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歌的诞生 卖报歌的诞生第一自然段是什么

作者&投稿:年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卖报歌》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歌词: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扩展资料

《卖报歌》创作背景: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卖报童”的原型便是她。这名小女孩姓杨,十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

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聂耳《卖报歌》因她诞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1922年6月15日苏州盘门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杨家生育了6个子女,只活了两个女孩,“小毛头”是小女儿,她七岁时父亲病故;1931年“小毛头”跟随母亲、姐姐和姐夫逃难到上海,先住在闸北。“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轰炸闸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后来义搬到吕班路顾家弄顾家宅(今重庆南路26弄内)。在旧时上海滩的马路和街上到处可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丁吃饭(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卖掉再凑点钞票做本钱,去批来报纸,由母亲和姐姐到吕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妇女用品商庙东边)摆了个报摊。“小毛头’’也跟着卖报,当时才近”卜岁。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丁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这天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球场打球(球场在今兴业路222号内,淡水路口,原是教会学校的操场,现卢湾区政府旧址);这——天成了“小毛头”一生命运改变的开始。以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报!”从此聂耳与“小毛头”结下了友谊,“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
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写了一首歌问,他自己作曲,一首响亮的《卖报歌》诞生了!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从此在上海滩上唱响起来。聂耳还亲自教“小毛头”唱《卖报歌》。以后“小毛头”边卖报边唱《卖报歌》,吸引了路人,卖报的生意也好了。

1934年聂耳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聂耳要“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小毛头”放开嗓子唱《卖报歌》,从此这首歌广为传扬。
聂耳在上海时加人的明月歌舞社 (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304号旧址)后来进入丁联华影业公司,改名联华歌舞班:1934年联华在拍电影《人生》-寸,聂耳向石寄甫讲“小毛头”的身世蛮像剧中主角阮玲玉小时候的样子,导演费穆看后认为可以,就让“小毛头”扮演童年时的阮玲玉。这是“小毛头”进入电影界的开始。以后义参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饰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饰哑女,2004年在旅游卫视播放过),最后一部是《和平鸽》(解放后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开拍前,导演袁牧之曾想让“小毛头”饰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红,由于她没有情爱方面的灵感,只得换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红:”小毛头”在抗战初期还参加了话剧演出,出演《贫非罪》、《梁上君子》、《抗战第一年》等,
“小毛头”进入演艺圈后,有位白称姓张的影迷找她说喜欢她演的角色,愿为她提供学费到学校去读书,还给她取厂个学名叫“杨碧君”。从此“小毛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厂1932年进入培华小学,1934年跳级进入南洋中学。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这位姓张的恩人叫张光锐,是中共地下党员。
杨碧君从叫“小毛头”时进入电影界当小演员起步,到了二十岁时已成了电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书《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第41位(此书以繁体字姓氏笔画排序)就是介绍杨碧君,并附有她20岁时的玉照。1948年,经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绍,杨碧君与音乐家兼画家严折西结为夫妻。严折西是我国早期电影界元老辈之一严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严、杨当年的婚礼在“燕云楼”(今南京东路云南中路)举行,到场参加婚礼的电影界及歌星有:谈瑛、龚秋霞、王人美、白虹、张帆、陈娟娟、凤凰(严慧秀)、乔奇、姚莉、张露、张伊霎、佩妮等和怀旧金曲作家陈蝶衣、,
严工上曾留学日本,早年在安徽歙县新安中学教英文,1918年前后将全家迁到上海定居。有三子四女,长子名个凡、次子名与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娴、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以及三儿媳薛玲仙和杨碧君均从事音乐、电影和绘画事业,严门可算得“艺术人家”。严工:上能讲英、日等多国语言和十多种方言,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音乐创作、演奏、文艺表演都有一手。“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郑正秋作词、严工上谱曲的。在《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一书中,第51位就是严工上。1927年4月严工上应田汉邀请,带着三个儿子从上海到南京参加北伐军的宣传工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者。严工上参加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电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饰演片中张忠良的父亲(乡下的一个老头)。
杨碧君的丈夫严折西,曾进入专业学校学习音乐、绘画,十七、八岁开始为商务印书馆出的《小说月刊》设计封面、创作插图,还参与中华歌舞学校的乐队演奏。1927年随父兄赴宁参加北伐军宣传工作,回沪后至1931年先后任黎氏中华歌舞团演奏员、上海环球广告公司美术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剧社演奏员、明月社回沪后改组的联华歌舞班教务主任兼舞台美术。1930年在联华歌舞班任教务主任时参与招收了聂耳、严华、周璇等人进入培训班,为培养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电影界新的风头人物作出了贡献。同年编导了第一部蜡盘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开始涉足电影界。以后涉足音乐创作,笔名有十四个之多。四十年代初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大中华及胜利唱片公司特约作曲家。严折西为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音乐创作及唱片录制和保存优秀音响资料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所创作的怀旧金曲现在国内和南洋还在流行。
严折西与“金嗓子”周璇的友谊与协作一直很融洽,五十年代周璇曾到严、杨夫妇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访,引得弄内邻里都来一睹大明星的风采。
笔者的先父瞿思正1956年初开始在静安区政协任职,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颇多。1962年深秋始与严折西、杨碧君夫妇为对门邻居。1965年9月笔者支内去贵州,严家赠我一张儿子二岁时的照片留念,严家伯伯(笔者对严折西的称呼)在照片背后代子写了“给铭荣大哥哥:严半之1965.8二足岁”的赠字,此照片四十年来笔者一直完好保存着。
严折西、杨碧君夫妇有三女一子。所居住的南京西路铜仁路的慈厚北里是犹太人哈同在上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结构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子,同楼住多户人家,无独用厨房,更无卫生设施。杨碧君1956年转入到商业系统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务由她操劳,这是她从小养成的勤俭美德。他们住的楼有一个6平方米的灶间,四家合用,相处融洽。
聂耳使杨碧君走上从影的道路,是杨的恩人。1935年当杨碧君得悉聂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时惊呆了,迟迟不语,泪洒如雨。“文革”以后聂耳的侄女聂丽华每次来沪都要看望严、杨两位老人,后因城市动迁失去联系。聂丽华在2004年5月请《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先生代为寻找,在赵士荟先生的帮助下又接上了联系。2005年12月初聂丽华又一次来沪看望了杨老。2005年10月聂耳家乡的“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聂耳音乐研究课题组”出具介绍信派员专程来沪拜访杨碧君老人,并送上 《人民音乐家聂耳》专集。
杨碧君是见到过聂耳的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改革开放的盛世给严、杨两位老人带来了安定的晚年生活。严折西被安排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史料,在1993年的最后一天走完了他的人生。杨老80岁生日时居委会为她祝寿并送上一尊寿字大蛋糕。笔者近去拜访她老人家,她说话还是很有精神,请她签名写字有力。杨老不忘聂耳对她的恩情,现在唱起《卖报歌》来还是那么清楚响亮。
“文革”中严家受到很大冲击,家被抄,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都被卷走了,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老照片是聂丽华、朱祖贤、宋振庭等赠送的,数量虽不多,但是逃过了那场浩劫,更加显得珍贵。

<正> 我国国歌作者聂耳的《卖报歌》,半个多世纪以来,和他的其他传世之作一样被传唱了几代人。 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不久前,笔者在上海访问了“卖报小行家”、聂耳《卖报歌》的生活原型杨碧君老人,她首先向笔者披露了《卖报歌》的由来。 1933年初春,在上海的霞飞路、吕班路口,人们总能见到一位瘦弱的小女孩在卖报,这个卖报小姑娘叫小毛头。就是今天的杨碧君老人。

卖报歌诞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卖报童”的原型便是她。这名小女孩姓杨,十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快快快

音乐知识小问答(英文)(求关于音乐的英语问答或谜语)
答:41.《卖报歌》的作者是谁? 答案:聂耳 42.啊里山的姑娘是什么族的歌 答案:高山族 43.指挥棒最先是拿什么代替的? 答案:纸卷 44.《毕业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 答案:《桃李劫》 45.《老人河》是哪个国家的歌曲 答案: 美国 46.古筝和古琴哪种的弦多? 答案:古筝 47.在所有的弦乐器中唯一的演奏音高和...

联合国国歌的来历
答:据史料记载,《联合国国歌》是伴随着联合国的诞生而应运创作的。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美国著名进步诗人U·J·罗梅应邀创作。罗梅按照《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要求,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前一天,迅速地完成歌词创作。原来罗梅依据苏联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在1932年为苏联故事片《相逢》写的主题歌...

前苏联国歌诞生的经过?
答:在米哈尔科夫和加博作词、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谱曲的国歌演奏完后,又用带新副歌的歌词配《布尔什维克党歌》音乐进行了演唱。经过政治局委员们反复推敲,最后一个方案被批准了。就这样,苏联新国歌诞生了,它是米哈尔科夫和加博的歌词与《布尔什维克党歌》音乐的完美结合。 两位作者被请到休息室,在场的有莫洛托夫、...

聂耳的生日
答:这期间,他创作了《开矿歌》(田汉词,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开路先锋》(孙师毅词)和《大路歌》(孙瑜词)、《义勇军进行曲》、《新的女性》、《毕业歌》和《卖报歌》等34歌曲。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是聂耳的创作源泉。1934年,在为田汉编写的《扬子江暴风雨》歌剧谱写歌曲时,聂耳多次...

聂耳的的生日是多少
答: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新的女性》、《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个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在1933年6月3日...

1980年代之后,流行音乐开始在社会公益领域发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答: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尚无公益歌曲一说,但一首呼吁大家关注大熊猫的歌曲《熊猫咪咪》已经出现了“公益”的影子——它以台湾民谣为曲调,歌词朴实动人,情感直抵人心。据业内说法,内地最早的、标准化的公益歌曲诞生在1986年。那年5月的一天,一百名流行歌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唱响了《让世界充满爱》。1986...

急,乌克兰民歌有什么特点、风格等?
答:自18世纪末以来,城市歌曲典型的特征是采用重音节有规律交替的新型诗词谱曲,词曲同步,旋律和节拍规整。例子有《在平坦的盆地里》、《莫斯科大火呼呼响》等。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在音乐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诞生了对俄国以及世界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歌曲”。这些革命歌曲大多用流行的俄国农村民歌...

求..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我要写在研究性学习里的,越详细越好)
答: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

C罗之歌诞生!短短两天迅速走红意大利 美女主持亲自作词!
答:在前天意甲第23轮的比赛中,C罗再次证明了自己仍是世界最好的球星之一,头顶脚踢独造三球,帮助尤文图斯客场3-0力克萨索洛,一扫两场不胜的阴霾,本轮比赛之后,斑马军团已在联赛中领先第二名那不勒斯足足11分。有意思的是,此役之后,一首关于C罗的歌曲在意大利走红了。据西班牙媒体《马卡报》等多家...

国际歌 创作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