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终结了豪族社会

作者&投稿:种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玄宗在政策上有一些列致命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危险,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就是,唐玄宗在不懂得怎样用胡人的情况下,却在滥用胡人。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5年到763年,由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正是这场变乱,使大唐帝国从最巅峰跌落下来。安史之乱如何终结了豪族社会?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技术变迁成为可能,引入了新的经济资源,使得皇帝一直苦苦寻找的豪族之外的财政能力成为可能。

大唐帝国的二元性

从皇权的角度来看,武则天给唐玄宗留下了很不错的底子。经过武则天的统治,关陇贵族已经遭受重创,武则天从关东发掘出来的很多重臣,对于抗衡关陇贵族的剩余力量大有用处,这些重臣都被玄宗继承了下来。但是玄宗感觉还是不过瘾,因为关东的人才多半也是贵族出身,只要是贵族,就总是不那么听使唤。所以选中还努力提拔重用各种没有政治根基的人,这种人更容易控制,对于皇权扩展大有好处。什么人没有政治根基呢?除了平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胡人。在着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胡人出身的安禄山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玄宗时期的帝国北部边境一共设置了四个节度使,相当于四个大军区,安禄山一个人就管着其中三个,帝国的命脉几乎是完全交到他的手里了。任用胡人将领,这种事情对大唐来说毫不新鲜,这本来就是一个胡汉混血的朝代,太宗时期就重用了不少胡人将领。但是胡人将领来自草原,要用好他们就得懂得草原的政治逻辑,太宗与玄宗在这方面的理解水准大不相同。太宗常年与游牧军人打交道,极其熟悉草原上的政治逻辑,对它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唐太宗曾经单枪匹马冲到阵前,痛斥入侵的突厥颉利可汗违背盟约,硬是把他给骂跑了。

当然,可汗是看到了太宗身后的庞大军队才跑的,但太宗单枪匹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绝对符合草原英雄的特征,一举吸引了草原上大量粉丝。唐太宗最终分化并击溃了突厥帝国,以“天可汗”而不是“皇帝”的身份,统领起各种胡人,把突厥的组织机制与大唐的帝国秩序揉在了一起。唐太宗还任用突厥将领,征服了广大的中亚地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世界帝国,这显然是一种二元帝国的逻辑。但是从唐高宗开始的皇帝,都不具有太宗那样的战争经验,也没有草原英雄的人格,再加上大唐定都长安,远离游牧与农耕的过渡地带,皇帝就越来越欠缺治理草原所需要的知识。所以到了高宗朝的后期,突厥就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独立帝国。

唐玄宗放弃草原身份

玄宗对于草原上的逻辑更是没有感觉,甚至开始主动放弃大唐的草原身份。在太宗的时候,大唐以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为正统所在,认为大唐继承的是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帝国以及隋朝的统绪,并不认为胡人做天子有什么问题。但是玄宗统治了一段时间之后,提出唐朝的统绪是从汉朝继承过来的,于是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就不在胡人组建的北朝,而在汉人组建的南朝,大唐的草原身份就彼此被抛弃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大唐虽然建立起了二元帝国,但这种二元性太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能力,没有发展成为制度化的安排,倘若皇帝对草原不理解,二元性也就泡汤了。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却把帝国的命脉交到胡人将领的手里,这几乎就是等着出大事了。唐玄宗统治了几十年,感觉超级良好,到晚年突然遭遇到安史之乱,大唐从最巅峰一下子就摔了下来。大唐帝国内地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只好再去借用其他人的胡人力量来对抗安禄山的军队,最终动乱倒是平定了,帝国的命运也不再由自己做主了。

江南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安史之乱之后,一种新的技术变迁却出现了。安史之乱后大唐陷入藩镇割据,华北是割据最严重的地区,而这里在以前是帝国的财政来源中心。帝国名义上恢复了天下秩序,但实际上没有钱,什么也玩不转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安史之乱却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全新发展,从隋炀帝到武则天、唐玄宗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豪族社会之外的财政来源,就在这里冒出来了。要说江南经济的全新发展,得先看看江南人口的一个大变化。安史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都带来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但两次有个巨大差别。永嘉之乱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乱了快两百年了,对于在乱世中该如何自保,人们很有经验,那就是组织起坞堡。南逃的时候,也是比较成建制地逃走,所以跑到江南的还是豪族社会。安史之乱确实突然爆发的,人们仓促之间来不及组织起来,只能零散地南逃,而安史大军是草原骑兵,打到淮河一带也就不怎么往南走了。南逃者跑到江南基本就安全了,这样江南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

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中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的人口密度,让这里从过去的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了,这就改变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相对价格。地广人稀的时候,土地有的是,劳动力稀缺,所以各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技术都不划算,像水稻插秧,土地复种制,就是一年两熟,这些技术都没人用的。实际上,水稻插秧这种技术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了,但是江淮地区一直到了唐代前中期,还是火耕水耨的种植技术。这个技术很省事,想要种地了,先放把火,把田里的杂草树木等烧掉,再放水近来把烧剩的草木灰等沤一阵子,地里有了基本的肥力,然后开始种。并且江南还是轮耕制,就是土地种一年,要休耕一年甚至两年以便恢复地力。不是江南人不懂插秧技术,而是他们不需要那种技术,反正地有的是。但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江南开始变得地狭人稠了,这时人地关系变了,地不够用了,人有的是,省心的办法不行了,现在首要需求是省地。

水稻插秧技术开始获得应用,轮耕制也不搞了,土地要连续耕种了,甚至到了再晚一些的宋朝,发展出稻麦轮作制,一年两熟,各种精耕细作因此也逐渐成为必须。人力越来越便宜,不再怕人工费,只怕地不够用。这样一种变化,让建立了平民社会的江南,一下子成为帝国内部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帝国也就获得了新的财政基础。晚唐时期,大诗人韩愈曾经说过,江南所提供的赋税,占了天下赋税的差不多十分之九,这个数比较夸张,但江南已经发展成为帝国核心经济区是毫无疑问的。

财政技术改革

大唐帝国劫后余生,开始努力恢复,江南的开发让皇帝意外地获得了新经济要素,有可能用它来对付各种过去搞不定的力量。但首先得进行财政制度的改革,新的经济要素才为皇帝所用。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财政制度是从北魏继承下来的租庸调制,主要就是按照户来分派,每户每年要交多少粮食、多少绢帛、要服多少劳役等等。这套制度已经运转不下去了,公元780年,唐朝进行了极为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行两种税,把过去的各种劳役、粮食、绢帛等等都折算为钱,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原则上来说必须缴纳铜钱,这意味着,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实物财政,又转成了货币政策。皇帝想要高点事情的话,拿着钱比拿着粮更好办,皇帝对付汉族的办法就变得更多了。两税法构成了此后中国历史历代税赋制度的主要基础。

这些新的经济和财政资源,让隋炀帝开始的皇权对抗豪族的努力,获得了政治可能性。不过大唐已经无法利用这种可能性了,因为唐朝皇室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已经没有办法把各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只能苟延残喘。但是如果没有江南的新资源、没有两税法改革的话,估计大唐想要苟延残喘都喘不下去。要打破过去的社会结构,只有新经济要素的出现还不够,还得有新的知识传播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形成新的人力资源基础,新秩序才真的能够浮现出来。新的知识传播技术就是印刷术,实际上这也不是全新的技术发明,而是对既有技术的新应用。在唐朝的时候印刷术就已经在应用了,但那会主要是用来印佛经,因为当时的豪族社会,社会上对于儒经的需求相对有限,寺院对于佛经则很有消费能力,印佛经很划算。但是随着平民社会的发展,对儒经的需求逐渐浮现出来,五代十国时,官方第一次主持了对儒经的大规模印刷,到了宋代,印刷儒经完全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商业活动。知识传播成本由此急剧下降,很多平民百姓都能读得起书了。这让宋代皇帝有机会从平民中大规模拔擢人才充实官僚体系,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终于真正转化为皇帝对抗贵族的一个重要武器。

~

17安史之乱终结了豪族社会
答:3.1、安史之乱之后,大唐陷入了藩镇割据,华北是最严重的地区,这里以往是帝国财政来源的中心,这一下帝国名义上恢复了天下的秩序,但实际上没有钱了。出人意料的是,安史之乱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全新发展,从隋炀帝到武则天唐玄宗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豪族社会之外的财政来源,在江南冒出来了。3.2、西晋末年...

安史之乱终结了豪族社会
答: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5年到763年,由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正是这场变乱,使大唐帝国从最巅峰跌落下来。安史之乱如何终结了豪族社会?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技术变迁成为可能,引入了新的经济资源,使得皇帝一直苦苦寻找的豪族之外的财政能力成为可能。 大唐帝国的二元性 从皇权的角度来看,武则天给唐玄宗留...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呢?
答: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安史之乱,终结了中国的豪族社会,开始向平民社会转变。它的发生,是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用人政策和政治斗争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度因素。到唐玄宗时期,唐初的很多制度破主动或被动的废弃。首先,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瓦解。由于土地兼并和数目...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是不是就已经彻底灭亡了呢?
答: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因为安史之乱,被分成了两段。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在内结束了豪族社会,在外也结束了帝国雄心。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政治到社会...

12. 豪族社会的终结
答:永嘉之乱时,中原地区已经乱了快两百年了,南逃时,是以坞堡为单位的成建制地逃走,所以跑到江南的还是豪族社会;安史之乱时,人们仓促之间来不及组织,只能零散地南逃,这样江南就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

大唐由盛转衰的重乐轻礼历史背景?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战争影响】 安史...

宋朝()的普及终结豪族社会?
答:宋朝的两位应该是这个终结的好贵社会应该是这个富贵人家。

泷州陈氏豪族考略
答:陈行范,关于其身世,史书文献并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继陈法念、陈佛智、陈龙树、陈普光、陈叔琼、陈仁谦之后的又一位泷州俚人首领,史书称其为“春、泷等州獠首领”,由此可以推考,他必定出自泷州陈氏豪族,应为陈仁谦之子辈,同时也是泷州陈氏豪族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陈行范生活年代,已到唐玄宗时期,经过祖上...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还配得上大唐盛世的时代吗?
答:配不上了,因为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是一场灾难。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同时唐朝时代的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很强大的。但是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安史之乱,却给唐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很多人也把安史之乱看作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并没有...

“安史之乱”爆发后,与安禄山同族的人结局如何?
答: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等李姓皇帝稍微逃离危险后,对安禄山的痛恨,就转划到“安”字上了。眼不见心不烦,唐朝皇帝拒绝“安”字至德二年十一月初一(757年12月6日),唐肃宗下告天下书,大骂安禄山叛乱,庆祝收复两京。同时,命令所有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之后,安西改为镇西。至德三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