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再论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贡献 人是什么

作者&投稿:文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容提要 面对“人是什么”这一永恒的命题,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作出了新的解说。尽管他的无意识学说存在明显的局限和偏颇,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不应忽视的贡献:以反传统的姿态更新了理解“人”的观念;丰富了“人”的内涵,在特定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与认识。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从古至今,对“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命题,有许多名家作了精辟的论说。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解说。 弗洛伊德早期的三层心理结构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的心理,后期的人格三部论侧重从哲学高度剖析了人的心灵,虽然存在差异,但前后期理论都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等所充斥的无意识部分。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1] 无意识,是一个黑暗中的王国。心理学家们一致把人的心理比作一个“黑箱”,可以说无意识就是这“黑箱”中最黑暗的深层。弗洛伊德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一个把睿智的眼投向那冥冥的世界,把无意识搬上科学的庄严的案几。为此,他受过讥笑、嘲讽甚至遭到辱骂,经历了一切巨星初升时都难免的冷寞。当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其泛性观点,对本能、欲望等作用的片面夸大,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偏颇。然而,无意识毕竟是存在的,它是科学之谜,也理应被科学地研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以巨大影响,以至二十世纪的学者们,在解说“人”时,很少有不提到弗洛伊德及其无意识理论。笔者在此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以及对二十世纪“人”学的贡献分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揭示时代特征 更新理性“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弗洛伊德生活和成长的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是资本主义堡垒之一。十九世纪末,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它固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出现了许多病态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维也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的伪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在“性”领域则受到封建的伦理道德、专制制度和天主教清规戒律三重压抑,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出现种种反常现象,引起人们对精神内部的机制、结构研究的高度重视。加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也暴露出过去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促使人们不能不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内部领域,探求和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奥秘。再者,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性倾向十分明显,弗洛伊德也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危机理论家的行列。实质上,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正如尼尔所指出的那样:“维多利亚式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得更妙:“如果弗洛伊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3]时代造就了弗洛伊德,其学说必然会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尤其是人类一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就一直生活在战争的乌云笼罩之下。本世纪上半叶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浩劫——数千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亿万人流离失所,世代创造、累积起来的财富化为灰烬。而自1945年大战结束至今,全球所进行的地区性、局部性的小规模战争,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之,人口迅速膨胀,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和践踏,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说,现代人所处的时代则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大起大落的时代,是一个痛苦失望而又充满希望和建树的时代,是一个毁灭而又创造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现代西方人,他们的现代意识明显地表现为异化感、荒诞感、孤独失落感,心理机制则呈现出燥裂的、忧郁的、怀疑一切的特征。现代西方人越来越感到,在向外在大自然索取自由的过程中,是付出了牺牲自我内在自由的高昂代价的,于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十分明显而突出。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又必然要在现代人的人格、本质等方面反映出来。于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二十世纪“人”的存在和本质有了新的特征和内涵。弗活伊德以其无意识学说,探索、揭示、解说人的精神生活内部的冲突矛盾,正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人”的一些本质特征。 弗洛伊德把所有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看成是由无意识、前意识、有意识,或者说本我、自我、超我,这样三个小我构成的,其中无意识、本我是人格中最深层次的我,它以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是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 但是,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现,曾使近代人坚定不移地认为宇宙是按照一些简洁的公式、定理来运转的,因此,理所当然的,人的生活包括内心生活,都应当遵循某种理性的秩序,就犹如地球必然绕太阳运转一样。加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旗帜,以人性、人权、人智对抗神性、神权、神智。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同自然科学相结合,筑起了理性的审判台。维护着从自然到社会进而至人的内心生活的秩序。自此以后,一切都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审视,“人”则被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研究和说明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等无意识因素,以及它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对人具有支配力量的学说。这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或纯粹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既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从理论上揭示了现时代“人”的一些特征从而更新了理性“人”这种观念。 考茨基曾说:“人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有意识的行动的动物。即使在今天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我们的行为仍然经常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出自于无意识的本能、欲和习性的”。[4]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正是揭示了这些非理性精神生活,让我们看到“人”并非是纯粹理性的动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所说:“使人的自尊受到第三次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的激发。换句话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决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很清楚,他的观点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本性的方法。”[5] 丰富了“人”的内涵 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本质等作了辩证的、科学的阐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东西,作为现实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等等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也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还论述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8] 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既肯定人的社会属性,但是,也并不笼统地反对人的自然属性,他们认为“吃、喝、性行为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然而,我们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人的理性尤其是社会属性部分的阐述,系统、深刻而精辟。相比之下,对人的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则远不及社会属性,尤其是对人的非理性的精神生活因素,更是重视不够。诚如奥兹本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于形成主观的原动力的心理过程,所知道的还很不充分,也不曾加以适当的注重。……却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9]虽然是“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造成阐述“还很不充分”,但恰好说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确实远不及对社会属性部分论述得“充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今天看来固然有夸大和抽象之不足,然而,它却是最早深入而系统地进行科学探求、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根源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非理性、无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本能、欲望、冲动等无意识因素的大胆分析和说明,既更新了过去流行的“理性人”的观念,从而丰富了“人”的内涵,而且,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内容,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尤其是支持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的肯定。 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0]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人的自然属性,限于时代、环境因而论述得“不充分”。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专门研讨人的非理性和自然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虽然不是发现无意识的第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无意识理论是人类在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既使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又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学名家名著。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为了解说他所理解的“自由的含义”,对人性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结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的组成部分”。所谓外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的如下一些特征:“爱、破坏性、虐待狂、顺从倾向、权力欲、超然性、自我扩张欲、吝啬、感性享受以及对淫荡的恐惧”[11]等等,这些个性特征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特点是“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可塑性”[12]。而所谓内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必须吃、喝、睡、针对人对人去保护自己等等”[13],这些特性是“植根于人生结构的需要”[14],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它们若是得不到满足,一旦超过限度,人就无法承受,这些特性可以用“自我保存的需要”来概括。弗洛姆对“人”的解说,可以说直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因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性欲说成是人性的根本动力,忽视了社会经济对人的影响,于是他自己对弗洛伊德予以反驳,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在心理学界,常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称为“第一思潮”。把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二思潮”,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三思潮”。马斯洛人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在继承、借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基础上创立的,马斯洛在对人性进行论说时,提出“基本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动力。[15]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6],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也就不会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了。 过去,我们对人的“意识”多停留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上,重在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17]中,“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重点探讨了人的认识、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生理机制问题。这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二十世纪对“人”进行探讨和论说的名家名著,都几乎无一例外是“踩”在弗洛伊德的肩上的,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对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研讨的推动作用,波林作了形象而中肯的说明:“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18]。 总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国际影响的学说,它既有不足和偏颇之处,亦有应予肯定的内容,我们在此分析、评说其贡献,只是想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接受有益于人类精神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因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作出了丰富、发展甚至更新的贡献,使“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含。“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这种观念到今天已经普遍为人所首肯,而且,现时代的人们,既重视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同时也不再忽视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注重自然属性了。这种新观念的普遍确立,新方法的广泛使用,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所起的拓荒意义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不仅对“人是什么?”作出了新的解说,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且因此而给西方人的思维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领域,继而对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方法的大量运用,二十世纪文学“内倾化”特点的形成,文学评论中精神分析法的盛行……。

弗洛伊德在哲学中有什么贡献~

无意识是一个哲学家常常谈论的话题,在关于无意识的研究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是最早发现无意识研究领域的,他被称为“无意识之父”。对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他们只是对其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要的评价,有些研究得深一点的,也是着重突出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理论贡献,它们大多缺乏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特别是联系当今中国的现实,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做到洋为中用。因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在当今中国,我们要吸取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做到洋为中用。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从古至今,对“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命题,有许多名家作了精辟的论说。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解说。

��弗洛伊德早期的三层心理结构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的心理,后期的人格三部论侧重从哲学高度剖析了人的心灵,虽然存在差异,但前后期理论都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等所充斥的无意识部分。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1]

��无意识,是一个黑暗中的王国。心理学家们一致把人的心理比作一个“黑箱”,可以说无意识就是这“黑箱”中最黑暗的深层。弗洛伊德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一个把睿智的眼投向那冥冥的世界,把无意识搬上科学的庄严的案几。为此,他受过讥笑、嘲讽甚至遭到辱骂,经历了一切巨星初升时都难免的冷寞。当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其泛性观点,对本能、欲望等作用的片面夸大,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偏颇。然而,无意识毕竟是存在的,它是科学之谜,也理应被科学地研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以巨大影响,以至二十世纪的学者们,在解说“人”时,很少有不提到弗洛伊德及其无意识理论。笔者在此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以及对二十世纪“人”学的贡献分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揭示时代特征�更新理性“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弗洛伊德生活和成长的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是资本主义堡垒之一。十九世纪末,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它固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出现了许多病态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维也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的伪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在“性”领域则受到封建的伦理道德、专制制度和天主教清规戒律三重压抑,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出现种种反常现象,引起人们对精神内部的机制、结构研究的高度重视。加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也暴露出过去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促使人们不能不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内部领域,探求和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奥秘。再者,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性倾向十分明显,弗洛伊德也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危机理论家的行列。实质上,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正如尼尔所指出的那样:“维多利亚式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得更妙:“如果弗洛伊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3]时代造就了弗洛伊德,其学说必然会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尤其是人类一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就一直生活在战争的乌云笼罩之下。本世纪上半叶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浩劫——数千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亿万人流离失所,世代创造、累积起来的财富化为灰烬。而自1945年大战结束至今,全球所进行的地区性、局部性的小规模战争,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之,人口迅速膨胀,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和践踏,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说,现代人所处的时代则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大起大落的时代,是一个痛苦失望而又充满希望和建树的时代,是一个毁灭而又创造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现代西方人,他们的现代意识明显地表现为异化感、荒诞感、孤独失落感,心理机制则呈现出燥裂的、忧郁的、怀疑一切的特征。现代西方人越来越感到,在向外在大自然索取自由的过程中,是付出了牺牲自我内在自由的高昂代价的,于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十分明显而突出。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又必然要在现代人的人格、本质等方面反映出来。于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二十世纪“人”的存在和本质有了新的特征和内涵。弗活伊德以其无意识学说,探索、揭示、解说人的精神生活内部的冲突矛盾,正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人”的一些本质特征。

��弗洛伊德把所有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看成是由无意识、前意识、有意识,或者说本我、自我、超我,这样三个小我构成的,其中无意识、本我是人格中最深层次的我,它以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是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

��但是,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现,曾使近代人坚定不移地认为宇宙是按照一些简洁的公式、定理来运转的,因此,理所当然的,人的生活包括内心生活,都应当遵循某种理性的秩序,就犹如地球必然绕太阳运转一样。加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旗帜,以人性、人权、人智对抗神性、神权、神智。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同自然科学相结合,筑起了理性的审判台。维护着从自然到社会进而至人的内心生活的秩序。自此以后,一切都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审视,“人”则被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研究和说明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等无意识因素,以及它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对人具有支配力量的学说。这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或纯粹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既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从理论上揭示了现时代“人”的一些特征从而更新了理性“人”这种观念。

��考茨基曾说:“人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有意识的行动的动物。即使在今天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我们的行为仍然经常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出自于无意识的本能、欲和习性的”。[4]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正是揭示了这些非理性精神生活,让我们看到“人”并非是纯粹理性的动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所说:“使人的自尊受到第三次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的激发。换句话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决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很清楚,他的观点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本性的方法。”[5]

丰富了“人”的内涵��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本质等作了辩证的、科学的阐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东西,作为现实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等等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也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还论述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8]

��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既肯定人的社会属性,但是,也并不笼统地反对人的自然属性,他们认为“吃、喝、性行为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然而,我们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人的理性尤其是社会属性部分的阐述,系统、深刻而精辟。相比之下,对人的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则远不及社会属性,尤其是对人的非理性的精神生活因素,更是重视不够。诚如奥兹本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于形成主观的原动力的心理过程,所知道的还很不充分,也不曾加以适当的注重。……却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9]虽然是“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造成阐述“还很不充分”,但恰好说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确实远不及对社会属性部分论述得“充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今天看来固然有夸大和抽象之不足,然而,它却是最早深入而系统地进行科学探求、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根源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非理性、无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本能、欲望、冲动等无意识因素的大胆分析和说明,既更新了过去流行的“理性人”的观念,从而丰富了“人”的内涵,而且,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内容,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尤其是支持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的肯定。

��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0]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人的自然属性,限于时代、环境因而论述得“不充分”。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专门研讨人的非理性和自然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虽然不是发现无意识的第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无意识理论是人类在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既使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又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学名家名著。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为了解说他所理解的“自由的含义”,对人性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结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的组成部分”。所谓外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的如下一些特征:“爱、破坏性、虐待狂、顺从倾向、权力欲、超然性、自我扩张欲、吝啬、感性享受以及对淫荡的恐惧”[11]等等,这些个性特征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特点是“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可塑性”[12]。而所谓内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必须吃、喝、睡、针对人对人去保护自己等等”[13],这些特性是“植根于人生结构的需要”[14],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它们若是得不到满足,一旦超过限度,人就无法承受,这些特性可以用“自我保存的需要”来概括。弗洛姆对“人”的解说,可以说直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因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性欲说成是人性的根本动力,忽视了社会经济对人的影响,于是他自己对弗洛伊德予以反驳,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在心理学界,常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称为“第一思潮”。把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二思潮”,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三思潮”。马斯洛人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在继承、借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基础上创立的,马斯洛在对人性进行论说时,提出“基本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动力。[15]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6],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也就不会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了。

��过去,我们对人的“意识”多停留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上,重在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17]中,“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重点探讨了人的认识、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生理机制问题。这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二十世纪对“人”进行探讨和论说的名家名著,都几乎无一例外是“踩”在弗洛伊德的肩上的,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对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研讨的推动作用,波林作了形象而中肯的说明:“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18]。

��总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国际影响的学说,它既有不足和偏颇之处,亦有应予肯定的内容,我们在此分析、评说其贡献,只是想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接受有益于人类精神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因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作出了丰富、发展甚至更新的贡献,使“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含。“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这种观念到今天已经普遍为人所首肯,而且,现时代的人们,既重视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同时也不再忽视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注重自然属性了。这种新观念的普遍确立,新方法的广泛使用,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所起的拓荒意义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不仅对“人是什么?”作出了新的解说,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且因此而给西方人的思维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领域,继而对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方法的大量运用,二十世纪文学“内倾化”特点的形成,文学评论中精神分析法的盛行……。

人是什么?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人是什么?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弗洛伊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是什么?
答: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
答:这种学说所信奉的基本原则是精神决定论,即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定有其因,人的全部行为都是由愿望、动机、 意图等精神因素决定的。而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 附加的过程。这个嘛,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可以将其运用到自身从而解释。有两件在弗洛伊德身上...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什么?
答: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

人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一切意识都可以在无意识中找到相对应的因子。由于无意识是非崐语言和非道德的,所以它只能以种种象征的形式接近意识的边缘。 在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对人的意识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只把着眼点集中于个人的历史和本能的倾向,忽视了整个人类的普遍倾向,即人生下来后所具有的先崐...

什么叫做人格?谢谢
答:②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创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浅层的经验部分;无意识是深层的、更重要的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动力组织,其能量的来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人格的发展阶段。任何阶段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
答: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信奉的基本原则是精神决定论,即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定有其因,人的全部行为都是由愿望、动机、意图等精神因素决定的。而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附加的过程。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什么?
答:‍‍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答:显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体系都是在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的阐释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而决定了精神分析学首先是一种深层心理学,它不止于描述心理现象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心理动机,不止于揭示表层心理规律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深层无意识心理机制。 不止于共时性地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历时性地说明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