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资阳洪水淹城的历史回顾

作者&投稿:枝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阳城区地处沱江中上游右岸,与支流九曲河形成的冲积三角洲上,海拔365米左右,与常年沱江河面海拔差距不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附城沿河没有修建堤防,如遇大一点的洪水就会淹入城区。据水文资料记载,历史上从南宋绍兴十六年,即公元1146.7.4.洪水淹城至今的865年中,资阳城区被淹就达12次之多。其中除南宋绍兴十六年的一次外,尚有明代4次,即天顺四年(1460.7.),嘉靖二十一年闰五月(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三十年(1602.6);淸代4次,即乾隆九年(1744.7),道光七年(1827),道光二十年(1840.8.28.),光绪二十四年(1898.8.3.的戊戌年洪水);民国二次,其中二十五年(1936.9.15——17),三十六年(1947.8.19)各一次;新中国成立后的1981.7.13(辛酉年六月十二日)洪水位更超过了历史上记录最高的戊戌年洪水。据当年水文记载:当天水位陡涨14.959米,城内水深如和平路1.64米,鱼巿口2.15米,东门口2.92米,南门农业局3.76米,西门三岔路口4.12米,北门物资局0.82米。和平路百货大楼十字路口和大南街上均有大船通过,全城区只有北门火车站一带地势较高未淹外,其余均成了水乡泽国,楼房通常淹过二层楼。有人站在南门外天台山上拍摄了一张广角城区水淹全景照,从照片上看见成渝铁路绕过城西南的一段,只现一段弧形路基,成了一条弧线,只差1米左右就会淹没铁轨了。南门坝(今九曲河南岸南骏厂区一带)上只现出电线杆的顶部一小段了,原来城区周围的北门坝(今沱江新城)、东门坝(建东路以东至沱江边一带)、南门坝和西门坝(铁路线以西的新城区一部分)上的土墙房屋都在这次洪水中全部淹垮。暴雨从7.13.凌晨下起,一直下个不停,当天沱江及其支流九曲河水暴涨,并在晩上淹进城内,到7.14.下午3——4时达到最高洪峰之后,洪水才逐渐消退,到15日逐渐退出城去,给全城被淹街巷、房屋留下了几十公分厚的一层淤泥。由于当时沱江和九曲河流经城区的沿江两岸都没建堤防,所以洪水一来淹得快,也退得快,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水潴留。资阳城区洪水淹城的历史记载除以上865年以来的12次以外,最早有记录的尚有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六月和九月的两次,以及明代丙寅洪武十八年(1386.7.4.)和明代戊寅天顺二年(1458年)夏的两次,平均百年中就有一次,而清末戊戌至1981年(辛酉)的这一次仅仅相隔了83年.因为洪水淹城频繁,在资阳建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城市中心由最早的北门一带逐渐移向西南,这也就是避开从东北方向而来的洪峰的一大措施和对策,以至形成了今天老城区的格局了。

  1981.7.洪水淹城,给资阳全城市民和机关、学校以及工厂、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以至救灾恢复工作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自然也包括了广大受灾的乡镇地区.这次洪灾导致了城乡房屋从此逐渐告别从前土墙草盖的历史,从那以后广大乡村民居逐步改建成了砖墙瓦顶或平顶的平房或楼房.对于城区的防洪,更让人们萌生了要在沱江和九曲河的城区段两岸修建防洪河堤的想法.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市、区、乡三级人大代表,就在1994年的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提代表议案,提出在附城的沱江和九曲河两岸修建沿江防洪堤并建防洪闸坝以及蓄水综合开发两河水上旅游资源,并力促政府立案实施,可喜该方案立即得到当任领导的肯定和回复,采纳与实施。今天人们已看到了北起莲花山下铁路边,南到苌弘广场的沱江右岸防洪堤以及九曲河两岸多年来断续修建的和近两三年来九曲河综合整治中,连贯修建成的长达12.5公里的沿江堤防景观与多道拦水闸坝、桥梁,变水患为水利,并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加上在沱江上游开挖引水渠道:引沱济九工程的实施,其意乂就更为重要了.经过水利专家论证,足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那么洪水淹城的历史时代也就结束了。

~

随笔||资阳洪水淹城的历史回顾
答:资阳城区洪水淹城的历史记载除以上865年以来的12次以外,最早有记录的尚有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六月和九月的两次,以及明代丙寅洪武十八年(1386.7.4.)和明代戊寅天顺二年(1458年)夏的两次,平均百年中就有一次,而清末戊戌至1981年(辛酉)的这一次仅仅相隔了83年.因为洪水淹城频繁,在资阳建城的两千多年...

随笔||1981年资阳洪水淹城亲历记
答:公元1981年7月13日(夏历辛酉年六月十二日,星期一)沱江、九曲河水暴涨百年难遇的洪水,资阳城区(主要是现在的老城区)除北门火车站一带未淹外,其余成了一片汪洋。大木船可以在和平路中段百货大楼十字路口行驶,城内楼房普遍淹过一到二层。当时的附城北门坝、东门坝和南门坝上菜农的土墙房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