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 荀子介绍

作者&投稿:豆卢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1]。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故其注释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有所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有所增加。) 其中包括清代王先谦之《荀子集解》,民国末期梁启雄之《荀子柬释》,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章诗同之《荀子简注》等等。现代研究荀学者也有所增加,出现了诸如高正之《〈荀子〉版本源流考》,夏甄陶之《论荀子的哲学思想》,李德永之《荀子》等;其中比较新出者如:储昭华之《明分之道》等。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尽管这是对荀子的攻击,但是从一方面体现出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下附《荀子》各篇名目:(《荀子》共32篇)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一 正名篇第二二 性恶篇第二三 君子篇第二四 成相篇第二五 赋篇第二六 大略篇第二七 宥坐篇第二八 子道篇第二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一 尧问篇第三二

其中,〈性恶篇〉、〈解蔽篇〉、〈天论篇〉、〈正名篇〉、〈劝学篇〉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内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而〈赋篇〉也常在中国文学史中被提及,被学者认为是中国辞赋文体的来源之一。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荀子认为“能群”是人类区别于禽兽并能胜过和役使禽兽的基本条件,而“分”则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法则。为了消除人们由于欲利而引起的争夺,必须明确规定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分。这就是礼义的起源和实质。在此基础上他在政治上提出了隆礼重法说。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一方面尊君、隆君,一方面重视民本,提出君民舟水说。在天人关系方面,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在人而不在天;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方面,荀子特别提出“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是人们的通病。他提出“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虚心、专心、静心,以达到主观上的大清明境界。荀子又构成了以正名为中心的逻辑体系,他揭示了名反映实的本质,制定了关于名的划分和推演的理论,阐述了制名的原则,又揭示了命题的本质,特别是在直言判断的定义上超越了的人。

  荀子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激烈批评,其论虽不无偏颇,但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

  《荀子》一书唐杨倞曾为之作注。较好的注本有王先谦的《荀子集释》,收入中华书局版的《诸子集成》。较为浅近的注本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还有《荀子新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其中《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可细读。

荀子》,书名,原称《孙卿子》,战国赵荀况撰。《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子》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列于儒家。《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十二卷。唐杨为之注,并更其篇序,分为二十卷,更名《孙卿子》为《荀卿子》,简称《荀卿子》即今本三十二篇。〈天论〉论述唯物论自然观;〈非相〉破除迷信;〈正名〉表述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性恶〉讲人性论;〈王制〉、〈富国〉记社会政治思想;〈礼论〉探索礼之理论根据;〈乐论〉是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修身〉提出教育理论;〈议兵〉提出军事理论,〈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予以评论性总结。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所作,而〈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和〈尧问〉诸篇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注本除杨《荀子注》外,还有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人物姓名:荀子
诸子百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的简介是什么?~

出自,贡献,代表作品。
简介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 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代表作就是著作集《荀子 》,最著名的是《劝学》

  荀子资料,荀子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31 更新时间:2006-10-18

  人物姓名:荀子
  诸子百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荀子简介
答: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

荀子的简介是什么?
答:简介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2)荀...

荀子现存多少篇
答:《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

《荀子》简介
答: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

春秋战国的荀子的具体的生卒年和详细生平?要有明确的出处!
答: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

荀子的简介
答: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

《荀子》赏析
答:《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答:《荀子》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

《荀子(荀况)》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答:【生卒年代:约前313—前238】【籍贯:赵国人】【人物简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秦昭王四十一至秦,旋回赵,约楚考烈王八年,任楚兰陵令。后家兰陵,著书授徒。其学术源于儒而博采众家之长。主张性恶论,尊礼重教。有《荀子》。荀子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荀子的姓名叫什么 荀子简介
答:荀子(前325年-前235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2、荀子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