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 创作历史背景是什么 《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作者&投稿:蓬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扩展资料

1、歌曲鉴赏 

《国际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

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气势宏大的高潮中结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2、社会影响 

对苏联: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

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国际歌》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了这一作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

直至1944年,苏联政府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的国歌,同时把《国际歌》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党歌。在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歌》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党歌。 

对中国: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国际歌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歌



1888年6月16日,人类歌曲史上最有威力的、影响最深远的歌曲——《国际歌》的曲子,在一个工人作曲家的笔下诞生了。从此,这首战歌响遍了全世界。《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又过了一个年头,有人将这个诗集给了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劝他在那里面找些歌词来作曲。?
狄盖特于1848年10月8日出生在比利时根特城工人家庭,后全家迁居法国里尔。7岁就进工厂做童工,12岁才进工人夜校。他很聪明,16岁考进了里尔市立艺术学院的夜学部,学习绘画和音乐,18岁获得学院的音乐一等奖 。他终于成了业余的工人作曲家。狄盖特拿着这本诗集,回到家里一翻开,立即被吸引住了,特别是那首《国际歌》,他更加喜欢。他觉得那首歌词很适合于写成合唱歌曲。歌词激励着他,他以满腔的激情,一夜不眠,谱成了那首气壮山河的曲子。第二天晚上,他在一个酒馆里试唱。6月23日,他在卖报人的庆祝会上正式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接着以狄·盖特假名出版,印了6000份。《国际歌》出版不久,就遭到统治阶级的迫害,发行人因为这首歌被判刑。狄盖特一生清苦,1932年9月26日病逝。但是,不管统治阶级怎样禁止和迫害,这首歌还是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

《国际歌》
The Internationale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 。1871年6月 ,第一国际活动家、巴黎公社成员的法国工人诗人E.鲍狄埃为纪念巴黎公社革命精神 , 在蒙马 特尔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国际歌》歌词。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为歌词谱曲 ,并于同年7月 23 日由工人的里拉合唱团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此后,日益为人们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1917~1944年,曾被苏联定为国歌。1923年传唱于中国。《国际歌》自产生以后,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歌 。1920年即有中译歌词,1962经过订正的译词发表于《人民日报》。

《国际歌》的歌词是由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创作的,曲谱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写于1888年6月。在巴黎公社的战斗烈火中,在公社革命原则的孕育下,在巴黎公社时期轰轰烈烈的群众音乐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伟大歌手鲍狄埃和狄盖特,也产生了巴黎公社革命歌曲的优秀代表——不朽的无产阶级颂歌《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很快就在全世界的工人运动中获得流传,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成为在全球流行最广的歌曲之一。直到今天,《国际歌》仍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列宁曾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高度评价《国际歌》,称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国际歌》
The Internationale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 。1871年6月 ,第一国际活动家、巴黎公社成员的法国工人诗人E.鲍狄埃为纪念巴黎公社革命精神 , 在蒙马 特尔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国际歌》歌词。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为歌词谱曲 ,并于同年7月 23 日由工人的里拉合唱团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此后,日益为人们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1917~1944年,曾被苏联定为国歌。1923年传唱于中国。《国际歌》自产生以后,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歌 。1920年即有中译歌词,1962经过订正的译词发表于《人民日报》。

《国际歌》的歌词是由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创作的,曲谱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写于1888年6月。在巴黎公社的战斗烈火中,在公社革命原则的孕育下,在巴黎公社时期轰轰烈烈的群众音乐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伟大歌手鲍狄埃和狄盖特,也产生了巴黎公社革命歌曲的优秀代表——不朽的无产阶级颂歌《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很快就在全世界的工人运动中获得流传,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成为在全球流行最广的歌曲之一。直到今天,《国际歌》仍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列宁曾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高度评价《国际歌》,称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国际歌创作背景是什么?~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歌

《国际歌》
The Internationale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 。1871年6月 ,第一国际活动家、巴黎公社成员的法国工人诗人E.鲍狄埃为纪念巴黎公社革命精神 , 在蒙马 特尔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国际歌》歌词。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为歌词谱曲 ,并于同年7月 23 日由工人的里拉合唱团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此后,日益为人们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1917~1944年,曾被苏联定为国歌。1923年传唱于中国。《国际歌》自产生以后,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歌 。1920年即有中译歌词,1962经过订正的译词发表于《人民日报》。

《国际歌》的歌词是由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创作的,曲谱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写于1888年6月。在巴黎公社的战斗烈火中,在公社革命原则的孕育下,在巴黎公社时期轰轰烈烈的群众音乐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伟大歌手鲍狄埃和狄盖特,也产生了巴黎公社革命歌曲的优秀代表——不朽的无产阶级颂歌《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很快就在全世界的工人运动中获得流传,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成为在全球流行最广的歌曲之一。直到今天,《国际歌》仍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列宁曾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高度评价《国际歌》,称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