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 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实行什么兵役制度

作者&投稿:仉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周时期,其实没有正规军队这个说法。
其实都是老百姓的民兵组织和奴隶制部队。
而打仗时都是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锄头和补刀,农具、闲时种地,战时武器。
而东周更像是各个诸侯有很少的''亲兵卫队''和农民军与大量的奴隶部队集合而成。
直至春秋时期,各国的什么技击和虎贲、锐士等,才算正规部队的雏形。

我国古代实行的主要五种兵役制度~

府兵制、募兵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世兵制。
1、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2、募兵制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3、全民皆兵制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4、征兵制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5、世兵制
世兵制起源自汉末的质任制,当时军阀为避免士兵逃散,将其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由于长年战乱,最后出现专司作战的“军户”、“士家”,子承父业,甚至祖孙三代都为兵。
而且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改为从事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世兵制是对于东汉募兵制、征兵制并行制度的重要变革,并逐渐取代了前者,保持了很多势力稳定的作战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兵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征兵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募兵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兵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府兵制

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实行征兵制,当兵是义务,而且武器装备还得自备。

例如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兵役制度中同样得到体现。
一方面是不同兵种的军士由不同阶层的人充任,即周天子和诸侯的“虎贲”兵(亲兵、警卫兵)是从“王族”或“公族”中征集,属于贵族子弟兵;军队的主力——“甲士”“徒兵”是从“国人”和“庶人”(自由民和农业奴隶)中征集;为军队服务的厮徒则是由从事皂、隶、牧、圉等其他行业劳动的卑贱奴隶中征集。就各级建制单位的长官而言,亦有等级之分。旅以上的军官都是从奴隶主贵族、卿大夫中选拔,《周礼·夏官·司马》:“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而“伍、两、卒”的长官,则多由介于贵族与自由民之间的“士”中选拔,如“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等。另一方面是实行“正卒”、“羡卒”两级兵役制度。《周礼·地官·小司徒》说:“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贾公彦疏云:“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余皆为羡卒”。可见“正卒”是准备服现役的“卒”,一家仅出一人。据《孟子·滕文公》谓每家出一人称“正夫”,其受役则称“正徒”,受兵则称“正卒”。而“羡卒”则是一家之中“正卒”以外的成年男子,他们与正卒一道于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参加田猎和捕捉盗贼,但不服现役,只是在“国有大敌”时才被调用,因此他们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预备役人员。“羡卒”又称“余子”,《周礼·地官·小司徒》载:“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关于“余子”概念的内涵,有论者认为“余子,卿大夫之子”(郑玄注),又有认为“弱龄未壮为余子”(成玄英《庄子·秋水》疏),但从《周礼》文中把“民”和“余子”相对加以叙述以及有“大故”方“致余子”来看,“余子”即是“羡卒”,对此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论辩甚为详明,见王引之《经文述闻》卷八和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中的有关论述。

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
答:而东周更像是各个诸侯有很少的''亲兵卫队''和农民军与大量的奴隶部队集合而成。直至春秋时期,各国的什么技击和虎贲、锐士等,才算正规部队的雏形。

征兵范围扩大
答:2023年下半年征兵范围扩大了。从最新的征兵调整中可以看出国家将男性的年龄做了放宽,只要是年龄在18~22周岁,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便可以响应政策参军入伍,而如果是大学生年龄在18~24周岁之间。而且即便是初中生也可以报名,但是年龄要在18~20周岁。从最新公布的征兵政策当中,专科生还是比较占据优势的,不...

古时候军事的发展,古代征兵制度每个时期有何区别?
答:这种兵役制度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姓征兵入伍的资格取决于以及所处的阶级地位,军队统治阶层的组成则是建立在以周王室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上。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情况虽然有所不同,在征兵制度的内容形式上也存在差异,但由于当时军队武器不够先进,限制了战争的规模和目的,而且这三...

试述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变迁
答:3.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各国开始实行常备兵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军事管理机构。士兵开始脱离生产,成为专门的职业军人,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同时,各国还通过强制征兵的方式,扩大兵源,确保战争的胜利。4.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秦始...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征兵对象对军队规模有什么影响?
答:进入战国后,农民成为主要征兵对象,农民构成了军队的主要成分,实行郡县征兵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服役界限的泯灭,使得兵源大大扩大。如秦国“大率百人则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为战”。又如齐临淄7万户,每户出3男子服役,可征兵员21万人,这样一来战国军队的数量就得到迅猛增加了。战争中妇女也经常服军事性...

我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变迁
答: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在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古代征兵制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古代征兵制最早在西周时期提出的。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

春秋战国时期征募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这时期诸侯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农民。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过哪些时期?
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1、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答:与之相对应的,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兵役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们的征兵范围大幅提高。各大国可征集、调用的兵力大幅增加,常备军的规模急剧膨胀。可是,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下滑。当年,诸侯们的军事训练,采取的是“蒐狝”制度,即通过田猎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这种半娱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