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言文的题目及答案

作者&投稿:晨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把以下十个古文数学题解答其一,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

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不是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实际上70是能被5和7整除但被3除余1,21能被3和7整除但5除余1,15能被3和5整除但被7除余1.题目中此数被3除余2,那就用70乘以2,被5除余3,那么就用21乘3,被7除余2,那就15乘2,相加.70*2 + 21*3 +15*2=233.看情况减3、5、7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此题减105的2倍,得到23.这个系统算法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研究后得到的.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2. 要初一语文古文试卷题目和答案 要快

7-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分章说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

3. 【5年级上册有趣的数学题10道附答案.】

1.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腿数比兔的腿数少28条,问鸡与兔各有几只?六.抽屉原理、奇偶性问题 1.一只布袋中装有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手套,颜色有黑、红、蓝、黄四种,问最少要摸出几只手套才能保证有3副同色的?2.有四种颜色的积木若干,每人可任取1-2件,至少有几个人去取,才能保证有3.某盒子内装50只球,其中10只是红色,10只是绿色,10只是黄色,10只是蓝色,其余是白球和黑球,为了确保取出的球中至少包含有7只同色的球,问:最少必须从袋中取出多少只球?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3.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4.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5.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6.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7.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8.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9.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10.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4. 求一道有趣味的怪数学题~

1、复制的 5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问:(1)共有多少种排法?(2)如果某人不坐在两端,共有多少种排法?(3)如果某二个座位相邻,共有多少种排法?分析(2)中限定某人的坐法,可以先安排这个人,再安排其他人,分两步进行,采用乘法原理,也可以先不考虑这种限制.算出排列总数,然后去掉例外的情况(减去某人坐在两端的排列数).(3)中 可将那两个人先当作一个人,然后再考虑那两个人的排列(即乘以2).解(1)5x4x3x2x1=120 (2)3x(4x3x2x1)=3x24=72 或 5x4x3x2x1-2x(4x3x2x1)=72 (3)(2x1)x(4x3x2x1)=48 若改成某二人座位不相邻,怎么解?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说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小半群就是四分之一群) 得你一只来放凑. 玄机奥秘谁猜透?答案是甲有羊36只. 我赴圣地爱弗司,路遇妇人数有七,一人七袋手中携,一袋七猫不差池,一猫七子紧相随,猫及猫子,布袋及妇人,共有几何同赴圣地爱弗司?很简单的,答案是2800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孙子算经》,是著名的“孙子问题”,也称“鬼谷算”,“剪管术”等,这个题目的答案是23 在波平如镜的湖面.高出半尺的地方长着一朵红莲.它孤零零地直立在那里,突然被风吹到一边的水面.有一位渔人亲眼看见,它现在离开原地点两尺之远.请你来解决一个问题,湖水在这里有多少深浅?答案.先自己猜吧!这个是著名的“莲花问题”,是印度古代数学家拜斯卡用诗歌形式写成的,它与我国《九章算术》中的“池中之葭”的问题十分相似:“今有池方一丈,葭(芦苇)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2、记得是在中学的趣味数学书上看到的,据说是数学黑洞.不知道现在有数学方法证明没有.那就是:4位不全相同的4位数,将它4位从大到小排列减去从小到大排列,得到的结果反复如此.将会得到结果6174 然后用字母代替数字的方法推倒他 四位数 1000a+100b+10c+d-(1000d+100c+10b+a) =999a+90b-90c-999d =999(a-d)+90(b-c) 三位数 100a+10b+c-(100c+10b+a) =99a-99c =99(a-c) 所以答案应该不唯一,例如:如果a-d=2那么四位数相减的末尾就是8。



~

文言文《人之惧虎》的翻译题目及答案
答:技能)。⑦使:假使,假如。1、选文运用了哪几个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2、《人之惧虎》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文章用了“小儿不畏虎”“虎不食醉”和“夜归逐虎”等三个故事为例证作者的观点。2、文章告诉我们,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

关于劝学的文言文的考题
答: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2. 一篇500字以内的以[劝学]为题的文言文版的作文 今天,我读了孙权劝学一文。文章篇幅虽短,但文中吕蒙虚心接受别人意见,谦虚好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吕蒙当权掌事后,还是不愿意学习,以军中事务...

任末勤学文言文题
答:4.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

文言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答:答案解析:小题1:B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小题2:“始”都为“开始”。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4:比较得出相同点。启发不设标准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有理有据,文通...

有关为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7. 关于为学内容的文言文 为学 [清]彭端淑 【概况】现属于试验版六年级8课《为学》,原题目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无删节。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司马光温公文言文答案
答:2.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 第三大题——(1.书不可不成诵)。2. 司马光好学 文言文 答案 1 患;担心 既;已经 尝;曾经 或;有时 成诵;能背诵 2;C 3;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

高中卷文言文题及答案2015
答: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2. 课外文言文试题(要答案) 这里面有一篇。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

2011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谢谢你们喽
答:201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出师表 (12分)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课外阅读只读文言文
答:先问问你,你课内的阅读和课内的文言文学好了吗。 这些都是例子,这些例子你都弄懂了吗,尤其是文言文。 课外阅读我想你可以找些杂志如《读者》等,有兴趣的文章细读细品。最好是把中考(如果你是初中)或高考(如果你是高中)的一些试题的阅读材料细读,然后看题,再看答案,最关键的是看这个答案在文章的中的什么地方...

问与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2.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 小题1:①(对于)比自己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