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作者&投稿:戚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重文轻武这个锅,其实并不能全部都甩给赵匡胤。


因为赵匡胤发家的那个时候,时代背景是五代十国,是一个拥兵自重,一个手握兵权就能决定一个帝王的存亡,甚至一个国家生死的大乱世。赵匡胤登基之后,外有很多敌人没有解决,但是内部又担心节度使拥兵自重,可谓是一个两头为难的局面。


赵匡胤的担心

赵匡胤当初自己能够坐上皇位,也是拥兵自重,窃取了后周的江山。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这个时代的行为模式,以及习惯思想,是非常的能够影响当时民众的。


而如果想要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时间的过程,民众的思想绝对不会因为朝代的更迭,随之马上就替换来了。这都是需要历经几代的掌权者,执政者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赵匡胤为了能够消除当时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乱世局面,做法也的确是起到了预防军事叛乱的作用。当时的篡位已经成为了习惯,很多人提到赵匡胤,会觉得赵匡胤的皇位继承的不够正统,是篡位得来的。但是其实那个时候,这已经不算稀奇。


因为不单单是赵匡胤的皇位是篡位篡来的,赵匡胤的上一位皇帝也是篡位篡来的,他的上上一位也是篡位篡来的,就这么个习惯。

赵匡胤这个篡位的篡法,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陈桥兵变。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后没有多久,还没出正月,大臣们还在上早朝的时候,就叮叮当当的闯进来一堆军人士兵,为首的就是大将潘美,当场就跟满朝的文武宣布,将士们已经推举赵匡胤为天子了,你们准备准备吧。


这个时候宰相范质整个人都蒙了,走下的大殿抓着王溥的手,给王溥的手都掐出血了,喃喃自语道,这样仓促的派将士们去出征,这都是你我的罪过啊。这边上的王溥是大气都不敢出,也不知道是害怕的,还是手疼的,脑袋上的汗珠噼里啪啦的往下掉,愣是一句话都没接。


这个时候唱红脸的赵匡胤来了,还跟范质俩掉鳄鱼的眼泪呢,周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却被刘军将士们逼迫的,不得已不这样做,我对不起天地啊,你们看这可怎么办啊?这赵匡胤说的好听,都这个情况了,范质他们还敢吱什么声啊,还没等范质等人张嘴呢,罗彦直接就拔刀相向了,并且大声的吓唬道,我们现在没有主心骨,今天说是都必须得立一个新的天子。


这红脸也唱了,黑脸是也给了,范质只能最后问赵匡胤一句,先帝对你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你怎么好意思干这种事呢?这个时候的范质问啥也都没用了。范质也明白,大势已去,事已至此,已经没有选择了。赵匡胤也答应以后会善待后周皇室,范质等人也只好下跪了。

这一出黄袍加身,就这么完美的落幕了。赵匡胤这就是典型的拥兵自重啊,赵匡胤不单单是篡来了后周的皇位,就连人家后周的朝臣以及政治体系,都直接给篡位篡过来了,算是直接白捡了一个帝位。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家经历,赵匡胤有自己的担忧其实也是十分正常的。


赵匡胤因为自己的上位手段不正当的问题,非常的害怕后人会为此效仿,所以赵匡胤开始不让武将掌握中枢权力。其实这个做法并无不妥,因为宋朝之前的朝代而言,无论是汉还是唐,当时的朝中大将,只要手掌重权,就很容易产生军阀割据的局面,分割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权利。汉末三国,唐朝割据,五代十国,这都是很明显的教训。赵匡胤从之前的教训中吸取到了经验,只让武将管理士兵,但是不让武将干预政治,这就是赵匡胤的重文抑武政策。


赵匡胤并不是完全的抵制武将,赵匡胤自己毕竟就是武将出身,赵匡胤只是开始给文臣武将有了明确的分工,让大家各司其职。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为了让文人压过武人,而是要消减之前的崇尚武力的精神,赵匡胤的思想以及行为,其实根本没有错。错是错在了他弟弟赵光义的身上,是赵光义彻底把哥哥的重文抑武,变成了重文轻武。仅一字之差,竟是天壤之别啊。


赵光义的闹剧

赵光义都干过啥呢?


最有意思的就莫过于是宋太宗“平戎万全阵”了。

因为赵光义一开始是跟着哥哥赵匡胤征战四方的,后来皇位也是哥哥传位的,这就很难避免后人会拿二人相提并论,相互比较。但是不得不说,赵光义的这点本事,真的是都不够他哥哥塞牙缝的,就这个阵图这个事,如果他哥哥要是知道了恨不得都得把棺材板给掀翻了出来打他。


赵光义从小说故事中,得知诸葛亮曾经设计过一个东西,名叫阵图。所以赵光义就有样学样的,也弄了一个“平戎万全阵”,认为摆几个阵型就能轻易的大败辽军。而且当时最可笑的是,赵光义明确的要求,前线的将领士兵们,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个阵图去打仗。


战场那可是拼命丢命的地方,瞬息万变的地方,哪有按照阵图死脑筋打仗的道理。这也就是他哥哥去世了,要是他哥哥还在,说什么先扒他一层皮不可。但是将士们因为不敢违抗皇命,所以就算是明知道要输了,也得按照阵图去走。后来的宋军面对辽军就是越打越弱,仅有的一次满城之战,大获全胜,还是因为当时的将领赵延进,李继隆等人表示如果失败了自己愿意承担责任,这才冒险改变的策略,没按照这个阵图去打,这才打了胜仗。


但是这样的胜利并没有让宋太宗开心,相反是越发的忧虑,因为他担心五代十国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这仗打输了,他也不开心,毕竟吃了败仗嘛。但是这仗要是打赢了,他还是不放心,怕将军权力太大,日后造反。所以他就没事老想压制这些武将,自己明明啥也不是,也非要自己给自己加戏,越不行就越想指挥,越指挥,就越是失败,恶性循环,啥也不是。


就因为宋太宗这个什么事都想插手,无论对于不对,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强制听他的,就在宋太宗的种种迷之操作之下,宋朝的武将开始越来越不行,甚至有的都开始频繁战死,懈怠战事,开始不愿意打仗了,大家都不愿意再为皇家卖命了,这才是重文轻武,压迫宋朝军事的开始。


其实最开始赵匡胤的想法与做法是没有什么错的,赵匡胤把朝廷的政治与军事剥离开来,让朝臣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问题的人是宋太宗,是从宋太宗开始,宋朝开始进入了真正的重文轻武的时代,武将们看不到胜利,开始不愿意再投身于战事。


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因为宋太宗的啥也不是跟着失去了性命,如果要说重文轻武这个事怪谁的话,还是要怪啥也不行,还爱瞎指挥,心胸狭窄,好玩弄权术的宋太宗吧。



并不是矫枉过正,赵匡胤就是靠武力夺得天下,他怕武将拥兵自重,像他一样造反。利就是赵匡胤可以把军权牢牢掌握, 弊就是全国的武装力量大为削弱,会被外族入侵。

是这样的,它的好处在于维持了宋朝前期的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宋朝后期兵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敌的局面。

他应该是矫正过度了。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少有人造反,但是这样做的坏处导致不能抵抗外族的入侵。

~

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弱,造成此等情况是哪些因素?
答:“崇文抑武”政策与尚武精神的衰弱 赵匡胤除了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之外,还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广开科举文选,重用文人,以至于个人科举的成功胜过任何军功,成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径。“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

大宋王朝为什么软弱不堪,从哪个君王起,宋朝就“硬”不起来了?
答:大宋王朝软弱不堪是从赵匡胤开始的,当时赵匡胤实行的政策有很多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可以说就是因为赵匡胤才让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能让国家更持久的发展下去。赵匡胤曾经发动陈桥兵变直接推翻了当时后周的统治建立了宋朝。由于他是某反上位的缘故所以他对手底下大臣的权力是非常...

宋代为什么会重视文人,轻视武将呢?
答:一个朝廷里除了皇帝拍板,还得有文官出谋划策治理地方,也得有武将冲锋陷阵镇守边疆。文官权重能用分权牵制,但武将权重那就不是分权能解决的了,搞不好有样学样改朝换代了!也是鉴于此,赵匡胤才严格制定了“重文抑武”之国策。说到底,还是想保其皇权千秋万世!说到宋代为何重文轻武。这还要从陈桥...

人们对赵匡胤的评论?
答: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

宋太宗的功与过
答:可是当太祖即位之后的一系列开国国策,却使强盛的大宋王朝沦落到割地纳贡、兵败如山倒的地步。宋初的开国国策中最失败的地方不啻为崇文贬武,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文重武轻的现象?为何赵宋要改变强盛的汉唐一直采用的积极主动的基本国策和奋发向上的政治体制?这都是太祖赵匡胤为了钳制帝国内部的军队势力,为其后的“赵...

为什么宋朝重文轻武,它外有强敌,军事应该很好的啊
答:,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自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他制定的国策就是“重文轻武”,这一条就像中国目前的宪法一样,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根本路线,谁也不能动摇。岳飞的死,莫须有,死就死在他不识时务。确实,他带兵有方,打得金兵屁滚尿流。百姓高兴,...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历史影响
答:(四)、陈桥兵变直接启迪宋朝抑武右文政策,抑武右文是宋朝国策,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将帅桀傲给制,儒生软弱可控。这一点在兵变后期原北周老臣范质等身上特别明显。毫无抵抗力,而从另一方面上说五代藩镇兵祸连结,也需要以文治矫之。故兵变太祖立刻进行开科取士,大力提举读书人做官,据叶梦得《避署漫钞》载地,太祖兵变后...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唯独漏了谁并被他篡位?
答:赵匡胤不想学刘邦卸磨杀驴,他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更没有“天可汗”的自信与权臣共舞。所以,赵匡胤只能参考光武帝刘秀“退功臣,进文吏”,退兵权,享荣华富贵。于是乎,赵匡胤经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所有拥有重兵武官军权,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宋朝皇帝有哪些拜托各位大神
答:尽管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但太祖本人从小练就一身武功,武艺高强,传我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长拳”即由其创立。“大小盘龙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节棍”)也是他发明的。宋太祖 赵匡胤 应该是我国所有皇帝中武功最高的(可能也是唯一真正会武功的)。 因为太祖当年是归德节度使,掌管宋州(今属河南省...

北宋的"金匮之盟"直接造成了什麽影响,又有什麽意义
答:间接导致“靖难之耻”。【意义】终宋一朝,虽屡遭外族欺凌,无力固疆。但是重文抑武却使得当时的商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形成浓厚的商业文化舞台,同时文化、科学、发明创造等得到长足而空前的发展。对现今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上实属个人愚见,不到之处请楼主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