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诗意是什么?

作者&投稿:中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从军行

第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全诗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简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二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全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简析: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奔腾入海的黄河与高耸入云的华山。这两处标志性景物,代表着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此时尚被金人统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写出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急于回乡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全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简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诗意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诗意分别如下:

1、《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没看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而来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中心: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悠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中心: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3、《清平乐村居》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上长满青青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温柔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的夫妻。老夫妻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小儿子调皮可爱,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中心: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向往人情之美的生活之趣。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诗意是什么?
答:1.从军行 第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全诗原文: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

古诗三首的诗意各是什么?
答: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诗意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诗意分别如下:1、《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没看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而来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中心:表达作者心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 ...
答:《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短诗三首》这三首短诗的意思各是什么?_百度知 ...
答:第一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第二首:描写的是对大海热爱和依恋。第三首: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意思是什么元旦
答: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意思是新年元旦。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分别是:《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清明》: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

五下语文书第九课,古诗三首,是什么意思?
答: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这三首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学形式和主题,如《登鹳雀楼》通过写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世界万物的敬佩和观察;《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以告别为主题的诗,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诗意
答: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分别是《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从军行原文:[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短诗三首》这三首短诗的意思各是什么?_百度知 ...
答:第一首简要解析。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1、这首诗紧扣“回忆”一词展开。2、第1、2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3、第3、4、5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将回忆的场景具体化且留下了想象的空间。4、...

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答:1、《元日》:这首诗描绘了春节的热闹景象,诗中提到的新桃换旧符,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用新的春联替换掉旧的,象征着除旧布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则形象地表现了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以及人们在温暖的春风中欢庆新年的场景。2、《清明》:这首诗反映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是什么?
答: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是如下:1、《绝句其一》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