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是黄埔军校第几期的? 黄埔军校一共几期?有哪些厉害的军事人物

作者&投稿:宰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粟裕大将没有上过黄埔军校,粟裕大将的求学经历是:

粟裕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扩展资料:

粟裕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

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粟裕



粟裕军事上的老师是朱德。

粟裕写回忆录,关于朱德的都是饱含热情的笔触。他看朱德的眼睛,宛如脑残粉看爱豆。在年轻的粟裕眼里,朱德就是威风凛凛上天下凡的天兵天将。

粟裕在回忆录里,明明确确说了自己学习到的军事思想:

要研究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的规律指挥战斗。

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有诸多和中共诸将不同之处。

一:先打强敌,再打弱敌。

粟裕多次采用专打强敌的方式,一有机会就打强敌。

比如黄桥战役先打翁达。苏中战争打83师(军委发电确认究竟是不是打的83师?)。孟良崮战役先打74师。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先打强的75师。

除此之外,还有打5师,11师没成功放弃的。比如南麻,土山集。

还有准备打11师,5师,74师,因为敌情变化而放弃了。这个就太多了。

因为有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军将领普遍是不愿意进行要点争夺的。而粟裕是对要点争夺有特殊的爱好。

要点在粟裕指挥的战役中,往往起着枢纽性的作用。通过少数兵力对要点固守争夺,吸引,钳制,消耗敌军兵力。在适当时机投入主力,获取最大战果。

比如黄桥战役之黄桥,苏中战役之海安,涟水保卫战之涟水。

甚至在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就在进行七保三仓的要点争夺战。

三:高度重视兵力转用。

我军战法,以超强的机动能力著称。大纵深穿插。粟裕亲手带出来的1,4,6纵就以穿插能力强而闻名。除此之外,粟裕以一手兵力转移运用,可以将5个纵队打出7个纵队的效果。

比如加力分界之战,粟裕通过兵力转用形成兵力优势,将两处打成僵局的战斗迅速解决。

比如豫东战役,粟裕本部6个纵队加一个较弱的中野11纵,其中3,8纵刚刚经过开封攻坚战,10纵刚经过上蔡阻击战。总计不过七个军实力。而国军核心战场有邱清泉兵团三个整编师,区寿年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旅,黄百韬一个小兵团约两个整编师,全部也是约7个军实力全部且未经过严重战斗。粟裕眼花缭乱的转用兵力,以几乎一比一的兵力,先后对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发起歼灭战。在睢杞战场就取得歼灭一个兵团部,一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的战果。

淮海战役,华野部队东西南北往返频繁。10纵在军史中甚至直接写道:该段时间我部接受任务复杂多变。

四:极度重视火力厚度。

今日我们看军事指挥,看到的电报往往是今天这支部队到那里执行这任务。明天那支部队到这里执行那任务。

实际指挥战役,涉及到部队行军,后勤供应,火力保障等等复杂繁芜多业务。

这里面粟裕极度重视火力。在鲁南战役后,华野在全军中首先即集中重型火力组成特纵,以便野司能够集中火力进行突击。

豫东战役中,华野先后执行开封攻坚战,在睢杞野战中又和国军三个兵团撕咬十天左右。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粟裕对弹药充分的规划和储备。因此才能保证战役的推进。

粟裕这些指挥上的特点,不是从哪个老师哪个课本上学来的。粟裕连抗大都没去进修过。他不断的研究战争规律,指导自己的战役指挥。

他的老师,是朱德。他学会的是要理解研究战争的规律。

这500人起家的挺进师,在蒋介石老家浙江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41年前往皖南接受改变成新四军时,刚好还是500人,只是这500 人已经是换了好几茬。卧榻之侧,蒋介石发动多次围剿,最高潮的时候把起家的18 军都用上,几十倍的兵力啊。中间还有猪队友挖坑,政委刘英命令他抓捕叶飞,因为叶飞半路跑了,就把他软禁起来,以致后面每次见面各自都带着武装。就这,还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根据地,顽强的生存下来,期间几乎天天在打仗。

如果说三年南方游击战把他锻炼成高手,那么三年抗日敌后战争让他正式进入大神行列。江北第一战:黄桥决战,简直就是后来苏中七捷、淮海战役的演习版。七千人团队对敌三万多,结果全歼敌主力一万多,对方旅长自杀,军长淹死,足见激烈程度。集中兵力歼敌一路,转用兵力在围歼,再转移围歼,中间一步被敌人抢先就有全军覆没危险。连领导南方八省游击战的陈毅都大呼从军生涯最惊险一仗,痛快!南浦大队五千多人原是日军中战斗力一流部队,三年死伤五千多,到了后期竟然需要我游击队特别关照尽量不打他们,因为战绩太难看,怕日军换其他部队来接替他们。

三年游击战争加三年抗日战争。正式本硕毕业,解放战争就是博士作品,苏中七捷 孟良崮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一幕幕大戏,让人眼花缭乱,看似看菜切瓜,其实对手都是一千八的高手,经历八年抗战,又手握美式装备。但在大神面前,都是菜鸟!

所以,粟裕能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们,固然是他能力超群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国军将领所处的大环境比粟裕恶劣得多。同时粟裕在自己这一方,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粟裕军事上的老师是朱德。

粟裕写回忆录,关于朱德的都是饱含热情的笔触。他看朱德的眼睛,宛如脑残粉看爱豆。在年轻的粟裕眼里,朱德就是威风凛凛上天下凡的天兵天将。

粟裕在回忆录里,明明确确说了自己学习到的军事思想:

要研究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的规律指挥战斗。

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有诸多和中共诸将不同之处。

一:先打强敌,再打弱敌。

粟裕多次采用专打强敌的方式,一有机会就打强敌。

比如黄桥战役先打翁达。苏中战争打83师(军委发电确认究竟是不是打的83师?)。孟良崮战役先打74师。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先打强的75师。

除此之外,还有打5师,11师没成功放弃的。比如南麻,土山集。

还有准备打11师,5师,74师,因为敌情变化而放弃了。这个就太多了。

因为有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军将领普遍是不愿意进行要点争夺的。而粟裕是对要点争夺有特殊的爱好。

要点在粟裕指挥的战役中,往往起着枢纽性的作用。通过少数兵力对要点固守争夺,吸引,钳制,消耗敌军兵力。在适当时机投入主力,获取最大战果。

比如黄桥战役之黄桥,苏中战役之海安,涟水保卫战之涟水。

甚至在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就在进行七保三仓的要点争夺战。

三:高度重视兵力转用。

我军战法,以超强的机动能力著称。大纵深穿插。粟裕亲手带出来的1,4,6纵就以穿插能力强而闻名。除此之外,粟裕以一手兵力转移运用,可以将5个纵队打出7个纵队的效果。

比如加力分界之战,粟裕通过兵力转用形成兵力优势,将两处打成僵局的战斗迅速解决。

比如豫东战役,粟裕本部6个纵队加一个较弱的中野11纵,其中3,8纵刚刚经过开封攻坚战,10纵刚经过上蔡阻击战。总计不过七个军实力。而国军核心战场有邱清泉兵团三个整编师,区寿年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旅,黄百韬一个小兵团约两个整编师,全部也是约7个军实力全部且未经过严重战斗。粟裕眼花缭乱的转用兵力,以几乎一比一的兵力,先后对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发起歼灭战。在睢杞战场就取得歼灭一个兵团部,一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的战果。

淮海战役,华野部队东西南北往返频繁。10纵在军史中甚至直接写道:该段时间我部接受任务复杂多变。

四:极度重视火力厚度。

今日我们看军事指挥,看到的电报往往是今天这支部队到那里执行这任务。明天那支部队到这里执行那任务。

实际指挥战役,涉及到部队行军,后勤供应,火力保障等等复杂繁芜多业务。

这里面粟裕极度重视火力。在鲁南战役后,华野在全军中首先即集中重型火力组成特纵,以便野司能够集中火力进行突击。

豫东战役中,华野先后执行开封攻坚战,在睢杞野战中又和国军三个兵团撕咬十天左右。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粟裕对弹药充分的规划和储备。因此才能保证战役的推进。

粟裕这些指挥上的特点,不是从哪个老师哪个课本上学来的。粟裕连抗大都没去进修过。他不断的研究战争规律,指导自己的战役指挥。

他的老师,是朱德。他学会的是要理解研究战争的规律。

这500人起家的挺进师,在蒋介石老家浙江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41年前往皖南接受改变成新四军时,刚好还是500人,只是这500 人已经是换了好几茬。卧榻之侧,蒋介石发动多次围剿,最高潮的时候把起家的18 军都用上,几十倍的兵力啊。中间还有猪队友挖坑,政委刘英命令他抓捕叶飞,因为叶飞半路跑了,就把他软禁起来,以致后面每次见面各自都带着武装。就这,还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根据地,顽强的生存下来,期间几乎天天在打仗。

如果说三年南方游击战把他锻炼成高手,那么三年抗日敌后战争让他正式进入大神行列。江北第一战:黄桥决战,简直就是后来苏中七捷、淮海战役的演习版。七千人团队对敌三万多,结果全歼敌主力一万多,对方旅长自杀,军长淹死,足见激烈程度。集中兵力歼敌一路,转用兵力在围歼,再转移围歼,中间一步被敌人抢先就有全军覆没危险。连领导南方八省游击战的陈毅都大呼从军生涯最惊险一仗,痛快!南浦大队五千多人原是日军中战斗力一流部队,三年死伤五千多,到了后期竟然需要我游击队特别关照尽量不打他们,因为战绩太难看,怕日军换其他部队来接替他们。

三年游击战争加三年抗日战争。正式本硕毕业,解放战争就是博士作品,苏中七捷 孟良崮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一幕幕大戏,让人眼花缭乱,看似看菜切瓜,其实对手都是一千八的高手,经历八年抗战,又手握美式装备。但在大神面前,都是菜鸟!

所以,粟裕能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们,固然是他能力超群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国军将领所处的大环境比粟裕恶劣得多。同时粟裕在自己这一方,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粟裕军事上的老师是朱德。

粟裕写回忆录,关于朱德的都是饱含热情的笔触。他看朱德的眼睛,宛如脑残粉看爱豆。在年轻的粟裕眼里,朱德就是威风凛凛上天下凡的天兵天将。

粟裕在回忆录里,明明确确说了自己学习到的军事思想:

要研究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的规律指挥战斗。

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有诸多和中共诸将不同之处。

一:先打强敌,再打弱敌。

粟裕多次采用专打强敌的方式,一有机会就打强敌。

比如黄桥战役先打翁达。苏中战争打83师(军委发电确认究竟是不是打的83师?)。孟良崮战役先打74师。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先打强的75师。

除此之外,还有打5师,11师没成功放弃的。比如南麻,土山集。

还有准备打11师,5师,74师,因为敌情变化而放弃了。这个就太多了。

因为有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军将领普遍是不愿意进行要点争夺的。而粟裕是对要点争夺有特殊的爱好。

要点在粟裕指挥的战役中,往往起着枢纽性的作用。通过少数兵力对要点固守争夺,吸引,钳制,消耗敌军兵力。在适当时机投入主力,获取最大战果。

比如黄桥战役之黄桥,苏中战役之海安,涟水保卫战之涟水。

甚至在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就在进行七保三仓的要点争夺战。

三:高度重视兵力转用。

我军战法,以超强的机动能力著称。大纵深穿插。粟裕亲手带出来的1,4,6纵就以穿插能力强而闻名。除此之外,粟裕以一手兵力转移运用,可以将5个纵队打出7个纵队的效果。

比如加力分界之战,粟裕通过兵力转用形成兵力优势,将两处打成僵局的战斗迅速解决。

比如豫东战役,粟裕本部6个纵队加一个较弱的中野11纵,其中3,8纵刚刚经过开封攻坚战,10纵刚经过上蔡阻击战。总计不过七个军实力。而国军核心战场有邱清泉兵团三个整编师,区寿年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旅,黄百韬一个小兵团约两个整编师,全部也是约7个军实力全部且未经过严重战斗。粟裕眼花缭乱的转用兵力,以几乎一比一的兵力,先后对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发起歼灭战。在睢杞战场就取得歼灭一个兵团部,一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的战果。

淮海战役,华野部队东西南北往返频繁。10纵在军史中甚至直接写道:该段时间我部接受任务复杂多变。

四:极度重视火力厚度。

今日我们看军事指挥,看到的电报往往是今天这支部队到那里执行这任务。明天那支部队到这里执行那任务。

实际指挥战役,涉及到部队行军,后勤供应,火力保障等等复杂繁芜多业务。

这里面粟裕极度重视火力。在鲁南战役后,华野在全军中首先即集中重型火力组成特纵,以便野司能够集中火力进行突击。

豫东战役中,华野先后执行开封攻坚战,在睢杞野战中又和国军三个兵团撕咬十天左右。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粟裕对弹药充分的规划和储备。因此才能保证战役的推进。

粟裕这些指挥上的特点,不是从哪个老师哪个课本上学来的。粟裕连抗大都没去进修过。他不断的研究战争规律,指导自己的战役指挥。

他的老师,是朱德。他学会的是要理解研究战争的规律。

这500人起家的挺进师,在蒋介石老家浙江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41年前往皖南接受改变成新四军时,刚好还是500人,只是这500 人已经是换了好几茬。卧榻之侧,蒋介石发动多次围剿,最高潮的时候把起家的18 军都用上,几十倍的兵力啊。中间还有猪队友挖坑,政委刘英命令他抓捕叶飞,因为叶飞半路跑了,就把他软禁起来,以致后面每次见面各自都带着武装。就这,还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根据地,顽强的生存下来,期间几乎天天在打仗。

如果说三年南方游击战把他锻炼成高手,那么三年抗日敌后战争让他正式进入大神行列。江北第一战:黄桥决战,简直就是后来苏中七捷、淮海战役的演习版。七千人团队对敌三万多,结果全歼敌主力一万多,对方旅长自杀,军长淹死,足见激烈程度。集中兵力歼敌一路,转用兵力在围歼,再转移围歼,中间一步被敌人抢先就有全军覆没危险。连领导南方八省游击战的陈毅都大呼从军生涯最惊险一仗,痛快!南浦大队五千多人原是日军中战斗力一流部队,三年死伤五千多,到了后期竟然需要我游击队特别关照尽量不打他们,因为战绩太难看,怕日军换其他部队来接替他们。

三年游击战争加三年抗日战争。正式本硕毕业,解放战争就是博士作品,苏中七捷 孟良崮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一幕幕大戏,让人眼花缭乱,看似看菜切瓜,其实对手都是一千八的高手,经历八年抗战,又手握美式装备。但在大神面前,都是菜鸟!

所以,粟裕能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们,固然是他能力超群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国军将领所处的大环境比粟裕恶劣得多。同时粟裕在自己这一方,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粟裕军事上的老师是朱德。

粟裕写回忆录,关于朱德的都是饱含热情的笔触。他看朱德的眼睛,宛如脑残粉看爱豆。在年轻的粟裕眼里,朱德就是威风凛凛上天下凡的天兵天将。

粟裕在回忆录里,明明确确说了自己学习到的军事思想:

要研究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的规律指挥战斗。

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有诸多和中共诸将不同之处。

一:先打强敌,再打弱敌。

粟裕多次采用专打强敌的方式,一有机会就打强敌。

比如黄桥战役先打翁达。苏中战争打83师(军委发电确认究竟是不是打的83师?)。孟良崮战役先打74师。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先打强的75师。

除此之外,还有打5师,11师没成功放弃的。比如南麻,土山集。

还有准备打11师,5师,74师,因为敌情变化而放弃了。这个就太多了。

因为有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军将领普遍是不愿意进行要点争夺的。而粟裕是对要点争夺有特殊的爱好。

要点在粟裕指挥的战役中,往往起着枢纽性的作用。通过少数兵力对要点固守争夺,吸引,钳制,消耗敌军兵力。在适当时机投入主力,获取最大战果。

比如黄桥战役之黄桥,苏中战役之海安,涟水保卫战之涟水。

甚至在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就在进行七保三仓的要点争夺战。

三:高度重视兵力转用。

我军战法,以超强的机动能力著称。大纵深穿插。粟裕亲手带出来的1,4,6纵就以穿插能力强而闻名。除此之外,粟裕以一手兵力转移运用,可以将5个纵队打出7个纵队的效果。

比如加力分界之战,粟裕通过兵力转用形成兵力优势,将两处打成僵局的战斗迅速解决。

比如豫东战役,粟裕本部6个纵队加一个较弱的中野11纵,其中3,8纵刚刚经过开封攻坚战,10纵刚经过上蔡阻击战。总计不过七个军实力。而国军核心战场有邱清泉兵团三个整编师,区寿年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旅,黄百韬一个小兵团约两个整编师,全部也是约7个军实力全部且未经过严重战斗。粟裕眼花缭乱的转用兵力,以几乎一比一的兵力,先后对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发起歼灭战。在睢杞战场就取得歼灭一个兵团部,一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的战果。

淮海战役,华野部队东西南北往返频繁。10纵在军史中甚至直接写道:该段时间我部接受任务复杂多变。

四:极度重视火力厚度。

今日我们看军事指挥,看到的电报往往是今天这支部队到那里执行这任务。明天那支部队到这里执行那任务。

实际指挥战役,涉及到部队行军,后勤供应,火力保障等等复杂繁芜多业务。

这里面粟裕极度重视火力。在鲁南战役后,华野在全军中首先即集中重型火力组成特纵,以便野司能够集中火力进行突击。

豫东战役中,华野先后执行开封攻坚战,在睢杞野战中又和国军三个兵团撕咬十天左右。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粟裕对弹药充分的规划和储备。因此才能保证战役的推进。

粟裕这些指挥上的特点,不是从哪个老师哪个课本上学来的。粟裕连抗大都没去进修过。他不断的研究战争规律,指导自己的战役指挥。

他的老师,是朱德。他学会的是要理解研究战争的规律。

这500人起家的挺进师,在蒋介石老家浙江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41年前往皖南接受改变成新四军时,刚好还是500人,只是这500 人已经是换了好几茬。卧榻之侧,蒋介石发动多次围剿,最高潮的时候把起家的18 军都用上,几十倍的兵力啊。中间还有猪队友挖坑,政委刘英命令他抓捕叶飞,因为叶飞半路跑了,就把他软禁起来,以致后面每次见面各自都带着武装。就这,还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根据地,顽强的生存下来,期间几乎天天在打仗。

如果说三年南方游击战把他锻炼成高手,那么三年抗日敌后战争让他正式进入大神行列。江北第一战:黄桥决战,简直就是后来苏中七捷、淮海战役的演习版。七千人团队对敌三万多,结果全歼敌主力一万多,对方旅长自杀,军长淹死,足见激烈程度。集中兵力歼敌一路,转用兵力在围歼,再转移围歼,中间一步被敌人抢先就有全军覆没危险。连领导南方八省游击战的陈毅都大呼从军生涯最惊险一仗,痛快!南浦大队五千多人原是日军中战斗力一流部队,三年死伤五千多,到了后期竟然需要我游击队特别关照尽量不打他们,因为战绩太难看,怕日军换其他部队来接替他们。

三年游击战争加三年抗日战争。正式本硕毕业,解放战争就是博士作品,苏中七捷 孟良崮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一幕幕大戏,让人眼花缭乱,看似看菜切瓜,其实对手都是一千八的高手,经历八年抗战,又手握美式装备。但在大神面前,都是菜鸟!

所以,粟裕能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们,固然是他能力超群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国军将领所处的大环境比粟裕恶劣得多。同时粟裕在自己这一方,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黄埔军校一共办了几期?各期都有哪些人?~

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黄埔军校共办23期,本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18万人。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出来徐向前,左权,杜律明等众多优秀的军事将领。其中名将基本在黄埔前六期,后来的名将很少。
前六期
一期有:徐向前,左权,杜律明,关林征,陈明仁,周士第,黄维等。
二期有:郑介民,邱清泉等。
三期有:王耀武,戴安澜等。
四期有: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
五期有:许光达,赵尚志等。
六期有:罗瑞卿,戴笠等。
后十七期
后面的17期基本上没出几个名将,勉强有点名气的,大概只有张学思、熊向晖这几个人,顶级名将一个也没有。

扩展资料:
前期名将多而后17期名将少的原因
1、前六期的素质较高
最初黄埔军校的学制只有半年,只是培养基层连排级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性质,却在前几期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将军,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教官大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还不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海归精英,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带兵的经验。学生都是八方英杰,完全是抱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报国热忱来到黄埔。就以第一期为例,报告就有3000人之多,而实际录取的还不到500人(后来还并入了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
报考黄埔军校至少要经过三关,先是各省初试,合格后再到大地区(如上海、重庆)进行复试,最后是在黄埔军校进行总考试。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先在各自部队进行初试,合格者才送到军校进行复试。
2、大时代的背景不同
黄埔军校前6期的招生时间是在1924到1926年之间,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使得黄埔军校的这几期毕业生拥有非常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
在军阀混战时期,军阀的战斗力其实是很差的,基本上是乌合之众,因此当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一出,很容易就建功立业,像胡宗南、杜聿明、陈明仁等名将,都是因为在北伐时期的英勇表现,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一路飞黄腾达。
而到了抗战时期,面对的是更加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之下,黄埔军校的那些毕业生们,战斗素养就差一些,上了战场很多人都当场殉国,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据统计,在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国军中下级军官共13.4万人,但因损失太快,每年都需要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很多黄埔学生,还没来得及上几天课,就被推上了战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反观前6期的黄埔学生,到了抗战时期,大多都升到了高级军官,负责坐镇指挥,不再亲自上前线厮杀,自然就牺牲得少了。这样一升一降,就很容易理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开国十个大将
答: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

陈赓大将的详细资料是?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的铁路局当办事员,参加爱国运动,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

陈赓的介绍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的铁路局当办事员,参加爱国运动,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