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与道家的异同? 道家与佛家有何异同?

作者&投稿:孔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总体上佛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的,而由这些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修炼或证道则是开发人类自身的科学方法。仔细分析比较佛家、道家的哲学及其修炼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它们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1、它们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摆脱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2、它们的哲学是相似,原因如下:

道学强调的是万事万物源于 "道",它认为"道"是无法形容的,是没有具体形态的,是恍恍惚惚的,可是你说"道"是恍恍惚惚没有踪影,在恍惚之中却有形象,你说"道"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在恍惚之中却有实体,你说"道"是幽深神秘没有边际,在幽深之中却有极细微的东西。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道"有"无"和"有"的两重性,"道"不是"无"也不是"有","道"即是"无"又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对以上道学哲学的归纳,其解释如下:先解释"一"指统一的规律或太极或"无之极"或"物之极"("无之极"是无到了极限,"物之极"是物质聚集到极限,这时就是处于宇宙的爆炸点,这时时空没有意义、物质没有形状),"二"指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即"阳" 或称"无"或称"物质的能量属性即变化属性、不确定属性" 、"阴"或称"有"或称"物质的惯性属性即不变化属性,确定属性","三"指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方与对立统一的两方加起来为数三;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宇宙运行规律产生无之极,无之极产生无和有,无、有相互作用产生中间产物,无、有与中间产物作用产生万物。以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结合宇宙的爆炸初期时万物产生过程的解释。这句话内容同样可以是适合宇宙其他运行时段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无、有或阳、阴或物的能量属性、物的惯性属性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而导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生灭、成长衰弱变迁,而在这些变迁中正是道或规律这一无形的手在控制,所以说大道无形。

佛学强调万事万物都是空或无即强调万事万物的变化运动或无常,它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我"的存在,"真我"是无形无像,不去不来,不动不静,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既不在体外,也不在体内。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佛家、道家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道家更侧重于客观,"道"这一概念就是客观化的,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更是道家侧重于客观的明证。佛家更侧重于主观,认为除"真我"外其他都是虚相。但是在我看来佛家、道家的哲学是殊途同归的。这体现在对"真我"的理解上,我认为"真我"是人合于"道"的一种状态即道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真我"为什么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并且与"道"一样无形无像。而且在后面我会阐述佛家在通向证得"真我"与道家通向证得"天人合一"的过程的最后都要经过前面提到的无之极境界,即佛家要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还会阐述"真我"的不是无不是有这样与"道"相同的属性。这里我要说一下人知道"道"和人合于"道"的不同。在人认识宇宙及人相关活动这一系统中,主体是人,方法是人的实践,对象是宇宙及其规律。这一系统中,主体知道对象的规律即"道",并不意味着主体的实践活动就会遵循"道"来办事。而人合于"道"则意味着人的主客观相统一于"道"。在这一系统中,主体对对象的认识结果,是跟主体本身密切相关的,单纯的知道"道"只是人脑对"道"相对简单的反映,它与人合于"道"即人脑中的意识观念与"道"的彻底的整合形成的天人合一或真我的意识观念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知道"道"并不等同于证得"道"。

3、它们的修炼各阶段的境界的相似。首先,佛家、道家各自证道的法门都很多,但基本原理都差不多。它们都认为是人的私妄阻碍了证道,因此证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妄,破执的过程。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佛家修炼重在一个"破"字,它认为只有不断的"破"除修炼各阶段对应的境界这些虚相,才能立更高层次的境界的相,才能不断前进。下面介绍、比较一下佛家、道家修炼的各基本阶段的境界,这里取两家比较典型的、比较完整的证道过程产生的境界。

道家: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这里"气"指先天之气或体内阳气,而不同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筑基炼己主要指补足体内的精、"气"、神以达到祛病健体、调和身心的目的;

炼精化"气" 主要指将自身元精化为阳"气",使神"气"合一,又称"小周天"(以上这两步主要是针对后天亏损相对较严重的人说法,通过这两步的修行而补足后天亏损、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炼"气"化神主要指返还童体后,周身关窍进一步打开,经脉俱通称为"大周天",此时开始天人感应,人采太虚中的先天一"气"为之所用,结成大丹,可证肉体长生,神"气"相抟,进入混沌,如同胞胎婴儿,可称返童还婴。

炼神还虚主要指由肉体修炼即命功大成、性功也有坚实基础(道家称此为仙功)转为精神修炼(性功或道功),此时涵养本命元神,归于虚无,谓之返婴还虚、真空炼形,元神出离肉体,谓之出神;

炼虚合道又称"粉碎虚空",将先天虚无的元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的大道。

佛家: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称观无常)、对破空无边处定(也称观出散)、对识无边处定(也称观离欲)、对无所有处定(也称观灭)、对非想非非想处定(也称观宾舍)。

初禅主要指执我之心已大为放松,使肉身的微观物质能与宇宙的精微物质大量交换,为转换色身的重要关键,由于身体禅触会得到快乐,心理上自然恬淡无贪欲;

二禅主要指破初禅,初禅发生触乐时,身即明净,兼令心净,是为外净,二禅离觉观寻伺的垢,不以外尘,为之内净,内净也产生喜乐;

三禅主要指身心进一步调整离开了二禅的喜乐对心的纷扰,因而从内心发出之乐,乐遍全身,全身毛孔、诸根皆乐,恬愉快乐,世间第一;

四禅(或叫不动定或称观无常)主要指真定发生,心离诸念,心如明镜,离苦离乐,妄念断绝,不依于善也不依于恶,此时呼吸停止,出现真正胎息,证的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神通变化,亦由此出,故称为根本禅定;

对破空无边处定(观出散)主要指破四禅,四禅中也有观空,但心粗时即可见色没有断绝色之束缚,观出散就是出离色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束缚;

对识无边处定(观离欲)破观出散,一切爱著外境皆为欲,所以出散为欲,所谓离欲为离出散欲,此时破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内观自心,不见一切,唯见现在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广大无根,内心明利清静;

对无所有处定(观灭)破观离欲,识处定时心缘无边,缘多易散怀且无论缘内还是缘外,皆非寂静,要破除,此时,不用内外一切境界,空无所依,怡然寂绝,生理上,诸脉心脏停止跳动,此是定相不是死相;

对非想非非想处定(观宾舍)破观灭,即此时已离无所有这一想念故名"非想",但还是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并未绝一切观念,故名"非非想",智者大师云:"非想是两者之对治,从初禅以来,但有偏舍,无有两舍,故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双舍有无,故名弃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极,故最后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时,谓之涅磐……"。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佛家、道家的修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由于佛家、道家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又有所不同。佛家侧重主观,侧重对内心的修炼即相当于道家性功,当然也不完全一样。道家侧重客观,讲求实际,有一套完善的命功,性功修炼的方法。但是客观的看它们修炼过程可以看出,佛家的初禅、二禅、三禅与道家的筑基炼己、炼精化"气",基本对应的,这几个阶段分别时佛家、道家修炼者身体脱胎换骨的阶段也就是命功就要大成的,性功也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佛家的性功成就可能大些,道家的命功成就大些;佛家四禅与道家的炼"气"化神对应,此时命功成就大成进入胎息阶段,佛家、道家可能继续保持各自的优势;佛家对破空无边处定(也称观出散)、对识无边处定(也称观离欲)、对无所有处定(也称观灭)与道家炼神还虚对应,此时都不约而同的脱离肉身修炼或命功而进入纯精神修炼即性功,并且采取的是性功向无之极的方向前进,佛家的观灭就达到了无之极的境界,道家在到粉碎虚空前那一刹达到无之极的境界;佛家对非想非非想处定(观宾舍)和炼虚合道又称"粉碎虚空"对应,此时它们分别证得"真我"或涅磐,"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前的阐述可以看到佛家对非想非非想处定具有的就是非有非无的特性与道的特性吻合,从而可以看到"真我"或涅磐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意识状态。

没有异同,就跟人与人的性格区别一样,人都是在挣钱,修行都是在度人度己,境界的区别而已。

异者 佛家是出世法 道家是世间法 同者 同出一念心性 提倡因果教育 劝人修善断恶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所以,朱熹道:“疑得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卷126,P.3008)。具体来说,“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谈庄老,后来人亦多以庄老助禅”(卷126,P.3025),佛“初来只有《四十二章经》,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卷126,P.3038)。晋宋时的佛教教义、慧远和僧肇等人的著作,以及后起的禅宗皆与老子及庄、列的学说血肉相连。禅宗的流行超越了《老子》的影响力,也使道教“黯然失色”,朱熹将其归功于达磨(摩):“……达磨遂脱然不立文字,只是默然端坐,便心静见理。此说一行,前面许多皆不足道,老氏亦难为抗衡了”(卷126,P.3010)。其实,达磨只是带来新的禅法,其“藉教悟宗”(道宣《菩提达摩传》,转引自潘桂明著:《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P.5),指其依附于四卷本《楞伽经》立论,“所谓禅宗一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歪曲。至少在达摩时代,没有离开‘教’,从而也不可能离开‘文字’”(同上书,P.6-7)。道教反过来援用过佛教理论,或者说,佛教也“反哺”过道教。朱熹举例道:《清静经》偷取佛家“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提炼为“无无亦无”(参卷126,P.3008);道教仿释氏“三身”而有“三清”。

佛家讲求度众生 到家是修身 修己

道家与佛家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
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
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我们知道,佛教最初是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主要是从印度传入,但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肯定有很多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也可以说是本土的“宗教”,所以,这里笔者把儒教、道教、佛教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异同...

墨家与道家的区别是什么?
答: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类似于博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一,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则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先秦(至少表面上如此),道家的影响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学派...

禅家 道家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禅是一种心态 道是一种方式 修禅与修道有共同点,都必须心静如水,但是禅讲求心灵的彻悟,道家讲求修行的方式。

佛家与道家区别 百度网盘佛家与道家是-家吗?
答:古圣贤说,儒释道是一家,都是讲的同一个“道”,悟的也是同一个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三教几千年来一直互相融合,互相借鉴。《西游记》《了凡四训》《红楼梦》等很多经典著作都讲三教合一。区别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经典不同,侧重点不同。

诸子百家中阴阳家与道家有什么区别??
答: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答:儒家的代表思想是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道家是哲学,代表人物是老子,佛家的思想是自觉,法家的思想是依法治国,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家提倡爱人爱己。

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各是什么...
答:后来黄老道家将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人主南面之术。不过黄老道家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发扬光大,主张清静自定,汉唐盛世以及宋代的繁荣都与黄老道家有密切的关系。魏晋时期,阮籍和嵇康实践了政治上的个人不服从主义,这与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美国马丁路德非暴力群众直接行动运动有显著的区别...

仙家和道家佛家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联是什么??
答:在理论和实践上,道家和佛家有着显著的不同。道家倾向于“无为而治”,注重个人内在的修炼和心灵的宁静,主张顺应自然,而非外在的干预。而佛教则更关注严格的戒律和禅定实践,其核心是深入理解生命本质和痛苦的根源。尽管仙家、道家和佛家在追求的目标和路径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共同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儒道佛三家有什么不同?
答:区别如下: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二、做人...

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转载)
答:3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夫子讲:三十而立。一个人要在三十岁成家立业,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道家把更多的关照放在内心,一个人领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圆满,至于功业如何,那就看缘分了,顺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