质静水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胶莱河平原,沂沭河谷平原,在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6000年),它们基本脱离了湖沼环境,但这一过程现在仍在继续。湖积物质地细且致密,其表层一般为灰黄色砂质粘土或粘土,具水平层理,之下为青灰色的、曾经历泥灰沉积的沉积层,富含有机质,多见锈斑纹、铁锰结核,且在50cm深以下有钙结核层。土壤发育为砂礓黑土。
(五)海相沉积物母质
该类型土壤母质分布在滨海滩地和滨海洼地中,受经常性的海水潮汐和浪击的机械作用,具海陆交互相沉积特点,主要分布在胶州湾、莱州湾沿岸,呈小面积条带状分布在鲁东沿海。海积物的组成因海岸类型和入海水系而异,胶州湾、莱州湾沿岸为较黏质,而鲁东沿海岸以黄色砂砾沉积为主,较大海湾的内缘海积物以泥砂为主。海积物夹有海生贝壳和浅海相生物残体,并受海水影响,含磷量、含盐量及矿化度较高,局部矿化度可高达100g/L以上,一般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宜发展盐业、海水养殖业、沿海防护林。典型土壤类型为滨海潮滩盐土、滨海盐土。
(六)风积物母质
风积物多由河流沉积物和海积物经风力再搬运沉积而成,分布在沿海地带,海滩砂经风力搬运再沉积,零星分布于沿海沙堤、砂丘,尤以牟平沿海较为集中。风积物颗粒粗,结持力弱,颗粒组成均一。风积物一般发育为风沙土。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土壤类型
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分类方案,研究区土壤可分棕壤、褐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粗骨土、砂礓黑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盐土、滨海盐土、水稻土,共12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可进一步细分28个亚类、79个土属和223个土种。区内土壤总面积54 370km2,土壤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土类有4个,依次为棕壤土、粗骨土、潮土和褐土。
(二)土壤分布特征
受气候、水文、成土母质、地形高度的变化及地貌形态的差异等因素的制约,研究区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强,土壤受到严重的剥蚀和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质地粗糙,养分含量低,土壤发育为薄层粗骨土或石质土,棕壤仅分布在低山的茂密林下。丘陵的中下部(山前倾斜平原),坡度逐渐减缓,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作用逐渐加强,土体内部出现淋溶淀积过程,土壤物理性黏粒和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的移动,上部发生淋溶,下部出现淀积层,土壤发育为中层粗骨土、棕壤土。沟谷地带和山间平原,由于流水搬运作用的不断进行,产生了分选性沉积,形成了具有不同排列层次的潮土。近海处,受海积作用和河流的冲积、洪积作用影响,形成质地粗糙的滨海潮滩盐土和滨海盐土。从而构成了从低山丘陵到滨海平原,由石质土—粗骨土—棕壤—潮土—滨海盐土的垂直分布规律(图2-3)。现将主要土类特征简要概述如下。

图2-3 土壤类型分布图

(三)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
1.棕壤土
棕壤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在研究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面积约为20 247km2,占调查面积的37.24%,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特别在研究区南部、烟台西部以及威海地区分布广泛。成土母岩主要为酸性岩浆岩、片麻岩或洪积物。棕壤土剖面多具有完整的构型和发育较好的特征土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pH在5.5~7.2之间,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速效钾含量低。农用为主,兼营林、果,土层深厚的洪积棕壤农田,一般种植小麦、玉米;土层较厚的坡麓棕壤农田,种植小麦、甘薯、花生、黄烟等,林果用地主要为苹果、梨、葡萄、樱桃等,亦有少量赤松、刺槐等。棕壤土类可进一步划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4个亚类。
2.粗骨土
粗骨土是发育在各种残坡积风化物之上,含有大量砾石和石砾、土层浅薄、成土过程微弱的一类土壤。粗骨土分布面积为研究区占第二位的土类,几乎在所有中、低山和丘陵坡地都有粗骨土分布,面积约为11 662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1.45%。低缓丘陵上的粗骨土多被垦为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花生为主,还有相当面积的粗骨土已辟建为果园,种植苹果、山楂、梨等,自然植被主要为赤松、油松、麻栎等,灌草主要有酸枣、铁杆蒿、卫茅等。粗骨土受人为活动影响很大,过度垦殖和滥伐林木会加剧土壤侵蚀,而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利于水土保持,土层加厚,以及土壤肥力提高。本区粗骨土类可进一步分为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和钙质粗骨土3个亚类。
3.潮土
潮土是发育在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并经长期的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一类土壤,潮土剖面由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构成,其底土层发育的潮化层是潮土的特征土层。面积约8770km2,占调查面积的16.13%,是仅次于棕壤和粗骨土分布面积占第三位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潍河、大沽河、沭河及胶莱河等河流的沿河倾斜平原及沿河阶地。本区潮土砂砾含量较高,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颗粒可见,不含碳酸盐;表土疏松,耕性好,土质深厚,质地适中,熟化程度高,地下水源丰富,是发展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潮土、脱潮土、湿潮土和盐化潮土4个亚类。
4.褐土
碳酸盐的淋溶淀积是褐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成土母质主要为冲积洪积物,面积约5056km2,占调查面积的9.30%,主要分布在临朐北部、沂沭断裂带局部及莱西东部。褐土成土过程稳定,钙积作用和黏化作用明显,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岩、砂页岩、坡洪积物。表层质地大部分为砂质黏壤土和黏壤土,黏化层大部分为壤质黏土,这种上轻下重的构型有利作物的生长,但部分土种黏化层位太高,影响作物根系的延伸,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自然林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常见树种有侧柏、刺槐、山杨等。褐土可细分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潮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5个亚类。
5.石质土
石质土是发育在各种残积风化物之上,经受强烈的侵蚀、发育程度弱,土层极薄的一类土壤,与粗骨土呈复区分布,面积约1609km2,占调查面积的2.96%,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东部及五莲南部局部丘陵高坡地带。土壤砾石含量多,砾石部分主要是难风化的石英、长石颗粒,土粒部分粗砂含量较高,黏粒含量低,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土壤养分贫瘠,分布地势高,坡度陡,一般无树木生长,多生灌草,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在利用上应按流域的整体规划发展草被,关键措施首先是“封山”,严禁滥挖乱牧,其次也可以人工植草,以保持土壤,促进岩石风化,使土层不断加厚。本区石质土细分为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3个亚类。
6.砂礓黑土
砂礓黑土是具有“黑土层”和“砂礓层”的半水成土,是山东省古老的耕作土壤之一。成土母质为第四纪以来的浅湖相沉积物,其沉积物来源于周围酸性岩、砂页岩、变质岩的风化物,面积3849km2,占调查面积的7.08%,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沂沭河谷平原。砂礓黑土剖面自上而下分为熟化黑土层(即耕作层)、犁底层、残余黑土层、脱潜育层和砂礓层。砂礓黑土质地黏重,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8%,是山东省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类,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也较高;其耕层和黑土层阳离子交换量平均值分别为19.9和21.1毫克当量/100 g土。砂礓黑土中含有大量的钙质和铁锰质结核,由于铁、锰氧化物与多种重金属元素共生,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目前调查区砂礓黑土绝大多数为耕地,除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有棉花、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研究区砂礓黑土可细分为砂礓黑土和石灰性砂礓黑土2个亚类。
7.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母质或其他类型母土之上,在种植水稻淹水条件下,经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潜育层-母质层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发育不完全的剖面往往缺少某个或某几个特征土层。土体在1m深之内为碱性反应,pH为7.7~8.0。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含量较高。区内仅有淹育水稻土1个亚类,分布在沂河、沭河局部地段,面积仅310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57%。
8.草甸风沙土
草甸风沙土以海相沉积物为成土母质,后又经过风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发育的土壤。分布在烟台—威海沿海局部地带,面积约32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06%。剖面一般只有很薄的腐殖质层和母质层,没有明显的淀积层,并经常出现一层或几层的埋藏土层。在半固定和固定草甸风沙土剖面的下部呈现潮化特征,有锈斑纹发育。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各种养分含量很低。地形为滨海沙滩地,多见平缓沙丘,次生刺槐林。
9.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是发育在火山喷出物、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莱西—胶州一带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内,面积约619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4%。火山灰土土体浅薄,疏松、多含火山弹、火山渣和熔岩块,质地多为黏壤土和壤质黏土,含有较多的砾石。容重1.0 g/cm3,大大低于其他土壤的容重,容重低是火山灰土的主要性质之一。有效铁、阳离子交换量含量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低,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类。目前火山灰土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局部稀疏草被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林业。
10.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分布在山地平缓顶部,常年受水湿和低温影响,在草灌群丛植被下发育的一类土壤。研究区内山地草甸土分布在崂山、昆嵛山等顶部,面积约16km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0.03%。土壤质地较轻,多为砂壤至轻壤土。地势高、风力大,乔木难以生长,但因降水较多,利于灌木草本植物生长,有机质、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都较高。
11.滨海盐土
滨海盐土是地质过程产生的海相盐渍淤泥或海陆双相结构的沉积物为母质,在海水和海潮的作用下经过积盐过程发育而成的土壤。面积约2164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98%。主要分布在昌邑市北部滨海平原、胶州湾北部海湾滩涂及河流入海口地带。滨海盐土剖面表层为壤土类和黏壤土类,并有黏土和砂土夹层,潮化特征明显,从5cm深处出现锈纹斑,向下层锈纹斑渐多,表层(0~20cm 深)含盐量一般在1.0%~3.0%之间,土体含盐量在0.4%~1.0%之间,农作物多无法生长,适宜于盐业发展、海水养殖等。受海洋生物遗骸影响,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速效磷钾含量较高,在微量元素中,有效硼和有效铜高于其他土类,有待开发利用。区内滨海盐土可细分为滨海盐土和滨海潮滩盐土2个亚类。
12.盐土
当表层土壤(0~20cm深)含盐量0.8%~1.0%时即为盐土,成土母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和海相沉积物。区内盐土(碱化盐土)分布在文登南部沿海地带,面积约为32km2,占0.06%。盐土阴离子组成中以重碳酸根为主、碱化度<45%,地表多有盐结皮,在旱季自然条件下盐分主要在表土层积累,土壤剖面下部受潜水作用发育有大量锈纹斑。土体呈微碱性或碱性反应,pH为7.5~8.5。盐土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低,农作物多无法生长,自然植被为稀疏的茅草、碱蒿,适宜于发展盐业、海水养殖等。

1.地形地貌
本区诸高山广布冰川,群山逶迤,雪峰耸立,巍巍壮观。宏观形态比较平缓,山原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受高原夏季风在该区南东—北西向运移的影响,客观上左右了生物气候的类型和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研究区气候终年严寒,冻土厚度达1~120m。还有些岛状多年冻土,多呈山间盆地冻土岛、山前倾斜平原冻土岛等形式存在,以冻胀崩解、冻融分选、热融滑塌等作用影响土壤母质。在多年冻土区内,由于断裂构造、温泉、河流等影响,形成一些局部融区。
地势高耸与复杂的地貌类型对土壤形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山脉走向、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坡向、坡度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对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中小地形的变化对局部气候和小气候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植被与土壤的发育和分布。
2.气候
研究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天气寒冷、多变,空气稀薄,日照强,日温差和年温差大,风大,风雪频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差别。冷季漫长(长达8个月以上),暖季短促、温凉。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空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50%~60%,年降水量在250~400mm之间,全年降水量的75%都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达1640mm以上,年日照时数达2870h。年太阳辐射量达6900W/m2,常年多西北风和偏北风,平均风速3.4~4m/s,最高风速40m/s,全年大风天气有130天左右。
由于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地表多为砾石和粉沙,沙尘暴频繁。本区因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和暖季夜间气温都在0℃以下,因此,地下普遍保存了历史上冰期形成的多年冻土。在海拔5000m以下的宽谷湖盆和平滩地带,多年冻土厚l~50m,暖季辐射融化厚度为0.8~4m,海拔5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多年冻土厚10~128m,暖季辐射融化厚度可达2.8m。多年冻土区地面季节性融化和冻结的活动层厚度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与地面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基质的性质直接有关。地表融冻层加深以后,在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的情况下,地下水位降低,地面干旱加大,加之经常性大风侵蚀,促进了土地沙化和沙丘形成,对高寒草原和草甸地区草皮破坏后形成的“黑沙滩”、“黑土滩”均起了重要作用。
3.生物
对土壤的形成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物自身的生物化学作用改变母质的组成和性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的发展。本区地广人稀,有些是无人区,人类活动比青海省东部地区影响小,植被的绝大部分为受人类扰动较小的自然植被。
从植被的水平分布看,研究区水热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研究区东南部是降水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主要生长着适于高原严寒条件的、由寒冷中生草本植物建群的高寒草甸植被,因植物残体终年难以分解,长期累积形成草甸而发育成草毡寒冻雏形土(高山草甸土)。
北部气候严寒,土壤干燥,生长着寒旱生多年生禾草、小半灌木、垫状植物及多年生杂草类,建群种少,结构单一,优势种以紫花针茅为代表,土壤生草过程较弱,有机质累积较前者相对较少,发育了暗沃寒冻雏形土(高山草原土)。
土壤动物对土壤演化的影响明显,如过度放牧使草地上禾草减少甚至消失,为鼠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鼠兔活动的增强更增加了牧草的消耗,逐渐导致草场和土壤退化,使草皮层破坏,土壤遭到风蚀沙化,发展成秃斑地、沙化土地。同时它们众多的地下洞穴增强了草皮的脱落进而形成“黑土滩”。
研究区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在近些年来有加强的趋势。主要是无序放牧、盗猎、破坏植被等一系列不合理经济活动,破坏了表层土壤,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4.成土母质
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第四纪成土母质的影响,经机械组成、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等方面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发育。研究区的成土母质有以下几种类型。
在高山的部分地区,以冰碛物及冰水堆积物为主。前者分布在古冰斗或冰川前缘及两侧,由巨砾石(漂砾)、砾块与沙、土混杂组成;后者一般分布在冰碛物前缘,多由夹泥、沙的砾石层组成。冲积及洪种母质分布较普遍,主要分布于江河及谷地,多由砂砾层及砂土等组成,并常可见到中壤质或重壤质粘斑类层,洪积母质则分选性差。残积母质及坡积母质则以在山地分布较为普遍,母岩的岩性及风化程度对山地土壤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5.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对土壤发育形成关系密切。在研究区,由于广泛分布着多年冻土,因而也广泛分布有多年冻结区地下水。冻结层上水,分布在季节融化层内,含水层厚度随季节而变化,虽矿化度低,但直接参与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以上层滞水形式影响着土壤水文状况、土体内部风化和微生物活动;冻结层下水,是多年冻结区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冻结层的阻隔具承压性质。

区域土壤及分布
答: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分类方案,研究区土壤可分棕壤、褐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粗骨土、砂礓黑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盐土、滨海盐土、水稻土,共12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可进一步细分28个亚类、79个土属和223个土种。区内土壤总面积54 370km2,土壤面积在5...

影响研究区土壤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从植被的水平分布看,研究区水热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研究区东南部是降水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主要生长着适于高原严寒条件的、由寒冷中生草本植物建群的高寒草甸植被,因植物残体终年难以分解,长期累积形成草甸而发育成草毡寒冻雏形土(高山草甸土)。北部气候严寒,土壤干燥,生长着寒旱生多年生禾草、...

中国主要的土壤有哪几种类型
答:中国的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1、黑土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

土壤资源类型与分布
答:植被发育,雨量充足,淋溶作用加强,地下水不参与成土过程,土壤中的物质以淋溶为主,土壤类型以粗散状棕壤和淋溶褐土为主,部分山地草甸土。各种土壤的分布范围和主要特征如下:酸性粗骨土。在经过主成分分析的遥感图像中,多显示为较深的色调,在丘陵区植被较少,对图像基本没有干扰,土壤的反射率高,...

中国的土壤类型及成因
答: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

土壤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特点,分布?
答:我国主要有15种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1、砖红壤 区域: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特点: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生态环境分区
答:由于沿岸山区长年无流水汇入,土壤母质主要来自上游蚀源区沉积物,土壤成分与本地区岩石关系不大,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由于土质差,粮食产量不高。图4-3 河北南部地区食管癌分布图 Ⅰ—高中食管癌死亡率(>60人/10万)分布区:Ⅰ1—漳河高食管癌死亡率分布区;Ⅰ2—山区食管癌死亡率降低区;Ⅰ3—...

我国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
答: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①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极其不便;②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及永积雪地,面积广,占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将近18%;...

自然质量等别土壤条件分布规律
答:(一)土壤类型区域分布规律 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和东部及三江平原中部,由于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该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较高,大部分在 12 等以上;白浆土、盐碱土等低质土壤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东部和松嫩平原西部,黑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属于低...

土壤分布规律
答:(一)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从鄱阳湖向外扩展,有滨湖平原和低岗残丘,构成一个底面平坦开阔、四周稍高抬起的盆状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也随这种盆状地形而比较有规律地分布。平原地势低平,一般海拔在20m以下,主要分布湿潮土,离湖较远的湿潮土经围垦种稻而形成圩田,形成水稻土;潮土系河湖冲积物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