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领队的人为什么叫伞头? 东北大秧歌伞头唱词

作者&投稿:野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为东北秧歌有一个领队人起到了协调的作用,就像伞一样,互助大火,所以叫伞头

因为所有带头的叫汕头,是因为他们组织的收费,也是因为他去收,然后去分

秧歌为什么要叫秧歌呢?~

这是有一定来源的具体看下面的转载
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摩肩接踵,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凶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人民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现在,扭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已成为节日游行的必演节目。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伞 头 曲
  一、唱八仙
  唱秧歌抬头观,龙飞凤舞扭行欢。八仙过海把本领显,伞头开口唱八仙。
  汉钟离手摇鹅翎扇,又避火来又避烟。吕洞宾身后背宝剑,十妖见着九妖寒。
  铁拐李葫芦扛在肩,葫芦以内炼仙丹。曹国舅黄笛吹得好,五音六律工调全。
  蓝采和手拿阴阳板,遮住东海半拉天。张阁老骑驴桥上走,怀抱鱼鼓乐颠颠。
  韩湘子花篮托手间,里边装着四大名山。何仙姑的笊篱握在手,五湖四海全捞干。
  唱完八仙举目观以,秧歌队里角色全。千秋万代英雄汉,群英荟萃闹得欢。
  秦琼打马来叫关,杀死杨广救李渊。罗成耍枪往后看,三王元吉放箭穿。
  沉香救母劈华山,吕洞宾失道戏牡丹。姜太公直钩把鱼钓,伍子胥抱主过江边。
  李白醉酒诗百篇,杜甫游春下江南。陶渊明赏菊开口笑,踏雪寻梅孟浩然。
  丁香割肉孝又贤,借尸还魂李翠莲。哭倒长城孟姜女,白桂香孝母割心肝。
  女娲炼石粘补天,如来佛祖炼青丹,武当老祖安星斗,日月星辰安排全。
  五帝为君立人烟,人皇老祖分女男。神农点药尝百草,禹王治水走山川。
  尧舜禹汤四圣贤,仓颉造字天下传。武王倒反西岐地,文王渭水访姜贤。
  孔孟颜曾四圣贤,警世贤 文千百篇。谈古论今来劝世,周游列国民自安。
  齐宣王无能难掌权,重用孙膑和庞涓。孙庞斗智赛龙虎,百姓慧眼识忠奸。
  秦王登基万民难,焚书坑儒文人冤。万里长城埋尸骨,黎民百姓不得安。
  崇祯登基坐金銮,连遭荒旱整三年。佛门敞开无人入,牢门紧闭有人钻。
  唱一番又一番,讲今比古唱笑谈。人生在世多行善,留取英名万古传。

孟门镇的民俗文化
答:孟门也是伞头秧歌之乡:孟门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临县秧歌、陕北秧歌便是由当时晋西与陕北的中心孟门(古代定胡郡、孟门县的治所在今孟门)辐射开来而流行一时,进而各成一体的。过年闹秧歌是孟门群众的传统习惯,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闹秧歌是丰收富裕的展示,和睦兴旺的象征,太平吉祥的保证。所以人...

临县伞头有哪些
答:2、杜云峰先生虽然从小喜爱秧歌,并在十五岁时就当伞头初露锋芒,但成为著名伞头却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那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闹秧歌是被官方禁止的,据说是怕影响了学大寨运动。因此他也没有施展这方面才华的机会。杜云峰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立意新、构思奇、语言巧,结尾妙,归纳起来叫作“新奇...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叫“秧歌”?
答:6.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起源于南方农耕区的高跷,在明朝时期随着大量南官北移的移民及其家属传入陕北高原,与当地的祭祀舞蹈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了陕北秧歌。7. 在陕西地区,秧歌通常被称为“阳歌”。根据当地观点,秧歌起源于对太阳光的敬畏和赞美。8. 陕北秧歌的表演开始时,总是由伞头手持花伞领舞,...

秧歌戏的艺术特色
答: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

秧歌|北方秧歌到底有多火,看看这几个地方就知道了!
答: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

秧歌|北方秧歌到底有多火,看看这几个地方就知道了!
答: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行御学会跳。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

秧歌的来历 或者是关于他的资料
答: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

秧歌有哪些分类
答: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

陕北秧歌的来源说法
答:至今在陕北安塞沿河湾,正月十五晚上,转了消灾免难的九曲秧歌后,大家还跟着伞头儿成群跪在地上,对天告求——求一个今年的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未雨绸缪,从周代继承下来的这种对天的礼数,从未失传。那,陕北秧歌的“沿门子”——也叫“排门子”、“转院”——传统,又从何而来呢?插队那会儿,余家...

伞头秧歌吧的附录秧歌
答:八,秧歌伞头(歌手)秧歌伞头一手“虎撑”一手执伞,首要功能指挥队伍迎来送返。并且都要即兴创作现场表演,李白杜甫如果在世也求指点。九,伞头唱词伞头唱词一般四句押一同韵,每句七到十二三字灵活变动,起承转合夸张比喻引人入胜,形似古诗更比古诗通俗解困。十,活动时节伞头秧歌春节期间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