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气勘探现状与趋势 国外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研究现状

作者&投稿:斋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全球油气勘探现状

截至2009年,全球已发现951个大油气田(按国际标准,大油田可采储量>0.685×108t,大气田可采储量>850×108m3),发现高峰在20世纪60~70年代,共发现其中的435个大油气田(图1-1)。

图1-1 全球大油气田发现随时间的分布

近年来仍有重大发现,2000~2009年,全球发现大油气田85个。这些重大发现主要分布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陆上新发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中亚等地区,海上主要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亚、西非与墨西哥湾四大深水区。

全球油气具有不均一分布的特点,以区域构造盆地为单元,集中分布在特定的油气聚集域和聚集区中。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主要受大的构造背景控制,在构造域上,主要以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在构造类型上,以被动大陆边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正向构造为主。非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于大型负向构造区或斜坡区,如盆地中心、大型构造的斜坡或向斜区、海域与冻土带等。

二、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规律

1.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

全球油气宏观区域分布受构造域和盆地类型控制。构造域(tectonic domain)是指较大陆地台区和褶皱区更高一级的大地构造单元。黄汲清等(1980)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等三大构造域。

在不同构造域中,特提斯构造域大油气田最发育,其分布于在地球古纬度南、北纬30°之间,温暖洋流适于大量生物发育生长,有机质丰富,发育优质烃源岩。海相油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陆棚及斜坡相、台内凹陷等(占70%);陆相油气主要分布在湖盆中心(占90%)。特提斯构造域发现了中东地区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如全球最大的加瓦尔油田(133×108t)和全球最大的北方气田(38×1012m3)等。在不同的盆地类型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型前陆冲断带、克拉通大型古隆起等盆地或区带,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最发育。

(1)被动大陆边缘

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下断上坳,中部发育膏盐层,形成良好生储盖组合,如冈瓦纳大陆裂解经历4个演化阶段后,大西洋两岸形成被动陆缘,形成了海域“金三角”富油气区。尤其是深水大规模砂质碎屑流新认识促进了勘探突破,砂质碎屑流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厚度更大、分布更广,为全球深水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南海海域具有被动陆缘性质,油气呈“内环油、外环气”分布,资源潜力大,已获多处发现,近期荔湾3-1井等获得重大突破。

(2)大型前陆冲断带

前陆盆地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冲断带构造活动形成背斜与断层群,一般成排成带分布,发育有利的构造圈闭,烃源岩、储集体和圈闭有效配置。如中东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具有双层结构,下部被动陆缘发育海相优质烃源岩,上部发育有利储盖组合,大型构造圈闭成排成带分布,资源丰度高,储量丰度高。2000年以来扎格罗斯、安第斯等主要前陆盆地群有重大发现,如Homa、Day、Tabnak等大气田。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如库车冲断带在3000~8000m获得重大发现,发育煤系地层,有利于形成构造型大气区。

(3)克拉通大型隆起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及其围斜部位,构造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早,后期处于烃类运聚的指向区,持续接受不同生烃高峰期的烃类供给,构成了圈闭和生烃排聚在时空上的最佳有效配置。同时,大型古隆起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还控制着浅水高能沉积相带、地层尖灭带的发育,以及后期暴露遭受剥蚀淋滤作用,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和分布,如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轮南、塔中等缝洞型大油气区。

2.非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

(1)前陆盆地前渊斜坡

前陆盆地斜坡区大范围广泛展布,坡度较缓,有利于大规模沉积体系发育,为大型地层与大面积连续型储层成藏奠定了地质基础,如北美与南美等广泛发育前陆斜坡的委内瑞拉Orinoco带重油与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天然沥青的地层油田。阿尔伯达盆地还发现了埃尔姆沃斯大型深盆气藏等。中国四川盆地前陆斜坡须家河组广泛发育致密砂岩气。

(2)坳陷盆地中心

连续型油气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烃源岩大面积发育,有机质丰度高,保存条件好。如美国圣胡安和加拿大阿尔伯达、中国鄂尔多斯等盆地中心广泛发育致密砂岩气。发育煤系地层,煤层、泥页岩与致密砂岩共生,紧密接触,普遍含气,因此,含煤层系勘探无禁区。

(3)克拉通向斜区

克拉通向斜区通常具有构造稳定、沉积速率低、煤层分布广、温度场和压力场渐变式演化以及构造变形微弱的有利条件。向斜部位与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相似,是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发育的有利区。气源灶呈广覆式分布,大面积叠置砂体与烃源层紧密接触,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有利于发育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

(4)冻土带与海洋深水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陆地永冻层和海底沉积层。高寒地带、高纬度区等冻土带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如北极冻土带、青藏高原冻土带等。

三、全球剩余油气资源分布

全球剩余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仍然很大。据USGS2007年的评价结果(部分为2009年数据)(表1-1),全球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占4880×108t,截至2009年底,已采出其中的30.8%,剩余探明开采储量占37.3%,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占31.9%;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71×1012m3,截至2009年底,已采出其中的18.3%,剩余探明开采储量占39.7%,待发现开采资源量占42.0%。

表1-1 全球油气资源利用状况

注:累计采出量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数据截至2009年底。

剩余常规石油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相对集中分布在中东、中南美、中亚-俄罗斯,这3个地区的常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分别占全球的56.1%、15.7%和9.2%,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分别占全球的34.8%、6.4%和24.5%(表1-2)。

表1-2 全球常规资源分布

(资料来源:USGS2000,IEA2008,IEA2009,BP2010)

剩余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相对集中分布在中亚-俄罗斯和中东地区,这2个地区的常规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占全球的31.2%和40.6%,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球的36.2%和26.1%(表1-2)。

四、近年全球常规油气发现趋势

1.石油储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储产量快速上升

2000~2009年的10年间,全球剩余石油可采储量由1508×108t增加到1818×108t,增长了20.5%;石油产量由36.1×108t增长到38.2×108t,增长了5.8%(图1-2)。全球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由154×1012m3增加到187×1012m3,增长了21.4%;天然气产量由2.4×1012m3增长到3.06×1012m3,增长27.5%(图1-3)。

图1-2 全球石油储产量变化

图1-3 全球天然气储产量变化

全球油气产量呈现出不均衡且相对集中的特点,石油产量主要来自中东、中亚-俄罗斯、北美等地区,天然气产量主要来自北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图1-4)。

图1-4 全球油气产量地区分布

2.常规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深水区是大油气田发现和增储主体,非常规油气是战略接替领域

构造圈闭是发现高丰度大油气田的热点,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储量增长的重点,深水区是未来长期勘探的焦点,非常规油气是勘探的亮点。

前陆富油气冲断带是发现构造大油气田的重要领域。2000~2009年,前陆冲断带新发现大油气田14个,占全球的16%,新增可采石油当量48×108t,占全球新增可采石油当量的21%,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南美安第斯等地。重要发现主要有扎格罗斯冲断带的Miran West1、Shaikan1、Sefid Zakhur、Yadavaran等油气田,安第斯山及南美北部的Cusiana、Incahuasix-1、Red Mango等油气田。我国前陆冲断带勘探在塔里木塔西南新区柯东1井、库车深层克深5井等获得重大突破。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发现较大,2000~2009年,岩性地层油气藏新发现大油气田20个,占新发现大油气田总数的24%,新增油气可采储量40×108t,占新发现大油气田总数的18%,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北海、中国等地。重要发现有中东的Khazzan、Ghaza、北海的Buzzard、非洲的Jubilee等油气田。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获重大进展,占储量增长的60%~80%。

碳酸盐岩大型礁滩体、深层岩溶是发现大型、特大型地层油气田的重要目标。2000~2009年,碳酸盐岩新发现大油气田9个,占新发现大油气田总数的9%,新增可采石油当量62×108t,占新发现大油田可采石油当量的28%,主要分布在滨里海、中东等地,如滨里海的Kashagan等油气田,中东的Kushk等油气田。中国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缝洞型油气藏、四川盆地礁滩型油气藏的勘探也获重要发现。

被动陆缘深水区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2000~2009年,被动陆缘深水区新发现大油气田33个,占新发现大油气田总数的39%,新增可采石油当量62×108t,占新发现大油田可采石油当量的28%,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湾、西非、澳大利亚西北等地。重要发现有巴西的Tupi、Ju-piter、Guara、Iara、Pipline、Vesuvio、Corcovado等油气田,墨西哥湾的Tiber、地中海的Tamar1等油气田。我国南海油气勘探活跃,新发现油气田21个,可采储量石油为2480×104t,天然气为2292×108m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珠海组深水扇获LW3-1井、LH34-2井和LH29-1井等3个重要发现。

非常规油气是战略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相比,尽管连续型油气藏(场)的发现历史已很悠久,近年来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但总体勘探开发程度低,地质认识、资源前景与开发潜力尚在逐步认识中,未来大发展的前景十分明显。中国沉积盆地的形成及发展历经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两个世代,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优越。致密砂岩油气、煤层气、页岩气、生物甲烷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丰富,勘探程度很低,是天然气大发现、天然气快速发展的战略领域。

3.全球油气勘探依然活跃,但勘探难度不断增加

从近10年来全球油气田发现与储量规模变化看,尽管发现了数量不少的油气田,但是新发现油气田的平均规模和油气储量增长的规模在逐渐减少(图1-5);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增加,新的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海洋、沙漠和森林等地表复杂区,其中海上尤其深海油气新发现多于陆上,而陆上重要的油气发现又以沙漠、丛林、沼泽为主(图1-6)。



 世界油气资源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迫于美国的压力,欧佩克国家增加了石油产量,使得世界石油供应基本保持稳中有升。中东地区、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另外美洲地区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的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增产状况不会持续太久,未来决定世界油气供应的还是欧佩克国家。随着人类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因此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需求量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气资源供给现状
1.石油产量
据统计(图4-3),200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30213.5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333733.5万吨减少了1.05%,其中欧佩克2002年的产量为126175.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135170.0万吨下降了6.65%,其中中东地区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97643.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04285.5万吨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产量估计值为8557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85313.5万吨增长了0.30%。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4569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42109.5万吨增长了8.51%。亚太地区2002年的产量估计值为36884.0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6563.5万吨增长了0.88%。非洲地区2002年的估计产量为34087.5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4506.5万吨减少了1.21%。西欧地区2002年的产量为30335.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30954.5万吨减少了1.99%(梁刚,2003)。

图4-3 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单位:万吨)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俄罗斯产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变为居世界第一位,沙特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变为居世界石油产量的第二位(见表4-4)。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出口2亿吨。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欧、美国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欧佩克考虑是否减产、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时,俄罗斯总是开足马力生产。俄罗斯增加石油出口,弥补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不足,稳定了油价。但是俄罗斯跻身于世界产油国行列之首,企图在世界石油市场攫取更多的份额的态势,使欧佩克处于两难处境:继续实行减产保价政策,会失去世界石油市场份额,不减产则难以维持其理想油价。因此,欧佩克想独自左右油价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表4-4 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续表

(据梁刚,2003)
2.天然气产量
据统计,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为24981.15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总产量增长了0.72%。就各大区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产区,2002年底产量达9265.45亿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底的产量为7160.07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78%,美洲的产量仅比上年减少0.15%),世界各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国加快天然气开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气产量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区天然气产量见图4-4,世界前25位天然气生产国的产量见表4-4。由于天然气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为清洁的能源,而且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费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除发电、工业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动力方面发展,并将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图4-4 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单位:亿立方米)

二、世界油气资源供需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资源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应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增加了十几倍。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这段时间,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变化不大,净增量非常小,远远低于每年的开采量(图4-5)。

图4-5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来,通过采用更有效的勘探开发技术,应用提高采收率方法,越来越多的产油国的石油部门对外国投资开放,石油行业大多对其长期满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当乐观。但是随着油气的消费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来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的速度已不能满足石油开采速度,石油的储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来越小,这说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继续超过其供应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如果世界对石油的消费量继续持续增长,其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越来越高。据HIS能源集团估算,2000年“新油气田出探井”(NFW)的数量增加了31%,达到了826口,而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却减少了10%,为143亿桶。HIS能源集团的报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产油量从6850万桶/日增加到了7360万桶/日,而同期剩余石油储量却减少了9%(从1991年的12070亿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亿桶),世界石油储采比从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可采储量可以继续开采约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比2001年增加254.44亿吨,主要是因为采用新工艺将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竞争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区众多的石油发现,预计该国石油产量到2007年时将跃升至200万桶/日。随着深海石油项目的不断开发,预计安哥拉石油产量将由目前的90万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万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获得石油发现,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产能力可超过250万桶/日。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于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达尔公司纷纷投资安哥拉海域深水项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钻井作业异常繁荣,也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之后的非洲第三大产油国,产量已超过埃及和阿尔及利亚,预计到2006年其石油产量将超过利比亚。
(2)世界石油需求状况
BP《2003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费比上年增加2.6%,快于近10年平均1.4%的增长速度;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超过需求;世界石油供应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虽然有伊拉克战争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供应中断,但是石油生产国依然能够满足消费国的需求,消费国无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伊拉克战争期间,欧佩克利用它的近4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来保证市场供应。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仅比上年增加29万桶/日,为7570万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200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加了5.8%(33.2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为739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0.7%(41.5万桶/日)。其中,欧佩克石油产量为282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6.4%(187万桶/日)。非欧佩克石油产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万桶/日,增加产量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增加64万桶/日)、哈萨克斯坦(15万桶/日)、加拿大(17万桶/日)、安哥拉(16万桶/日)和巴西(16万桶/日)。在过去的3年里,来自俄罗斯、里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合计已增加了330万桶/日(增长了26.5%),到2007年还可能再增加500万桶/日。
(3)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近日发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场报告中,预测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情况。据估计,2004年全球市场对油品的需求将增加100万桶/天,而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及欧佩克国家天然气液体产品(NGL)的增长为174万桶/天。IEA预测,在一些经济增长较为显著的地区2004年油品需求增长将比较强劲。2004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将带动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2004年美国新增油品需求将达到34万桶/天,占据全球油品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总需求量的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8%。成品油进口量占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将从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中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需进口的原油分别为1亿吨、1.3亿吨和1.6亿吨。
虽然IEA预测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将与今年相同,但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长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响,如日本核电站的停运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现快速上升,美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涨使部分使用天然气的用户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战争使得非经合组织国家提前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这些异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IEA对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测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全球气候恢复正常、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恢复、较低的原油和天然气平均价格、日本核电反应器投入运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几个异常因素影响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从油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来说显得更为强劲。2004年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出口的增长要比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多出70万桶/天,这就要求欧佩克国家在2004年继续削减石油产量,这将是欧佩克连续第五年对石油产量进行削减。据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在今年增加111万桶/天的基础上继续增加132万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开采区,如北海、俄罗斯和北美将继续通过增加钻井数和运用新技术小幅增加石油产量,而美国的墨西哥海湾、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气产量在2004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世界天然气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天然气供应状况
2000年世界天然气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了8.6%,达5262.7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为3893.1亿立方米,液化气(以下简称LNG)出口量为369.6亿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气的5大出口国是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荷兰和阿尔及利亚,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0.7%。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占世界管道气出口量的33.5%。5大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荷兰,2000年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10.3%。世界5大LNG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卡塔尔和澳大利亚,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国,占世界LNG总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韩国和法国。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出口量为5813.4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达4313.5亿立方米,LNG出口量达1499.9亿立方米(刘增洁,2002)。
另据上海天然气项目筹备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状况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国主要有11个,天然气的液化能力为1490亿立方米/年,约11040万吨。亚太地区4个LNG出口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非洲和中东地区5个LNG出口国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布扎比和卡塔尔,其余2个LNG出口国是美国和特立尼达-多巴哥。特立尼达-多巴哥和尼日利亚于1999年加入LNG出口国行列。1999年,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国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尼日利亚的LNG公司向欧洲供应了7.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年6月,卡塔尔的第二个天然气液化厂(拉斯拉凡LNG工厂)投入生产,1999年卡塔尔共出口了8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世界LNG贸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国所占的份额分别是印尼占31.2%,阿尔及利亚占20.7%,马来西亚占16.5%。
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
(2)天然气需求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进口国。随着经济大发展,美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世界上LNG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地区LNG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欧洲LNG的进口国主要是法国、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另加上美国,共九个LNG进口国。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进口大国分别是日本、韩国和法国。1999年的进口份额分别占世界LNG出口总量的55.8%、14.1%和8.3%。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台湾省LNG进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国台湾省LNG进口比例增加到4.3%。(刘增洁,2002)
1999年,亚洲的LNG进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亿立方米,达922亿立方米,从而显示出日本尤其是韩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两国的LNG进口量分别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国的LNG进口量也几乎比去年翻一倍,达46亿立方米。尽管美国LNG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国内总的天然气消费中LNG所占比例不大,预计以后十年美国LNG进口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亚洲地区部分国家正在筹划LNG项目。新加坡正考虑进口LNG,计划投资5亿美元建设LNG接收终端,使能源来源多样化;泰国与阿曼签订了LNG购买合同,要求2003年开始供应天然气;印度正计划在沿海地区建设十二个LNG接收终端,把天然气作为发电厂长期使用的燃料。尽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气是天然气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气发电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领域;中国也已决定在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LNG,并明确先在广东省进行试点,LNG接收终端计划建于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鹏湾内的秤头角镇,分两期建设,一期LNG进口量为300万吨/年,两期增加200万吨/年,总进口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加了2.8%,美国增加了3.9%,亚太非经合组织国家增加了7%。天然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4%,与煤炭相当。
(3)发展趋势
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国都积极鼓励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为天然气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同时为应付国际油价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大。据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区在2010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有较大增长(图4-6)。未来天然气主要消费国为美国、中国。

图4-6 2010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需求情况(单位:亿立方英尺)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独联体
1)美国: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局预测,到2025年美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54%,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将日益依靠国内新的大型天然气建设项目。美国国内天然气增加供应将主要依靠两种资源:一种是非传统储备(致密砂层、煤层甲烷和页岩等),另一种是阿拉斯加管输天然气(供应其它48个州)。非传统天然气总产量将从2001年的5.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万亿立方英尺,同时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从0.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6万亿立方英尺。美国天然气进口量将从2001年的3.6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万亿立方英尺。
2)亚太地区:到2010年,预计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3110亿立方英尺。因中国和印度显示出较大的天然气市场,2010年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是1999年的两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间,预计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分别是:2000年为310亿立方英尺,2005年为450亿立方英尺,2010年为580亿立方英尺。今后10年,在上海等地区能源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会很大。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25亿吨油当量左右。据此预测的天然气需求量与本国今后潜在的、可生产的天然气产量相比还有缺口(图4-7)。这部分的缺口,需要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弥补。

图4-7 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状况和潜力

据产业预测、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一、阶段划分
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学者对油气未来的发现状况和产量进行了定性的判断,可以视为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雏形,近100年来,大致经历了个人主观判断阶段(20世纪早期至50年代)、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和综合预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
(一)个人主观判断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早期,主要是部分地质学家对美国或世界油气资源状况的主观判断以及对未来的估计。190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第三任主席、著名的油气专家I.C.怀特曾在白宫的州长会议上就美国的油气资源作了发言,他估计美国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00×108~250×108bbl之间,将在1935~1943年间用尽。19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总地质师DaveWhite认为:“(世界)石油生产的高峰将很快过去,很有可能在三年内”。1920年5月,另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美国地质局的总地质师普拉特,对美国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作了预测,他说:“由于储量不断被采出,美国产量的高峰期很快一掠而过,可能是5年,也可能只有3年”,但是实际上,1920~1930年的10年间,美国已生产了70×108bbl石油,另外还增加了剩余可采储量64×108bbl。这些著名的石油专家对油气资源及生产的悲观论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但也反映了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早期由于油气资源地质规律的认识、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对油气资源蕴藏状况和发现过程的认识比较肤浅。
(二) 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地质学家们尝试运用数学模型对油气资源趋势预测进行定量研究。M. K. Hubbert 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开创了石油峰值理论的模型研究。1949 年,他在 “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 “Energy from fossil fuels”,提出了矿物资源的 “钟型曲线”问题。1956 年,Hubbert 与 USGS 合作,分析并预测了美国的石油生产趋势。其预测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将在1966 年至1971 年达到高峰期,而事实验证了他的预测。Hubbert 于 1962 年利用实际资料拟合逻辑斯谛曲线的方法,得到可以用于预测累积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模型,该模型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命名为 Hubbert (哈伯特) 模型。此后,Hubbert 将其模型发展应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发现规律和最终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并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地区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Albert Bartlett,Colin J. Campbell,Cutler J. Cleveland,KennethS. Deffeyes,Richard Duncan 等对哈伯特曲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利用哈伯特曲线对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趋势开展了预测研究。
其他学者,如 J. J. Arps,M. Mortada,A. E. Smith 等也曾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动态勘探发现模型,并应用于美国最终可采资源量的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 综合预测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油气资源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政府、跨国石油公司和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研究。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研究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探讨,更多的是为国家或组织、石油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预测模型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采用定性判断和数学模型定量预测,比较常用的模型是哈伯特模型。哈伯特模型是指任何油田的开采都遵循一个钟形走势,开始平缓增加,然后急剧上升,到顶点保持平稳,最后急速下滑。
地质学家 Jean Laherrere 在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排除政治或其他方面影响,产量的增长曲线将会是储量增长曲线的镜像,产量高峰与储量发现高峰有一种 “滞后对应”的关系。另外,他还研究了Hubbert 曲线对石油产量的预测功能,指出单个的哈伯特曲线可能对美国石油产量这样只有一个高峰形态的情况适用,大多数油气田受石油地质条件、勘探开发技术、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的影响,其油气储量和产量往往呈现 “多峰”的特点,需要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来拟合与预测。1999年,Al-Jarri和Startzman将单旋回哈伯特模型发展成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并在2000年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世界天然气供应进行了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预测实例
(一)USGS2000年世界石油评价
在USGS2000年世界石油资源评价中,既预测了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又采用美国本土石油储量增长经验的模拟模型,预测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潜力。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已探明常规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108t,1995~2025年已知油田储量增长1000.1×108t,未发现资源量为1286.2×108t,总计4020.3×108t。其中中国已探明石油开采储量为25.1×108t,已知油田的储量增长26.8×108t,未发现资源量为20×108t,总计71.9×108t,分别占世界的比例为1.45%、2.68%、1.56%、1.79%。
(二)EIA对世界石油产量预测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根据USGS在2000年对世界常规石油资源的评价结果,按照USGS世界常规石油资源3种预测值(2248×109bbl、3003×109bbl和3896×109bbl),考虑4种世界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0%、1%、2%、3%)预测了12种结果(图2-1-1)。

图2-1-1 EIA对世界石油产量的预测图(EIA,2000)

(三)石油峰值的研究
石油峰值是指全球石油产量的顶峰,实质上是研究石油枯竭问题。石油峰值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储量、产量及各作业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目前,全球石油峰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部分地质学家认为会出现在最近的15年;有些学者认为会出现在多年以后,比如Odell认为应该出现在2060年以后;IEA,EIA,Exxon,WETO study,DTI等能源组织或石油公司认为石油峰值不可预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峰值不会出现。
对于世界石油资源的问题,可以分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主要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BP公司等代表政府和石油公司的组织,悲观派主要有石油峰值研究会(ASPO)等代表地质工作者的组织。
乐观派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如果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更是没有问题。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公布的《2000年世界油气资源评价》,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4109×108t,比上次预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USGS的世界能源工程项目主任Thomas Ahlbrand坚持高产稳产概念,不相信即将来临的石油峰值,并举例英国北海油田过去20年中屡次违背钟形曲线式样规律,认为石油时代远没有结束。BP公司的年度统计资料近年来每年公布的石油储采比数据都在40年左右。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发表报告称,目前全球还有大约3.74×1012bbl原油剩余,按照目前的消耗量计算,足够人类使用122年。报告还认为,全球石油产量要到2030年才达到顶峰,而顶峰之后石油产量不会骤然下跌,而会经历一个“有起有落”的过程,然后再缓慢减少。报告认为,石油产量将在21世纪下半叶才会出现永久性的下降,而且这个日期有望通过发现新的油田、技术发展、能源储备和利用其他能源来获得推迟。在此之前,石油产量有望维持在一个较高和平稳的水平。
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认为,在常规油气资源之外,全世界的重油、油砂和页岩油储量大约为7×1012bbl,与常规石油储量大致相当。只要发现其中20%的资源,就将超过迄今为止全世界1×1012bbl的常规石油产量。例如,加拿大油砂中蕴藏的石油估计多达1750×108bbl,比伊朗或伊拉克的储量还要高。
而悲观派对世界石油资源前景并不看好。ASPO认为,以BP为代表的石油公司高估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底,BP公布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148×109bbl,而ASPO估计的数字为780×109bbl,两套数据差异很大。ASPO认为由于石油资源量是有限的,所以峰值过后,石油产量就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具体来说,在100多个石油生产国中超过石油峰值的国家大概有64个,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挪威、印度尼西亚等,比如美国的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971年,英国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999年,世界常规石油产量峰值在2005到2006年到来,而包含常规油、深海油、极地油、重油和天然气液的广义上的石油,其产量峰值年在2010年左右。

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答:1、已经探明的储量: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截止2013年,世界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天然气119万亿立方米。以目前的石油消耗速度,预计还可开采40~60年;但是,石油勘探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例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地质储量保持在大约15亿吨。 还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就是可采储量。并不是所有储量都可以开采,可采...

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答: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一、我国地勘投入的主要情况分析 1.地质勘查投入总量、投资来源及变化趋势分析 1989~2004年,我国实际投入地勘工作总费用总体呈增长趋势,从1989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90亿元(主要是油气投入增长的影响)。尤其是近两年,...

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状况
答: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普查阶段 早在1979~198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通过对潮汕坳陷的地震普查,揭示了新生界和中生界两套构造层:上构造层地震反射连续稳定、波组特征明显,属新生代海相沉积;下构造层褶皱变形,推断为中生代沉积。20世纪80年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大量...

岩性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答: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1.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1)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

求一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的毕业论文.
答: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1.1工程地质勘探...

测井勘探及其发展趋势
答:目前,在我国,井间测井技术主要在油气勘探方面得到一些应用。胜利油田从1997年开始,与美国EMI公司开展井间电磁成像测井技术应用方法的合作研究,主要的技术目标是实现井间电阻率信息的直接测量,以提供反映井间构造、储层和油气水分布的二维乃至三维的电阻率图像。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分别在胜利油田所属的孤岛、埕东油田的3...

南黄海油气勘探状况   
答:(二)韩国勘探研究现状 与南黄海毗邻的韩国在南黄海东部的石油勘探大致起步于1968年。韩国政府于1979年成立了石油开发公司(PEDCO),并单方面在海域划分了3个区8个区块,其中南黄海有4个区块,主要采取对外合作开展油气勘探活动。到目前为止,韩国在南黄海东部的I区块完成地震剖面4631km;Ⅱ区块完成地震...

海相油气勘探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答:“六五”以来,我国设立的一些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进行了攻关:“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项目在塔中、塔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及圈闭特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技术方法研究”、“扬子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技术和评价研究”项目提出...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何
答:(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 学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 学(64学时)、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80学时)、含油气盆地沉积学(64学时)、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64学时)、油气地球化学(48学时)、地球...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答:表1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资源量简表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海相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大于石油,勘探对象以气为主。第二,海相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整体不富局部富甚至很富。第三,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4.2 勘探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几代石油人均对海相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海相油气勘探走过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