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墓上的什么字,改写了郑和下西洋的真相?

作者&投稿:陟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古以来,无数男人都对皇位有着朝思暮想的情感,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明朝就有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诸侯王造反上位,再拼了命地建功立业,以求巩固自己皇位的正统。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皇帝的命运居然和一位太监捆绑在一起,太监死后墓上发现的一行字,更是颠覆了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不屑。

太监墓上发现的一行字究竟记录了什么?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朱棣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杀戮亲人,造反成功而当上皇帝的男人,可以说一辈子都活在阴霾里,为了改变世人对自己的评价,朱棣只能努力治理天下,让百姓对他的皇位少一些看法。

为了真正实现这一愿望,朱棣将视线投向古人短板的远洋航行事业上。永乐三年的六月,天地热的像一个巨大的火炉,而福建的五虎门却被一艘大船遮盖着,看不到一点阳光。

这艘船由太监郑和首领,除领船外还有62艘小船,船上共计28000余人,载满了各式各样的赏赐品。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此次航行会在历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世界航海产生轰动性效应。

故事的主人公叫郑和,户籍云南,是宫里的一位太监。虽然他的身份在古代极其普通,但他却非常勇敢地出海下西洋,做了一件在明朝轰动世界的大事。

虽然这不是古人第一次下西洋,但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明朝宝船是中国古代造船的巅峰,中国薄壳、密仓、硬帆的造船结构非常适合做商船。

但在这次,明代皇帝朱棣不惜一切代价,花费银钱几十万,造了20多艘巨船远航,此次航行占据了历史上很多个“最”。比如规模最大,船只最多,耗时最久,船员最多。

除此以外,郑和所乘坐的宝船,被誉为当时最大的船只,堪称木船界的航母!

在当时,西方国家有着很深重的船坚炮利观念,建船时,往往把重心放在调整船只整体结构上。欧洲常见的船只,依然是厚龙骨软帆结构,主要功能为战船,一切设计在为船上预留更多炮孔服务。

因此,西方学者根本不相信,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能造出如此大船。即使我国专家一再提供史料,依然被他们不屑和质疑。

在他们眼里,没有相关的文物出土,仅靠史料的文字记载,根本无法确定郑和所坐的船到底有多大。

面对这样的质疑,专家们也无法定论,直到有一天,一个古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西方历史研究者的观念。这座墓的主人是洪保,和郑和一样,在明朝的身份是一位太监。

除此以外,他还是郑和下西洋时同行的船员。挖掘到他的墓葬,就能找到许多与下西洋相关的秘密。

起初我国的考古学家非常兴奋,随着挖掘人们逐渐发现,这座墓已经严重被盗,丢失了很多宝贵的文物。为了更好的研究历史,专家展开了紧急的发掘工作。

整理完毕以后,并没有宝贵的文物出土,但却得到了一块很有意义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的主人正是洪保,因为保存完好,墓碑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其中的一行字与郑和有着很密切的关联,让在场的考古专家一时间兴奋不已。墓碑上刻着“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等字样。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朱棣继位没多久,洪保太监就被委任为副使,作为下西洋船队的官员。也就是说,在永乐的第一年,朱棣就派人组建团队下了西洋。此时负责领导副使洪保的官员又是谁?

根据另一部史料我们不难知道,“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此年郑和受皇上之命,前往过泰国。当时的船队里副手是洪保,领导人则是郑和。

在这样的证据面前,专家激动的发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并不是永乐三年,他下西洋的次数也不止7次。

除了这点以外,还能证实洪保当时所做的船只巨大无比。对于船的记载,墓志铭上用了一个词为“五千料”。古代的1料为现在的0.5吨,如果那艘船的重量为5000料,则表示船只整体的重量为2500吨。

这样的证据足以打破西方的所有质疑,随着这块墓志铭的出土,西方学者纷纷承认郑和宝船的巨大。朱棣的一生好大喜功,副使所坐的船就有五千料,郑和所驾驶的宝船,规模级别绝对不会低于万料。

如此看来,西方学者对我们的质疑,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当时技术的落后。

关于明朝造船的史料记载中,民间早有许多造巨舰的相关记录。“家造三巨舶,大者胜万石,中者八千,小者六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明朝,如果民间私造的巨舶体积比较大,重量就能达到万石,也就是上文中的一料。民间私造船只,就能达到一万料的规模,作为皇帝下西洋的主舰,郑和所乘坐的船只,绝不可能低于一万料的级别。

即使没有这块墓志铭,我们还能从这次船只的细节准备上感受到,这艘船的体积之大。《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曾用过8个字”厚往薄来,支费浩繁”。

简单来说,这次航行朱棣动用了天下13个省的钱粮,只为保证船队的出行。下西洋的29年里,国库积累的财富曾一度亏空,代价巨大。

除了规模大、时间久以外,郑和的船队曾装载了许多赏赐,只为赏赐给沿途的各个邦属。一个朝代的皇帝愿意花费天下的钱粮,算得上是倾其所有。

而如此丰厚的财力支撑,自然不会随随便便用一艘小船,装载自己国家的使臣和军人远航。因此,西方对于这座船大小的质疑,完全是不合理的。

万万没有想到,千年以后,太监死后墓上发现的一行字,会颠覆我们对已知历史的认识,还能成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质疑。看来中国历史的研究,论证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



~

太监墓上的什么字,改写了郑和下西洋的真相?
答:其中的一行字与郑和有着很密切的关联,让在场的考古专家一时间兴奋不已。墓碑上刻着“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等字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朱棣继位没多久,洪保太监就被委任为副使,作为下西洋船队的官员。也就是说,在永乐的第一年,朱棣就派人组建团队下了西...

太监墓发现1行字,为什么颠覆了我们已知历史?
答:这个太监并不是一般的太监,而是一个叫做洪宝的太监,洪宝是个云南人,也是皇帝赐的名,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特别重要的身份,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是郑和的随员,也就是说他和郑和一起下的西洋,然后洪宝的坟墓的出现,让所有的考古学家都很兴奋,因为在这个墓葬中可能就会藏着很多关于郑和下西洋的...

...明代的一座太监墓上面刻着一行字道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秘密_百度知 ...
答:然而,这个谜的答案是在明朝一位名叫洪堡的太监的墓中找到的,史料中记载了他参加所有下西洋的活动。在他的墓前,有一行字写着:“为使辅,统率军士,乘大富等于五千巨舰。”材料是古代测量船只的单位,是一块一英尺见方、两端长七英尺的石头或木头。5000材料,至少2500吨。西方哥伦布的船只有1000吨...

太监墓中出土的墓碑和郑和下西洋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我们一般都会认为郑和是其次下西洋的。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似乎还要有些变化。在南京出土了一个太监的墓室,这个墓室中,有一个生前记已经在准备的墓志铭。而在这个墓碑之上,有着二十五行,一共是七百四十一个字,而这些字就是在告诉我们,曾经那段下西洋的历史,似乎并不只是我们知道的那样。这个...

南京发现明朝太监墓,墓志铭上的记载,狠狠地打了外国专家的脸
答:但是墓中出土的墓志铭上明确记载:古墓的主人是明朝都知太监洪宝。此外墓志铭中还明确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等等船只驶往西洋。”这句话直接指出墓主洪宝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副使,而句中提到的“五千料巨舶”中的“五千料”这个数字...

南京发现明朝太监古墓,出土的大缸有啥用途呢?
答: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人作为朱棣的心腹之一,后来有幸可以跟随郑和下海。专家越是仔细阅读这段铭文,越是心惊,因为上面仔细记载着郑和前后九次下西洋,这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可完全不一样。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看来,这个数据应该不是故意造假,十分可信,这对于我们了解明朝前期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墓志铭中尤其...

有人说下西洋的第一人不是郑和,那到底是谁?
答:众所周知,郑和是中国官方下西洋第一人,在中国航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陕西挖出一块墓碑,碑文却颠覆了郑和下西洋第一人的历史定位,原因很简单,根据碑文记载,唐朝时期就有外交使节下过西洋!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远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保守,民间下西洋非常多,唐宋元明海贸发达,民间商人下...

请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
答:郑和下西洋的纪念 郑和墓 牛首山郑和墓弘觉寺塔与郑和墓在一条垂直线上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经修整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征和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与风貌,墓园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每个平台7级台阶,象征他七下西洋,此外还建有碑亭和“南京郑和墓史料陈列馆”。牛首山郑和墓是一个衣冠墓。南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答: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3....

郑和下西洋存在争议,一个太监墓有了怎样的新发现?
答:然而,它没有在郑和的坟墓中找到,而是一个叫做洪保的太监,但巧合的是,这两个年龄相近,并参与了作为郑和的副手前往西洋的过程。经过多次偷窃,坟墓中的骨头早已消失。专家们只能在碑文上找到铭文,找到坟墓的生命:“副司令员,中士,大夫等五千物质巨人”。这是一个古老的测量单位。七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