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在古文中的地名今址 寻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作者&投稿:良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参考以下具体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

三画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萨中心。七世纪建。
大胜关——①在河南罗山县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陈友谅后,改为大胜港,在此置关。
大庾岭——五岭(湘赣与粤桂间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之一,汉武帝时庾将军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岭。唐张九龄、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内。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层,武则天时增至十层,今存七层,高64米。
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明人纪载常见。
大宛——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在今卡散赛。
大食——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
大秦——亦作犁轩。汉称罗马为大秦。
大夏——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脱离塞琉西王国独立。公元前130年左右为大月氏所据。后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国——明人指葡萄牙。
大吕宋国——清初称西班牙为大吕宋,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
万年——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今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万里长沙——古指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阳——今河南潢川西。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②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 城县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今绥德。三个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上党——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镇。元至元28年(1291年)置县(以《元史·世祖纪》为据)。
上庸一一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今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
上蔡——周蔡国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阳,另在今上蔡县地置上蔡县。
山左——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山东——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始成为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省。
山西——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阳——①今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
山南——意为秦岭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与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称兴元府,今汉中)。辖境南至重庆至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
山阳渎——公元587年隋文帝所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
川边——1914年置川边特别区,治康定,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1939年并入西康省。
广东——今广东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汉属交州,三国吴分属广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元分属湖广、江西二行中书省,明设广东省。
广宁——明广宁卫在今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见“广东”条,元属湖广,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为广西省。1958年建壮族自治区。
广州——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广州,辖境兼有今广西一部。以后辖境逐渐缩小。今广州市即古广州治所番禺。
广武——古城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
广信——明广信府,洽上饶(今属江西)。民国废。
广陵——秦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广固城一—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义兴——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宜兴、溧阳,隋废。
义阳三关一—南北朝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有平靖(今信阳西南)、黄岘(今信阳南,宋以后名九里关)、武阳(今罗山县南)三关。
卫国一一西周初封时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迁楚丘(今滑县),后再迁帝丘(今濮阳)。最后迁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卫辉路(府)——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1260年,元升为卫辉路,辖今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今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
卫藏——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
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又涞源县在隋唐辽、宋、金、元时名飞狐县。
小沛——汉沛县(今属江苏)别称。
小金川——发源于邛崃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间改土归流,为懋功屯务厅。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层,今存十三层,高43.3米。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
马陵——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战国时田忌、孙膑破魏庞娟于此。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
子午道——从杜陵(今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县。西汉末开。南北朝时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宁陕县。

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理番—一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琅邪一一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乾陵——唐高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已发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系关中与塞北间的交通要冲。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以御西夏。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黄——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黄州——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
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
黄浦——上海市内黄浦江旧称。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黄天荡—一①今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黄天荡之名。韩世忠阻击金兀术于此。②今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黄天荡,“黄”一作“皇”。
黄龙城——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
黄金台——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
黄陵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
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黄歇浦——上海市内黄浦江别称。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凿黄浦事纯系后人误传。
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曹——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
曹州——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黄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今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
曹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
瓠子河——古瓠子河,从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先向东南到古巨野泽,干流在泽的西北面向东北流去,注入济水。汉武帝时,河决瓠子,即濮阳方面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经瓠子河灌进巨野泽,由泽向东南溢出,通于淮泗。河决在公元前132年,堵塞决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
盛乐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今分属聊城、冠县。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
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为今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
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野王——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
崇——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
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
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
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
符离——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今江苏吴江县一小湖。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陕西眉县西南,详见“褒斜道”。
猗氏——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
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商山——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
章武——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望海蜗——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辽宁金县东北。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康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昔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浅而废。
阏与——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
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
清口——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
清州——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清河一一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清江市、淮阴县。
清源军——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
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鸿沟——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涿郡——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淮安——①今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治淮安,即今县。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⑧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今河南泌阳)。
淮阳——今河南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淮阴——东魏置淮阴郡,辖今清江市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今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今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淮南——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淤口关——见“三关”。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县),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
涪县——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
涪陵——西汉涪陵县在今彭水,刘备在此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从淡水河口循台湾岛西岸而南,今新竹县,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属河北)。唐先天时治陆泽(今深县西)。宋治静安(今深县南)。明移治今县,省静安不设。
淄青——唐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诸城。明废。
梁门——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门口寨。宋为静戎军(澶渊之盟以前名)、安肃军(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门之称。
梁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仅有陕南。魏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今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
梁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今以梁溪为无锡的别称。
隋一一周时的姬姓国,在今湖北隋县。春秋后期为楚附庸。
隆兴——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治今南昌。参见“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
维州——唐维州在今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今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
维扬——《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遂以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
绵山——传晋介之推隐绵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亦称介休山、介山。
绵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
绿林山——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近人又有为大洪山之说。



你这题目写的就有问题
应该是滁县:今安徽滁州

寻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译文: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2、动: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译文: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3、动:探求。《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译文:推究您背梁投魏的时候,没有其他原因。
4、动:顺着。《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之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不能再找到原来的路。
5、副:随即;不久。《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寻常,释义①寻、常,皆古代长度单位。
②比喻长或多。
③平常;普通。
④经常;平时。
寻根究底,究:仔细推求,追查。底:底细,根源或内情。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寻觅,释义:寻求;寻找,探索。
寻思,释义:琢磨,心里琢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

基本字义   寻   xún   寻,姓氏, 寻氏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寻   xún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张衡《西京赋》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寻   xún   <副>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推公(袁可立)南户部尚书,因勒俾致仕。——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寻移刑部。——清·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虎亦寻卒去。——宋·苏轼《小儿不畏虎》   寻   xún   <介>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唐·李白《东鲁门泛舟》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寻   xín   寻开心 寻死 寻思
常用词组
  寻常   xúncháng   [ordinary;usual;common] 普通,一般   不寻常的来客   岐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寻常巷陌。——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寻短见   xín duǎnjiàn   [commit suicide] 自杀的俗称   寻根究底   xúngēn-jiūdǐ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inquire deeply into] 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寻花问柳   xúnhuā-wènliǔ   [run around;be on the racket] 游赏风景;狎妓   [珏斋]与唐卿至亲,意气也很相投,都不会寻花问柳。——《孽海花》   寻欢作乐   xúnhuān-zuòlè   [go to town;gather life's roses;paint the lover red] 追求享乐放纵的生活   不务正业,整天追生梦死,寻欢作乐   寻机   xúnjī   [look for an opportunity] 寻找机会   寻开心   xún kāixīn   [make fun of ] 把某件事拿来取笑;取笑[某人]   寻觅   xúnmì   [seek] 寻求,探索   不难寻觅到服饰与战争之间的联系   绕墙寻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寻摸   xúnmo   [seek] 寻找   寻求   xúnqiú   [pursue;explore;seek] 寻找探求;追求   寻思   xúnsi   [think sth. over] 想;思考   寻死   xúnsǐ   [try to commit suicide]∶打算自杀   [commit suicide]∶自杀   寻死觅活   xúnsǐ-mìhuó   [so agonizing as to threaten to die] 闹着要死要活的。指用寻死来进行要挟或吓唬人   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元·关汉卿《金钱池》   寻索   xúnsuǒ   [search for] 循踪探索   寻味   xúnwèi   [ruminate;think over]仔细体会;玩味   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世说新语·文学》   耐人寻味   询问   xúnwèn   [inquire] 询问;探索   今天不断有人来打听消息,寻问情况   寻隙   xúnxì   [pick a quarrel] 找茬儿,寻衅   [金桂]正要摆布香菱,无处寻隙。——《红楼梦》   寻衅   xúnxìn   [bite the thumb at;provoke a quarrel] 寻隙挑衅   寻绎   xúnyì   [probe repeatedly] 反复探索,推求   寻绎哲理   寻幽访胜   xúnyōu-fǎngshèng   [visit places of scenic beauty] 搜寻幽僻美好的地方   寻章摘句   xúnzhāng-zhāijù   [cull phrases but not meaning; write in cliches without originality] 读书只摘记现成词句。比喻局限于套用现成的词句、章法,缺乏创造性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了。——唐·李贺《南园》   寻枝摘叶   xúnzhī-zhāiyè   [pay attention to minor things] 专注意不重要的、非本质性的事物及其方面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宋·严羽《诗评》   寻址   xúnzhǐ   [address]   寻找地址   把信息存入记忆库或存储装置内   寻   (寻)   xún   ㄒㄩㄣˊ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郑码:XBDS,U:5BFB,GBK:D1B0   笔画数:6,部首:寸,笔顺编号:511124

诸葛亮的故乡在哪,河南南阳还是湖北隆中?我要证据,谢谢了
答: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
答: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4)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郑国大夫。 (6)烛之武:郑国大夫。 (7)缒(zhui):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出:指出郑国 都城。 (8)鄙:边邑。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 (9)东道主:东方路上 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世...

文言文常见地名
答:1. 高中语文怎样识别出文言文中的地名呢 1、介词之后。比如,于,至,属等后面可能是地名。 2、并列的一排词语,如是地名则全是地名。 3、课本上明明可以简写而没简写的。 4、整句翻译有意义但是挺别扭的,不符常理。 5、语文课本其实下标都有注明,如果本身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不必理会那么多了。(呵呵,像我对...

古诗文中览名胜在横线上填上表示地名的词语
答: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泾县陈村镇桃花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西九江市庐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江苏省南京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甘肃敦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四川省奉节县)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苏苏州)即从...

说说某一地名的来历
答:晋朝南渡后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可是李白还是用“长安”来指代建康。 田横这一地名的来历! 因秦末齐王田横及五百义士留居此地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baike.baidu./view/100765.htm 田横这一地名是为了纪念齐王田横而命名的。 田横(?—公元前202年),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

山东省地名来历
答:这个名字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或许更早) 即墨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的古义是边的意思,也就是说即墨这地名就是墨水河边的意思。 济宁 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 巨野 得名于巨野泽。 巨野泽,又名大野泽。 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现在的...

周幽王击鼓身亡文言文翻译
答:周宅酆(fēnɡ)、镐(hào):周朝建都在酆、镐。宅,定都。酆: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镐: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 近戎:接近西戎。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为:修建 葆祷:土台。 王路:大路。王,大。 即:如果。 尝:曾经。、 幽王: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历史?
答:阜南县在夏、商两朝属豫州;周为宋地;春秋时期归于楚;秦属泗水郡鹿上县;汉改鹿上为原鹿(治所在今公桥阮城),后被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期隶属富陂县,晋为原鹿县;南北朝划归汝阴郡;隋、唐至五代为颍州治下,宋改颍州府为顺昌府,置焦陂(今焦陂集)、永安二镇。元废路置省...

孝感的地名和历史由来?
答: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五代后唐改孝感的历史 “孝感”一词作为地名出现,是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的事,在...

关于描述沙漠的文言文
答: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歌选》认为此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