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家学 什么是道家私学?

作者&投稿:何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什么是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的起源,《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个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基本上不可信!“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这是目前公认的说法,所以又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是“隐士之学”也不无道理。

不管道家起源为何,他们也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事,认真思考宇宙的真像,使用高度抽象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去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他们的专长在于:“原理性的研究”。

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师承,广成子,出身更耐人寻味。现在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理论的是老子。但从《道德经》(即《老子》)、庄子等人的文献中透露出的情况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老子的《道德经》很明显是受了更早时期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等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但,老子第一次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所以说老子确立了道家学说也是正确的。

道家思想首先彻底摆脱了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哲学”道路,而是直接从“天道运行”原理引申出了以“自然”、“中性”为主“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道”的哲学即在于:在解释清楚这一原理性内涵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这样一个世界运行秩序的“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从而发展出一个与儒家的社会哲学迥然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社会只是一个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该有自己独立自在的自由性,而这种“自由性”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的束缚。从根本上说,道家思想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又不同于儒家思想,它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是更尊重人的“自主性”与“存在”的定位。

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有两重含义:一、是人“知识能力”的解放,二、是人“生活心境”的解放。对于前者道家思想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后者道家思想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去面对世界。

无法否认,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积极进取”的,这是因为在道家看来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天道变化,本身并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所以认为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这种智慧又应该是在任何历史环境的社会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关于道家思想的发展,奠基人无疑是老子,关于老子的生平基本无考,就连老子究竟是谁都有三种说明,分别认为是:李耳(早于孔子)、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和太史儋(后于孔子)。老子的思想都在《道德经》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的宇宙起源论,还提出了世界存在与运行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动”,而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应该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在书中老子提出了很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但重点都在于“保身”而不在于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出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的,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在老子看来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根本”。

老子之后就轮到庄子。庄子也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开创者,所以“道家思想”又称“老庄哲学”。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和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的内七篇是全书的重点,是庄子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再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之后就是列子,但现存的《列子》八篇并不是列子所作,而是东晋人张湛所作,可以说这本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之间的道家思想。在书中对原本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它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到三国时代,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处在动乱与不义的环境中,知识份子普遍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时,王弼以其对老子思想的深切体悟,注解了老子《道德经》一书。王弼的《老子注》中注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诠释出了:“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易经的研究方向转以纯粹的玄学思想。

到了西晋,郭象注解了《庄子》,在他的《庄子注》中主张:“独化”理论。这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想中发展出来的玄学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各顺其适”的思想,主张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西晋之后,道家思想就没有什么发展了。但道家思想自它诞生起就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代,老、庄整理出了道家思想的纲领后,道家的“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儒家的《易传》与韩非子的《解老》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在社会政治上,道家思想则要到汉初才被正式试验。这主要是因为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子的政治、哲学观点才被重视。而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道家思想再次被丢到一旁!等到魏晋“清谈之风”兴起,道家思想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在西晋之后,道家思想逐步被道教、易学与儒学所吸收与借鉴,最后逐渐被取代。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私学主要有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钘、尹文、接予、环渊等为代表;另一派是以庄子为代表。他们都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后,向唯物论方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把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引向极端,庄子认为教育是桎梏人性的,应该取消。庄子消极、颓废的思想,对魏晋时期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何为“道教”?
答: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编辑] 历史 主条目:道教历史 [...

什么是道家学
答: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

道家是什么
答: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

什么是道家学说
答: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有两重含义:一、是人“知识能力”的解放,二、是人“生活心境”的解放。对于前者道家思想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后者道家思想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去面对世界。无法否认,...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是什么?
答: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

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家?
答: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

道士属于哪个学派?我有个同学总是自称贫道
答: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答: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

道家学派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吗?有什么区别?
答:1、道家学派是哲学学派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主要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他们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老子代表作道德经,主张无为,庄子代表作庄子,逍遥游,他主张天人合一,安之若命。列子代表作列子,书中有很多教育人,传播道理的作品,给予了人们聪明智慧。...

老子是什么学派
答: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