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古典传统美学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者&投稿:学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东方美学的角度,概括并叙述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和历程。本书没有采用以美学家为纲的结构方式,而是把美学史的叙述和艺术作品的叙述适当结合起来,把一般美学理论的分析和美学范畴的分析适当结合起来。并立足于中国古代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美学传承不绝的特有持续性,揭示其辩证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阐明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中国古典传统美学--哲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意在笔先”,思想先行然後以各种形式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艺术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应该分清楚中国古代的哲学有哪些,古典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法则是什麽,然後才能分析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从儒,释,道三家来讲。道家“天人合一”,实际是讲人和宇宙是统一体,万物由“气”构成,而这个气则是现代科学界证实的“以太体”即等离子状态。由於阴阳运转“气”化生为具体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最强调人和宇宙的统一和谐。在文学和造型艺术上反映出来。比如庄子的文章,陶渊明的诗词,中国文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是源自对“寻找到一个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地方居住生活”理想的追求。中国画的山水田园是人和自然和谐宁静相处的,其他艺术亦如此。风水是具体怎样能在自然中寻找到适宜人的环境的学科,对建筑,园林的影响非常大。中医的气脉原理也是同道家的气是同一个意思。风水是指大环境的气脉,中医是指人体的小气脉,但都统一与“天”即宇宙。
佛家将究竟的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但是由於佛家所说的是最高真理,在不同层次的人理解起来会像盲人摸象,佛陀於是用了适合各个层次的人教法,循序渐进的引导人们接近真相。我们在传统造型艺术里见到最多的都是针对认知的底层人所用的方法:佛像,佛经绘画,各种象徵性的器物。由於人的认知惰性导致人们只停留在偶像崇拜上,不愿意深究背後隐含的真意,导致各种造型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甚至进入世俗生活后,更难寻其根本。佛教造型基本是讲佛经故事,是佛陀言传身教帮助我们获得智慧和究竟解脱的图示化解说。禅宗的艺术是层次更高的佛教艺术表现。
儒家,是在孔子理解了老子的大智慧后,退而求其次,用一些操作简便,易理解的方式去实践的各种方法。我们平日生活的接触最多的是儒家的教育,而且自古以来zf就以儒法治国,这里就不累述了。儒家主要教人怎样用礼仪约束自己,让生活更加通达和人的相处更加和谐,在造型艺术上没有太多的表现。儒家的思想培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实用主义倾向,现在的人们受著根深蒂固的影响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同样,书法艺术亦能体现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协调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论述
答: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

从语言层面看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答: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

中国古代文学4个美学特征
答:“美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最早是在《毛诗序》中得到完整系统的表述的。朱自清先生说:“‘美刺’之称实在本于《春秋》家。公羊、苛褐卸嘤谩帷郑灿小蓝瘛帧薄1热纭妒分械摹懊来獭本图脑⒆乓允桑允痰挠腔家馐逗驼治关怀,这也正是后世文人提倡美刺精神的意蕴所在。忧患意识与...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含( )。
答: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含(天然美、意境、道 、诗中有画)。理由如下:首先,天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天然美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之美,追求自然、纯真、朴实和和谐。艺术家们追求天然美,旨在强调人性的高尚与真实,提倡回归本真。天然美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和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其特征或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

我国美学思想发端于什么时期
答: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国先秦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的美学思想.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a. 先秦两汉为幼稚期,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哲学和伦理学的附庸;b. 魏晋南北朝至中唐为自觉期,美学以探索现实的审美属性和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为主;c. 中唐至明中叶为成熟期,美学以探索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及其物态化...

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的比较
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的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段话说得非常...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偏重于什么说
答:关于再现即写生的思想则产生于近代。在此问题上,今道友信绝非独步者,周来祥先生也认为,"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是东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的共同 本性,但相对来说,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偏于表现,以言志抒情为基础,通过表现来再现西方则偏于再现,以模拟写实为基础,通过再现来表现.(参考文献:论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常识知识
答: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在当代,...

我想知道中国的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区别
答:总之道家的这种美学思想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悟上,他们的美不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总的说来,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