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横江词(其四)的资料和意思,并把其它几首一起写下来.快快!高分! 横江词李白笔下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令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横江词六首》诗考

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在南下宣城途中来到长江边,来到横江渡。
长江之上,为什么会有横江?长江本来是自西而东的长江,从庐山足下逐渐折向东北。到了和县西梁山的这一段,竟然变成自南而北,横亘在这吴头楚尾一带。横江渡就在这段横着的长江的西岸,地属和州历阳郡。牛渚矶,亦即采石矶,就在它的东岸,地属当涂县。这里本来是江山形胜之地,又是南北往来要冲,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渡,隋代韩擒虎伐陈,都是从这里过江。横江渡可谓屡历兴亡,数经沧桑了。所以骚人吟士经过这里,总要赋诗留念,而横江总是以它特有的风浪来迎接往来行旅。时年已有五十三岁的李白,欲由采石渡江赴历阳遇风浪而有所感之作。
李白此时已到心情极度失意,长期云游,漂泊不定,一路行来,思前想后,心情十分痛苦,加之风浪排空,阴风怒号,李白睹物伤情,既充满了理想破灭的悲哀,又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还充满了对苍生社稷的殷忧,更那堪再加上大半生辛酸的回忆。来到这“微风辄浪作”的横江渡头,又正值海潮汹涌的季节,他心中的风浪便和江上的风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举眼望去,只觉得云愁雾惨,天昏地暗,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风势好像把大山都能吹倒,那浪头好象比金陵的瓦宫阁还要高。“这人们称道的江山形胜之地,竟是如此险恶!这多像我的幽州之行!甚至我一生从政的经历,也像这条横江一样啊!”
他站在渡头朝上游望去,只见波涛汹涌,好像海水倒灌进来,逆流而上的潮 头几乎要扑过浔阳。“浔阳江上的马当就够险了,谁知这牛渚之险更甚于马当。长江上的天险,一处比一处更险,我这一生从政的经历,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险啊!青年时期,遍干诸候,到处碰壁,历抵卿相,一事无成。中年时期,奉诏入朝,仰天大笑而去,低头挥泪而返,甚至被迫遁入方外。到了垂老之年,北上塞垣,更是探虎穴,几入虎口;历湍波,险堕深渊。横江啊,你的风浪勾起了我几十年的辛酸往事!”
他站在渡头回身西望,只见云山万重,不见长安何处。正凝望间,恍惚看见江水上连汉水,汉水又上连渭水,渭水又上连长安,好像从扬子津坐上船一直就可以驶向那里。忽然长江、汉水、渭水又一下消失,眼前却是白浪如山的横江。“白浪如山的横江怎能过得去啊!连敢挂高帆,惯驶巨舟的船夫也愁坏了。云山万重的长安怎能回得去啊!回不去了,此生此世也回不去了!”
他站在渡头朝下游望去,只见江流奔向云雾弥漫的远方,那就是大海。他想起古代神话中所说的海神来,想着想着,就恍惚看见海神经过东海,带来一阵恶风,掀起一阵巨浪,直扑附近的天门山,把本来是完整的石壁一下就冲开了……忽然,海神变成了安禄山,恶风巨浪变成了千军万马,天门山变成了潼关。……
他为了躲开这些可怕的幻景,便走到管理渡口的馆驿前面,打听过渡的事。津吏向他介绍了渡口情况,并指着东方的天空说:“李郎官,海上起云了,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这样的天气可不敢行船啊!”李白一看天上,果然云在涌,眼见乌云即将笼罩整个大地;一看江上,果然浪在涨,好像海上的长鲸在翻腾,迫使众水倒流。李白只好告别了津吏,自回城中。横江渡前津吏几句本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李白心里回荡不已:“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他猛然一惊:“是啊,这场风浪一起来,三山五岳都会震动,整个国家都将在风雨飘摇之中,千万苍生都将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李白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为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第一首: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长江虽可东望大海,但与海相距千里。但是在诗人眼里,海潮之声已到笔砚间。他在第二、三、四首中借用海潮、海云、海神,把横江“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险恶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一个愁字,险恶势力太猖狂,诗人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李白诗中的大海是与其情感的波涛共同起伏的。
第四首写海潮过天门山的惊险。首句用海神经过挟带风雨的传说写狂风大作,在惊险中更蒙上一层神奇色彩。第二句言海潮涌过天门石壁,犹如白浪劈山。后两句用倒装句法,道出连山喷雪的波涛穿过天门山的情景。这和钱塘江大潮相比,那个更使人惊心动魄呢?这一反诘更突出了横江风波之险恶。
第五首诗人表露地方官员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如此风波不可行”。第六首是诗人借想像、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表露自己无奈的心境。
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
本诗的象征意义,从诗歌总的气氛来体会,余味深长,诗中极力形容横江风波的汹涌险恶,确有可能象征当时社会形势的险恶。其一曰“吹倒山,高于阁”,其二曰“一水牵愁万里长”,其三曰“横江西望阻西秦”,其四曰“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迥””也确有可能象征诗人为朝廷政治危急,自己不能为之出力而担忧。李白在和州写的《横江词六首》传颂千古的佳话。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1)】: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注释】:
[1]道一作言
[2]三日一作一月;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还要高。

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力于学习汉魏乐府民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都深受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影响。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2)】: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注释】:海潮南流能过寻阳,因浪涛汹涌牛渚历来就险过马当。欲渡横江又因风高浪恶,这长江之水牵动忧愁有万里之长。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3】: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

【注释】:
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在横江东岸西望长安,行路为潮浪所阻,尽管汉水向东连接着扬子津口。这白浪高如山峰那可启渡,狂风不息愁坏了挂帆的船夫。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4】: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注释】:海神来过自然会有恶风来,巨浪冲击着横江石壁使天门山洞开。即使是钱塘江的八月大潮又何能如此,你看那浪涛就象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5)】: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释】:
横江馆前有津吏迓迎,向我指着东边又生起的海云。他说官人想渡江为了何事?如此狂风巨浪万万不可启程。

我国的旧诗中,虽则也间有相互问答之词,如诗经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齐风·鸡鸣》)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与使君的对白,但数量少得很,一般都是作者一人在作独白。尤其在一首绝句中,限于字数,要包括双方的问答,的确是不简单的。
李白这一首诗,不但有主客双方的对白,而且除了人地以外,还辅以说话时的手势,奕奕如生,有声有色。第一句“横江馆前津吏迎”,写出李白与津吏(管渡口的小吏)在横江浦(今安徽和县东南)的驿馆前相逢。一个“迎”字点出津吏的社会地位与李白悬殊。第二句“向余东指海云生”形象写得极其活跃,几乎使人在纸上看到这一年老善良的津吏拉着少年李白的袖子,一手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警告李白说:云生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津吏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为了李白先提出要渡江,否则决不会有对方尚未开口,来意未明之前,就先凑上去的。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四字,就证实了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就先已提出了“欲渡”,这一手法就将李白所说的话,包括在津吏的话中,不必再加明写,而自然知道是对白,因此笔墨上就非常凝炼,非常精约。
第三句以下纯是津吏的话。“郎今欲渡缘何事?”句中称李白为郎(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可见那时李白年龄还不大,而津吏则已是老人。津吏问李白缘何事而渡江,言外之意,有可省即省之意,反映出李白当时急于渡江的那种神情,这个问题还没有等李白答复,接下来就从上句的“海云生”,下出了结论,说:“如此风波不可行”。“如此风波”四字好象风波已成为事实,其实海云初生,那有江风江浪立即接天而来之理?这里,这样说法,一则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积有经验,颇具自信,二则显示老人的善良心情,如老长辈一般的用命令式来肯定他的“不可行”。
全诗虽则有如上所说那些特点,可是在表现形式上,却又那么地爽朗明快,简直是一气呵成。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月一作日
月亮昏晕、大风不止、江雾不开,海鲸在东海迫促着百川倒流往回。惊涛骇浪冲击着三山摇动,“白首狂夫”不要渡河还是回去也。

关于横江词的来历:

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在南下宣城途中来到长江边,来到横江渡。
长江之上,为什么会有横江?长江本来是自西而东的长江,从庐山足下逐渐折向东北。到了和县西梁山的这一段,竟然变成自南而北,横亘在这吴头楚尾一带。横江渡就在这段横着的长江的西岸,地属和州历阳郡。牛渚矶,亦即采石矶,就在它的东岸,地属当涂县。这里本来是江山形胜之地,又是南北往来要冲,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渡,隋代韩擒虎伐陈,都是从这里过江。横江渡可谓屡历兴亡,数经沧桑了。所以骚人吟士经过这里,总要赋诗留念,而横江总是以它特有的风浪来迎接往来行旅。时年已有五十三岁的李白,欲由采石渡江赴历阳遇风浪而有所感之作。
李白此时已到心情极度失意,长期云游,漂泊不定,一路行来,思前想后,心情十分痛苦,加之风浪排空,阴风怒号,李白睹物伤情,既充满了理想破灭的悲哀,又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还充满了对苍生社稷的殷忧,更那堪再加上大半生辛酸的回忆。来到这“微风辄浪作”的横江渡头,又正值海潮汹涌的季节,他心中的风浪便和江上的风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举眼望去,只觉得云愁雾惨,天昏地暗,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风势好像把大山都能吹倒,那浪头好象比金陵的瓦宫阁还要高。“这人们称道的江山形胜之地,竟是如此险恶!这多像我的幽州之行!甚至我一生从政的经历,也像这条横江一样啊!”
他站在渡头朝上游望去,只见波涛汹涌,好像海水倒灌进来,逆流而上的潮 头几乎要扑过浔阳。“浔阳江上的马当就够险了,谁知这牛渚之险更甚于马当。长江上的天险,一处比一处更险,我这一生从政的经历,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险啊!青年时期,遍干诸候,到处碰壁,历抵卿相,一事无成。中年时期,奉诏入朝,仰天大笑而去,低头挥泪而返,甚至被迫遁入方外。到了垂老之年,北上塞垣,更是探虎穴,几入虎口;历湍波,险堕深渊。横江啊,你的风浪勾起了我几十年的辛酸往事!”
他站在渡头回身西望,只见云山万重,不见长安何处。正凝望间,恍惚看见江水上连汉水,汉水又上连渭水,渭水又上连长安,好像从扬子津坐上船一直就可以驶向那里。忽然长江、汉水、渭水又一下消失,眼前却是白浪如山的横江。“白浪如山的横江怎能过得去啊!连敢挂高帆,惯驶巨舟的船夫也愁坏了。云山万重的长安怎能回得去啊!回不去了,此生此世也回不去了!”
他站在渡头朝下游望去,只见江流奔向云雾弥漫的远方,那就是大海。他想起古代神话中所说的海神来,想着想着,就恍惚看见海神经过东海,带来一阵恶风,掀起一阵巨浪,直扑附近的天门山,把本来是完整的石壁一下就冲开了……忽然,海神变成了安禄山,恶风巨浪变成了千军万马,天门山变成了潼关。……
他为了躲开这些可怕的幻景,便走到管理渡口的馆驿前面,打听过渡的事。津吏向他介绍了渡口情况,并指着东方的天空说:“李郎官,海上起云了,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这样的天气可不敢行船啊!”李白一看天上,果然云在涌,眼见乌云即将笼罩整个大地;一看江上,果然浪在涨,好像海上的长鲸在翻腾,迫使众水倒流。李白只好告别了津吏,自回城中。横江渡前津吏几句本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李白心里回荡不已:“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他猛然一惊:“是啊,这场风浪一起来,三山五岳都会震动,整个国家都将在风雨飘摇之中,千万苍生都将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李白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为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六首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首: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长江虽可东望大海,但与海相距千里。但是在诗人眼里,海潮之声已到笔砚间。他在第二、三、四首中借用海潮、海云、海神,把横江“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险恶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一个愁字,险恶势力太猖狂,诗人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李白诗中的大海是与其情感的波涛共同起伏的。
第四首写海潮过天门山的惊险。首句用海神经过挟带风雨的传说写狂风大作,在惊险中更蒙上一层神奇色彩。第二句言海潮涌过天门石壁,犹如白浪劈山。后两句用倒装句法,道出连山喷雪的波涛穿过天门山的情景。这和钱塘江大潮相比,那个更使人惊心动魄呢?这一反诘更突出了横江风波之险恶。
第五首诗人表露地方官员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如此风波不可行”。第六首是诗人借想像、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表露自己无奈的心境。
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
本诗的象征意义,从诗歌总的气氛来体会,余味深长,诗中极力形容横江风波的汹涌险恶,确有可能象征当时社会形势的险恶。其一曰“吹倒山,高于阁”,其二曰“一水牵愁万里长”,其三曰“横江西望阻西秦”,其四曰“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迥””也确有可能象征诗人为朝廷政治危急,自己不能为之出力而担忧。李白在和州写的《横江词六首》传颂千古的佳话。
(后续写《李白在和州》)

横江词六首

其一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译文】
其一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还要高。
其 二
海潮南流能过寻阳,因浪涛汹涌牛渚历来就险过马当。欲渡横江又因风高浪恶,这长江之水牵动忧愁有万里之长。
其 三
在横江东岸西望长安,行路为潮浪所阻,尽管汉水向东连接着扬子津口。这白浪高如山峰那可启渡,狂风不息愁坏了挂帆的船夫。
其 四
海神来过自然会有恶风来,巨浪冲击着横江石壁使天门山洞开。即使是钱塘江的八月大潮又何能如此,你看那浪涛就象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其 五
横江馆前有津吏迓迎,向我指着东边又生起的海云。他说官人想渡江为了何事?如此狂风巨浪万万不可启程。
其 六
月亮昏晕、大风不止、江雾不开,海鲸在东海迫促着百川倒流往回。惊涛骇浪冲击着三山摇动,“白首狂夫”不要渡河还是回去也。

其 四

海神来过恶风,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校注】

其四,《文苑英华》为其三。
海神句:海神,朱本注:“海神者,海上之神也。入海之人往相传为有神怪。如牛渚然犀之类。”《博物志》卷七:“武王闻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我行必有大风雨,’……果有疾风暴雨。”来过,咸本、《乐府诗集》俱作东过, 注云:“一作来。”《文苑英华》、《唐人万首绝句》俱作东过。
浪打句:极言浪高有力,使石壁裂开而形成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州:“天门山在当涂县西南三十里,又名峨眉。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浙江句:浙江,即钱塘江。杨本注引《钱塘潮候图》云:“潮至每月二十四、五渐减,二十六、七渐生,至初三渐大,……惟八月十五独大。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 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声如雷鼓。”《水经注·浙江水》:“(钱塘)县东有定、包诸 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此句意谓,就是钱塘江八月大潮又何致如此汹猛?
涛似连山:《文选》木华《海赋》:“波如连山。”连山,《文苑英华》作莲山。
朱本注云:“言横江之上,海神过而恶风作,白浪冲击于天门之间,两崖石壁豁然若开,诚天下之险也。涛若连山喷雪而来,虽浙江八月之潮亦不及乎此也。”
【评笺】 日人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卷二:“写出伟丽如画。”

【横江词六首】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1]道:一作言
[2]三日:一作一月;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
[3]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4]来:一作东
[5]月:一作日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何国治)
其五:我国的旧诗中,虽则也间有相互问答之词,如诗经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齐风·鸡鸣》)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与使君的对白,但数量少得很,一般都是作者一人在作独白。尤其在一首绝句中,限于字数,要包括双方的问答,的确是不简单的。

李白这一首诗,不但有主客双方的对白,而且除了人地以外,还辅以说话时的手势,奕奕如生,有声有色。第一句「横江馆前津吏迎」,写出李白与津吏(管渡口的小吏)在横江浦(今安徽和县东南)的驿馆前相逢。一个「迎」字点出津吏的社会地位与李白悬殊。第二句「向余东指海云生」形象写得极其活跃,几乎使人在纸上看到这一年老善良的津吏拉着少年李白的袖子,一手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警告李白说:云生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津吏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为了李白先提出要渡江,否则决不会有对方尚未开口,来意未明之前,就先凑上去的。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四字,就证实了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就先已提出了「欲渡」,这一手法就将李白所说的话,包括在津吏的话中,不必再加明写,而自然知道是对白,因此笔墨上就非常凝炼,非常精约。

第三句以下纯是津吏的话。「郎今欲渡缘何事?」句中称李白为郎(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可见那时李白年龄还不大,而津吏则已是老人。津吏问李白缘何事而渡江,言外之意,有可省即省之意,反映出李白当时急于渡江的那种神情,这个问题还没有等李白答复,接下来就从上句的「海云生」,下出了结论,说:「如此风波不可行」。「如此风波」四字好象风波已成为事实,其实海云初生,那有江风江浪立即接天而来之理?这里,这样说法,一则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积有经验,颇具自信,二则显示老人的善良心情,如老长辈一般的用命令式来肯定他的「不可行」。

全诗虽则有如上所说那些特点,可是在表现形式上,却又那么地爽朗明快,简直是一气呵成。

其一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还要高。
其 二
海潮南流能过寻阳,因浪涛汹涌牛渚历来就险过马当。欲渡横江又因风高浪恶,这长江之水牵动忧愁有万里之长。
其 三
在横江东岸西望长安,行路为潮浪所阻,尽管汉水向东连接着扬子津口。这白浪高如山峰那可启渡,狂风不息愁坏了挂帆的船夫。
其 四
海神来过自然会有恶风来,巨浪冲击着横江石壁使天门山洞开。即使是钱塘江的八月大潮又何能如此,你看那浪涛就象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其 五
横江馆前有津吏迓迎,向我指着东边又生起的海云。他说官人想渡江为了何事?如此狂风巨浪万万不可启程。
其 六
月亮昏晕、大风不止、江雾不开,海鲸在东海迫促着百川倒流往回。惊涛骇浪冲击着三山摇动,“白首狂夫”不要渡河还是回去也。

横江词六首其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横江词六首其四
答:原文:《横江词六首其四》作 者: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翻译: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的意思是什么
答: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的意思是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出自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一、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

横江词(其四〉的意思
答:意思: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原诗:横江词·其四 唐代: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此指钱塘江。出自:唐 李白《横江词...

李白的横江词(其四)的资料和意思,并把其它几首一起写下来.快快!高分...
答:横江渡前津吏几句本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李白心里回荡不已:“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他猛然一惊:“是啊,这场风浪一起来,三山五岳都会震动,整个国家都将在风雨飘摇之中,千万苍生都将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李白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一 人道...

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意思
答:出自唐代李白横江词·其四 白话文释义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1横江词唐代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

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是什么
答:1、《横江词其四》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2、《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代诗人苏轼 原文:有情风万里卷...

李白《横江词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横江词六首创作背景 对于这组诗创作背景的看法,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由南...

《横江词六首》古诗中的“道、于”解释什么意思
答:道应该是说的意思,于应该是比的意思。具体的你参照下面的赏析下吧:《横江词六首》是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

李白写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
答:李白写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来自于古诗《横江词六首》,描写的句子如下:1、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翻译: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2、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翻译: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

帮我将4首诗 / 文言文语译~~~急急急急!!
答:) 3.横江词其四 李白 海神东过恶风回,(东海的女(海)神来的时候 恶风不停地回旋,) 浪打天门石壁开。(巨浪打击天门山 那石壁也断开了。) 浙江八月何如此?(钱塘江的8月(指农历8月16至18日)与这里相比又什么样?) 涛似连山喷雪来。(大浪似一连的山 喷雪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