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5课《世说新语》两则和10课《论语》十二章特殊字归理。比如一词多义。文章可以去网上搜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海风暴5《世说新语》两则全部答案

作者&投稿:赖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说新语》两则词汇归纳一、通假字:尊君在不 “ 不”通“否”用在句末表询问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侄辈,今:专指子女2、差可拟 拟:相比,比拟 今:准备,打算3、与人期行 期:约定 今:日期4、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 今:委托5、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今:照顾6、下车引之 引:拉 今:引导三、词类活用友人惭 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四、近似词:“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五、重要词语1. 寒雪日内集:家庭集会 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 而:不久, 一会儿 4.拟:大致,差不多。5. 公欣然曰:高兴地,愉快地 6.未若柳絮:比不上7.行:相约同行 8.期日中:正午时分9.至:才到。乃,才。 10.则无信:诚信,信用。《论语》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3)不:不是.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汝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汝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编辑本段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编辑本段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看看全不? 追问:呃 追答:那就行,好好学习,加油!

初一语文第10课《论语》12章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介词,在 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于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们的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童鞋,你智商丢了

初一语文上知识点总结
答: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挛yì 撒sǎ 柳絮xù...

世说新语全文
答:现已被选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明士底〔的〕教科书”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 #教案# 导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 《...

初一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答:1、通假字 《陈太丘与友期》中“尊君在不。”其中,“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2、词类活用 “友人惭” 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3、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拟:相比。(5)期...

初一上册语文古文知识点归纳
答:初一上册语文的古文有不少知识点是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学习古文知识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归纳的关于初一上册语文古文知识点,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一上册语文古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 A.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挛yì 撒sǎ 柳絮xù 拟n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文言文目录
答: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文言文目录 (上册)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章 20 虽有嘉肴 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下册)5 伤仲永 15 孙权劝学 20 口技 25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30 狼 ...

初一语文《咏雪》教案
答: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咏雪》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咏雪》教案一 《咏雪》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感悟多样丰富的亲情组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
答: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一)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

初一上册语文背诵内容
答:初一上册语文背诵的内容:《春》,《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两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诵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狼》,《天上的街市》,《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背诵(recitation)是通过诵读的方式记住识记的阅读材料。中国传统语文...

人教版初一上下册文言文
答:1. 初一语文书上册文言文 (人教版)初一上册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3.《次北固山下》——王湾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世说新语》二则——刘庆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6.《论语》十二章(附)课外古诗词诵读:7.《峨眉山月歌》——李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