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迁分析  义乌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迁分析

作者&投稿:孟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对1986年5月的1∶1万自然彩色航空照片和1995年11月的1∶3.5万黑白航空照片的解译与实地调查,分别获得了该两个年份的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见图8.18和图8.19)。通过对比图8.17与图8.18和图8.19.以及从图8.20、表8.3和表8.4可以清楚地看出1986~2000年杭州市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历史。这期间商业与服务业、住宅、公用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矿仓储、交通运输等6个方面的用地变化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图8.18 杭州市1995年城市川地状况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图面内容负担过重,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图8.19 杭州市1986年城市用地状况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图面内容负担过重,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表8.3 杭州市区1986、1995.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比 (2000年:单位.km2

注:*表示1986年没有影像资料;萧山区没有行政区划界线,建成面积按影像校正获得。

表8.4 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注:表中数据不含余杭区,所指范围为航片内的范围,以下如没有特别指明均为同一含义。

图8.20 杭州市区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8.5.2.1 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商业与服务业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因素,商服用地建设的发展与变迁能够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产生重要影响。航片解译对比显示,杭州市区钱塘江以北的5个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商服用地,1986年总量为3.8907km2,1995年增加到5.9215km2,净增量为2.0308km2,若包括滨江区及萧山区则为5.9216km2,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55.44%。到2000年又增加到6.3686km2,净增量为0.4471km2。从1986至2000年的15年间,杭州市区商服用地的平均年增长速率为3.3%。

从图8.21可见,从1986至1995年,商服用地扩展的土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住宅用地。这期间,商服用地的主要扩展位置在西湖区西部、拱墅区中部及北部、江干区中部及东部、下城区北部、上城区南部。上城区商服用地的增加量为0.2947km2,主要来源于住宅用地、耕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的转化。下城区在其北部增加0.4247km2,绝大多数由耕地转化而来。江干区商服用地增加量为0.3875km2,也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拱墅区增量为0.2935km2,同样来源于耕地。西湖区商服用地增量为0.4741km2,主要由其他农用地转化而来。

图8.21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商业、服务业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商业、服务业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以下相同

1995~2000年,商服用地扩展的土地主要来源于其他农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在空间分布上,西湖区西部、拱墅区北部及江干区中部扩展相对较多,上城区与下城区仅有零星分布。对于滨江区和萧山区,这5年商服用地面积变化很小,表明这两个区虽然从行政区划角度并入杭州市区,但商业与服务业发展仍较缓慢。

8.5.2.2 工矿仓储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仅次于住宅用地。对比图8.17、8.18、8.19,可以看出,1986年工矿仓储用地基本呈带状分布,主要沿西湖区的天目山路和拱墅区的莫干山路、和睦路、湖墅北路及上城区的复兴大道等两侧分布。在下城区及江干区工矿仓储用地分布分散,其中下城区用地规模大,而江干区用地规模小而零星。到1995年,市区工矿仓储用地量在原来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属萧山市的滨江区和萧山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行政辖区面积扩大了近1倍;二是随着城区的扩展工矿仓储用地也向外发展,尤其是上城区与江干区南部向钱塘江边扩展、拱墅区向北扩展更为明显。从1995~2000年,在钱塘江以北地区,工矿仓储用地发展有所减慢,用地扩展主要发生在江干区南部的钱塘江边及拱墅区的北部。这5年期间,滨江区及萧山区工矿仓储用地扩展明显大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尤其滨江区西部及萧山区中部与南部扩展快,规模大。表明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呈现出向萧山区扩展的趋势。

图8.22表明,从1986~2000年期间,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扩展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其次来源于住宅用地,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

图8.22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该业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3 公用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从1986至2000年,杭州市区的公用设施用地增长了32.27%,增加的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住宅用地(旧式住宅和农村宅基地改造)和其他农用地(图8.23)。图8.18和8.19显示,钱塘江以北的5个旧城区,1986年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0.6584km2,其中西湖区就占8.9116km2。到1995年,这些老城区的公用设施用地如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给排水、供热供电及环卫等用地面积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大而迅速扩大,达到12.3985km2,其中,江干区增长最多,增加0.8771km2。1995~2000年,杭州市各区公用设施用地增长最多的还是江干区,在其南部地区又增加了0.2022km2的公用设施用地。新并入杭州市区的滨江区和萧山区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也有较大的增加,但是在总体上这期间的增长速度与1986~1995年相比有所减慢。

图8.23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用设施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4 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6年,杭州市区公共建筑用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及其边缘(见图8.19),用地类型以大学、中专、中学、科研设计及医疗卫生用地为主。从1986~1995年期间,钱塘江以北5个老城区公共建筑用地由7.6336km2增加到11.4077km2,增长了49.4%。新增公共建筑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其次是由住宅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转化而来的(图8.24)。

图8.24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共建筑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从1995至2000年,总体上公共建筑用地增加较少,仅西湖区公共建筑用地增加较多,达0.566km2,增加的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最主要的新增公共建筑用地就是杭州市黄龙体育馆用地。

图8.25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住宅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5 住宅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我国,住宅用地的扩展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表8.3及图8.20和图8.25表明,1986~1995年期间杭州市区住宅用地扩展最快,从25.1907km2增加到65.9926km2,平均年增长率10.11%。扩展需要的土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其次是交通运输用地。在这期间,住宅用地扩展以江干区最快,从1986年的6.2468km2增加到1995年的12.1954km2,净增量达5.9486km2,增长了95.21%,扩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及北部,增加的绝大多数是通过占用农业用地而形成的农村宅基地。其次是西湖区,1986年住宅用地为2.8965km2,1995年为4.8161km2,10年增长66.3%,增长的用地绝大部分也是通过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减少实现的。拱墅区住宅用地增长位居第三,从1986年的5.1569km2增长到1995年的7.3846km2,10年间增长43.2%,增长部分主要在拱墅区的中部。下城区住宅用地从1986年的5.9686km2增长到1995年的8.1779km2,10年间增长了30.0%。

从1995~2000年的5年间,杭州市区住宅用地增长了1.86km2,平均年增长速率为0.56%,明显低于1986~1995年期间,来源仍然以耕地为主。同时,在这期间,随着城市建设布局的调整,一些工矿企业从市区向郊外迁移,较多的工矿仓储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在区域分布上,2000年上城区、下城区的住宅用地面积较1995年略有下降,滨江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萧山区的住宅用地继续增长,其中以西湖区增长最多,由4.8161km2增加到6.4391km2,增加了1.623km2。8.5.2.6交通运输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交通运输的畅通与否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图8.26表明,杭州市区交通运输用地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来实现的,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旧城区改造从住宅用地转化而来的。1986年,钱塘江以北5个旧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4.9773km2,占当时城市建设用地的20.53%。市区主干道路四通八达,街区道路网均匀密布。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原有交通网已远不能满足要求。1995年杭州市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总计为22.5745km2,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50.72%。但是钱塘江以北5个旧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总计为15.5706km2,仅比1986年增加了0.5933km2,除西湖区、拱墅区、上城区和下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略有增长外,江干区反而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期间,滨江区及萧山区的交通运输用地增长较大。

图8.26 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交通运输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2000年与1995年相比,钱塘江以北的5个老城区,主要通过旧城改造、道路改造、增设市区高架道路及立交桥等改善交通运输设施,在总体上市区的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表8.3和图8.20),但是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从14.79%下降到13.60%。



 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是以2000年4月拍摄的1∶1.5万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基础进行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获得的(图8.17,不包括余杭区)。截止2000年,杭州市区各地类面积总计为351.833km2,其中,耕地134.537km2、其他农用地10.648km2、河流水面39.425km2、其他用地2.805km2、建设用地164.418km2。建设用地中,商业和服务业用地6.369km2、工矿仓储用地35.612km2、公用设施用地14.161km2、公共建筑用地13.198km2、住宅用地67.853km2、交通运输用地22.362km2、特殊用地4.864km2。表8.2按3级分类给出了不同地类在各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和萧山区)的分布情况。下面分别对各主要城市用地类型的情况作进一步分析。

图8.17 杭州市2000年城市用地现状航空遥感解译图 为避免图面内容负担过重,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8.5.1.1 商业、服务业用地现状
商业和服务业用地包括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及写字楼、商业楼、旅行社等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图8.17反映了杭州市区商业黄金地段位置与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商业和服务业用地特点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密集分布。商服用地在各区的分布以西湖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下城区及江干区。西湖区总面积为28.5426km2,其中商服用地就占了1.5045km2,在空间上大致围绕西湖分布。江干区商服用地主要沿秋涛北路和艮山路分布。在新并入杭州市的滨江区和萧山区商服用地较少,分别只为0.0607kmz和0.1802km2。
8.5.1.2 工矿仓储用地现状
工矿仓储用地绝大多数都远离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在旧城区它们主要分布在拱墅区和下城区,面积分别为6.22490km2和5.7450km2,且大部分位于拱墅区和下城区北部。拱墅区京杭大运河两岸是工矿仓储设施的主要聚集地。其次,上城区和江干区南部的钱塘江北岸也是工矿仓储集中分布区,主要沿铁路、水路两侧密集分布,如艮山门站以北大片区域多为工矿仓储用地。新并入杭州市的萧山区工矿仓储用地为1 1.3944km2,占目前杭州市工矿仓储用地32%。表明杭州市工矿仓储用地历史沿革特点比较明显(见图8.17)。
8.5.1.3 公用设施用地现状
在此主要指名胜古迹、景点、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西湖风景区是杭州市区最大的公用设施用地,其余各区都有零星分布的公用设施用地,从统计结果看(表8.2),西湖区公共设施用地为9.0908km2,其他区公共设施用地总和为5.07km2,仅为西湖区公共设施用地的一半多一点。这种情况说明,一是要保护开发好现有公共设施用地,二是要大力开发新的公用设施用地,以利于城市向生态型花园式城市方向更快发展。
8.5.1.4 公共建筑用地现状
公共建筑用地主要指机关团体、教育、科研设计、文体、医疗卫生及慈善机构用地等。杭州市区公共建筑用地分区成片现象比较明显,江干区、拱墅区及下城区都有比较集中的公共建筑用地类型。西湖区的教育、科研用地明显多于其他区,达3.484km2,占杭州市公共建筑用地的26.4%,主要分布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区教育科研用地最少,只有0.2135km2,总体公用建筑用地也只有0.2509km2,这方面的发展潜力较大(见表8.2)。
8.5.1.5 住宅用地现状
城市是人类的定居地之一,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李德华,2001),由此可见,住宅用地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从城市用地的航片解译结果来看(表8.2和图8.17),住宅用地是杭州市区城市用地最多的一个类型,其中以城镇单一住宅用地为主,面积达28.0159km2,而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只有0.1175km2。另外,在萧山区和滨江区这两个新扩展的城市行政区及江干区范围内,农村宅基地用地仍占有较大比例,三个区农村宅基地面积分别为17.6639km2、8.7526km2和6.1812km2。在目前所统计的7个区中农村宅基地面积总数达39.7192km2(表8.2),超过城镇单一住宅用地面积。对这些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改造,兴建新式住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潜力较大。这是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来源。
8.5.1.6 交通运输用地现状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形成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杭州市交通运输用地除在沿江、沿河地区沿江河流向分布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呈东西南北走向,交通道路密度向城区中心增大,主干交通道路呈辐射状向外伸展,布局基本合理,七个城区总的交通用地面积为22.3623km2,占杭州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6%(见表8.2和图8.17)。
8.5.1.7 特殊用地现状
杭州市区的特殊用地主要为军事设施用地及宗教用地,总计为4.8643km2,占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96%,主要分布在江干区(见表8.2及图8.17)。

表8.2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结果 (2000年;单位.km2)

注:表中不含余杭区数据。代码289为水产品饲养地。

本节根据1981与1999年两个时相的航空遥感资料进行的城市建设用地变迁调查,着重介绍义乌市区(稠城镇)在18年间用地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表8.9和8.10及图8.41是市区土地利用变迁的统计结果,图8.42~图8.47表示商业与服务业、住宅、公用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矿仓储、交通运输6个方面发展的土地来源。

表8.9 义乌市城区(稠城镇)1981、1999年土地利用情况对比 (单位,km2)


表8.10 义乌市区(稠城镇)1981~1999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图8.41 义乌市1981至1999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图8.42 义乌市1981~1999年商业和服务业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3 义乌市1981~1999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4 义乌市1981~1999年公用设施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5 义乌市1981~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图8.46 义乌市1981~1999年住宅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7 义乌市1981~1999年交通运输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7.2.1 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1年,距今已有21年的历史,当时的义乌县城仅仅是一个建成区面积不足4km2的小镇,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也仅有7.3839km2(表8.9、8.10)。图8.40显示当时仅在绣湖西北、市政府北与工人西路南之间和工人西路南北两侧有几块商服用地,面积只有0.0251kmz,仅为当时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34%,可见当时完全看不出以商品流通服务为主的城市特征。

图8.40 义乌市1981年城市用地现状航空遥感解译图 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到1999年时,义乌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了27.753km2,其中,县城稠城镇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为1.1533km2,主要集中于城区中北部,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浙中木材市场、义乌物资市场及义乌农贸城等,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6.55%。此外,还有一些一层为商业用房,以上层位为居民住宅的混合式商住两用建筑,用地面积就达0.6994km2(见表8.9住宅用地中252类)。义乌市的商业用地面积不仅在城区用地中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商业用地的各种用地功能区块特点非常明显,有效地形成了一种规模市场效应,远远地摆脱了中国旧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小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成功道路。
8.7.2.2 工矿仓储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从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解译图上可见(图8.40),当时的工业比商业用地面积大得多,工矿仓储用地在遥感解译区范围内的面积为0.7964km2,其中作为县城所在地的稠城镇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0.4886km2,占当时县城建设用地的13.12%(表8.9、8.10),主要有砖瓦窑、各类加工厂、水泥机械厂等,其中砖瓦窑远离当时的义乌县城及主干道路,用地规模较大,水泥机械厂等分布于当时县城北部主干公路旁。在总体上,当时工矿仓储用地分布比较凌乱。
经过18年的发展,在1999年的航空遥感影像解译图上(图8.39),可以发现义乌的工业发展已今非昔比。首先,从规模上建设整齐的工业仓储用地已基本占据了义乌市主城区西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对义乌市主城区形成了半包围之势。稠城镇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8296km2,虽然在县城建设用地面积中的比例从1981年的13.12%下降为10.40%,但在面积上比1981年增长了274.46%。在航片覆盖区范围内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8296km2。由此可见,义乌繁荣的小商品市场是与其发达的小商品加工和仓储设施规模相联系的。其次,在义乌市主城区及义乌江南岸的城市用地范围内基本没有工矿仓储用地类型,反映现代的义乌市在规划、建设方面非常注重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将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生活区尽量隔离开来。
8.7.2.3 公用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公用设施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对于一个城市的环境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于义乌这样一个山川秀美的商业城市,搞好公用设施建设有较好的地利条件。但是在1981年时,义乌的公用设施建设仅有一个绣湖,以及其东侧的大安寺塔古迹和现今的工人西路与新马路交会处的一个小水泡。那时的绣湖还谈不上是一个公园,而仅仅是一个县城中的小湖水面,面积仅有1.5×104m2,其周围没有任何配套的公用设施。表明当时义乌县政府没有经济实力来规划建设义乌的公用设施。到1999年,义乌市政府与人民以发展小商品经济的热情与魄力进行公用设施建设,使义乌江两岸变成了美丽的沿江大花园,绣湖公园面积比1981年扩大了5.2×104m2,并正在其东侧拆迁几十幢旧式住宅等建筑,新建一个面积近10×104m2的市民广场,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另外,在工人西路北修建了占地面积约2.7×104m2的骆宾王公园,城中北路东修建了占地面积超过4×104m2的孝子祠公园,稠州中南修建了占地面积超过4.6×104m2的稠州公园,使整个义乌市区在浓郁的小商品世界中增添了充满生气的自然美。18年的发展使义乌由1981年仅有公用设施用地0.0263km2猛增到1.2253km2,面积增长46.59倍。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钦佩的了不起的数字。从义乌规划蓝图看(义乌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义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2002),未来的义乌市一定比今天更加美丽。
8.7.2.4 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1年,义乌城区范围内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0.2598km2(表8.9、8.10),占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98%。在1999年航空遥感用地类型解译图上(图8.39),城区周围呈近均匀状态分布着10多所用地面积都在4×104m2以上的大、中专和中、小学校。此外,义乌乐园、义乌体育中心、义乌会展中心、义乌中心医院等一批公共建筑都具有相当规模,正在对义乌的健康高速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统计表明,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总面积达1.8530km2,是1981年的7.1倍,占1999年县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53%。
8.7.2.5 住宅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住宅的状况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图8.40),当时义乌县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总计仅3.7239km2(表8.9、8.10),旧城区的主体以现在的城中路为界线,低矮民房密集分布在城中路以北及以西地区,城中住宅布局近南北向居多,旧式典型的小四合院式住房占有较大比例。这可能与义乌市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密切相关。向正北方向工矿仓储类建筑明显增多。当时稠城镇住宅用地面积约为2.3129km2,占旧县城用地总面积的62.11%,可见,当时拥挤的旧县城不论住房环境还是住房空间方面都是较差的。
在1999年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图8.39),义乌市区住宅用地面积达7.3843km2(表8.9、8.10),是1981年的3.2倍,但是在市区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却下降为40.39%。城区建筑规划整齐,以主干道路为界线的新式住宅小区、规模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筑群包围于其中,这一点义乌市明显不同于宁波市的城市建筑发展模式。另外,由于义乌新建的住宅小区或商品交易市场都以主干道路间的区块形态确定建筑物走向,因此,义乌的住宅及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筑群的朝向从西南到东南有规律地变化,反映了义乌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的特征,而在义乌江南岸的住宅建设布局则以朝南为主。
8.7.2.6 交通运输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上,义乌市除主城区东南缘向南北延伸通往金华、杭州的城中路及通惠社区的新马路和丹溪路外,主城区内低矮拥挤的住宅间没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城市街道(见图8.40)。1981年城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0.6304km2,占当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表8.9、8.10)。到1999年时城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已扩展到4.1450km2,占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3.56%,用地面积比1981年增加了6.6倍(表8.9、8.10)。以义乌市民广场为中心,宽阔笔直的街道呈放射状均匀地向外延伸,一个典型的蛛网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把义乌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见图8.39)。
从图8.41~图8.47可以看出,在义乌市区1981至1999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通过旧城改造转换的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等。

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
答: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1背景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仅限于原始生产力的解放(家庭承包制的小农经济),没有运用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工具——资本和市场。我国未来的发展要经历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中国经济...

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
答:三、城乡统筹发展中几种土地利用关系 这里主要谈城市土地关系、农村土地关系、土地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关系、土地配置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的内容。 对于城市土地关系来说,第一阶段,土地作为城市积累,是粗放型的利用;第二阶段则要伴随产业调整和城市功能明确,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发展到最后,就是理性增长的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
答: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两个规划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日益严峻。因此,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协调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保证城镇化和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及空间地价评估初探?
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摊大饼式”的向外发展城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控制土地增量、高效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土地增量控制已不能单靠片面增加建筑密度、人为缩小建筑间距,降低人均占地标准等简单做法来解决。经济的发展和人们...

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
答: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等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编制城市河道建设规划、城市河道保护管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河道建设规划、城市河道保护管理规划是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

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
答:(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城市水系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与水共存。由于江、河、湖、溪、海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从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域。水是城市的命脉,河流蕴藏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水系具有提供水源、防洪排涝、接纳污水、生态涵养、交通...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
答:(二)抑制资源要素价格来发展非农产业 利用土地价格杠杆,尤其是低廉的征地价格,在用地问题上宽打窄用甚至宽打宽用亦在情理之中。这种制度设定显然侵害了农民利益,扭曲了利益关系,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三)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改变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分割和土地二级市场增益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建设的...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答:2、土地利用也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两者关系:①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 土地利用总体%考试大%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城市土地国有化 中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代表职能。这使得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除了运用财税、金融手段,还可以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加以配合。例如,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加以控制;用地租、地价政策对市场主体加以引导。2、有偿用地制度 国有...

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答: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1960年期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1961—1965年期间,是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7年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