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前景?

作者&投稿:尔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机器人网http://www.robotschina.com/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http://www.cctv.com/lm/131/61/79555.html
  焊接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

    众所周知,焊接加工一方面要求焊工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稳定的焊接水平;另一方面,焊接又是一种劳动条件差、烟尘多、热辐射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人们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用它代替人的手工焊接,减轻焊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可以保证焊接质量和提高焊接效率。
    
     然而,焊接又与其它工业加工过程不一样,比如,电弧焊过程中,被焊工件由于局部加热熔化和冷却产生变形,焊缝的轨迹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手工焊时有经验的焊工可以根据眼睛所观察到的实际焊缝位置适时地调整焊枪的位置、姿态和行走的速度,以适应焊缝轨迹的变化。然而机器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首先像人一样要“看”到这种变化,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焊枪的位置和状态,实现对焊缝的实时跟踪。由于电弧焊接过程中有强烈弧光、电弧噪音、烟尘、熔滴过渡不稳定引起的焊丝短路、大电流强磁场等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存在,机器人要检测和识别焊缝所需要的信号特征的提取并不像工业制造中其它加工过程的检测那么容易,因此,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是一开始就用于电弧焊过程的。
     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应用最早是从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电阻点焊开始的。原因在于电阻点焊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控制方便,且不需要焊缝轨迹跟踪,对机器人的精度和重复精度的控制要求比较低。图5所示为不同形式的机器人点焊钳。点焊机器人在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装配焊接的生产率和焊接质量,同时又具有柔性焊接的特点,即只要改变程序,就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对不同的车型进行装配焊接。
    
     从机器人诞生到本世纪80年代初,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水平、控制速度和控制精度、可靠性等不断提高,而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和价格却不断下降。在西方社会,和机器人价格相反的是,人的劳动力成本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图6所示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统计的从1990年至2000年的机器人价格指数和劳动力成本指数的变化曲线。图中,把1990年的机器人价格指数和劳动力成本指数都作为参考值100,至2000年,劳动力成本指数为140,增长了40%;而机器人在考虑质量因素的情况下价格指数低于20,降低了80%,在不考虑质量因素的情况下,机器人的价格指数约为40,降低了60%。这里,不考虑质量因素的机器人价格是指现在的机器人实际价格与过去相比较;而考虑质量因素是指由于机器人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制造质量和性能即使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也要比以前高,因此,如果按过去的机器人同等质量和性能考虑,机器人的价格指数应该更低。
    
     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机器人价格指数的降低又恰巧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带来了契机。减少员工与增加机器人的设备投资,在两者费用达到某一平衡点的时候,采用机器人的利显然要比采用人工所带来的利大,它一方面可大大提高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虽然机器人一次性投资比较大,但它的日常维护和消耗相对于它的产出远比完成同样任务所消耗的人工费用小。因此,从长远看,产品的生产成本还会大大降低。而机器人价格的降低使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购买机器人变得轻而易举。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得到飞速发展。根据UNECE的统计,2001年全世界有75万台工业机器人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其中38.9万在日本、19.8万在欧盟、9万在北美,7.3万在其余国家。至2004年底全世界在役的工业机器人至少有约100万。
    
     由于机器人控制速度和精度的提高,尤其是电弧传感器的开发并在机器人焊接中得到应用,使机器人电弧焊的焊缝轨迹跟踪和控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解决,机器人焊接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汽车装配点焊很快发展为汽车零部件和装配过程中的电弧焊。机器人电弧焊的最大的特点是柔性,即可通过编程随时改变焊接轨迹和焊接顺序,因此最适用于被焊工件品种变化大、焊缝短而多、形状复杂的产品。这正好又符合汽车制造的特点。尤其是现代社会汽车款式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采用机器人装备的汽车生产线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图7所示为机器人电弧焊用于焊接汽车底盘。
     另外,机器人电弧焊不仅用于汽车制造业,更可以用于涉及电弧焊的其它制造业,如造船、机车车辆、锅炉、重型机械等等。因此,机器人电弧焊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在数量上大有超过机器人点焊之势。
    
     随着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的推广,一些高强合金材料和轻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等)在汽车结构材料中得到应用。这些材料的焊接往往无法用传统的焊接方法来解决,必须采用新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其中高功率激光焊和搅拌摩擦焊等最具发展潜力。因此,机器人与高功率激光焊和搅拌摩擦焊的结合将成为必然趋势。事实上,像上海大众等国内最具实力的汽车制造商在他们的新车型制造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激光焊接。图8所示为其汽车车顶的机器人激光焊接。
    
     和机器人电弧焊相比,机器人激光焊的焊缝跟踪精度要求更高。根据一般的要求,机器人电弧焊(包括GTAW和GMAW)的焊缝跟踪精度必须控制在电极或焊丝直径的1/2以内,在具有填充丝的条件下焊缝跟踪精度可适当放宽。但对激光焊而言,焊接时激光照射在工件表面的光斑直径通常在0.6以内,远小于焊丝直径(通常大于1.0),而激光焊接时通常又不加填充焊丝,因此,激光焊接中若光斑位置稍有偏差,便会造成偏焊、漏焊。因此,上海大众的汽车车顶机器人激光焊除了在工装夹具上采取措施防止焊接变形外,还在机器人激光焊枪前方安装了德国SCOUT公司的高精度激光传感器用于焊缝轨迹的跟踪。
     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直角坐标式、柱面坐标式、球面坐标式、多关节坐标式、伸缩式、爬行式等等,根据不同的用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焊接机器人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可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模仿人的手臂功能的多关节式的机器人,这是因为多关节式机器人的手臂灵活性最大,可以使焊枪的空间位置和姿态调至任意状态,以满足焊接需要。理论上讲,机器人的关节愈多,自由度也愈多,关节冗余度愈大,灵活性愈好;但同时也给机器人逆运动学的坐标变换和各关节位置的控制带来复杂性。因为焊接过程中往往需要把以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的工件上的焊缝位置转换为焊枪端部的空间位置和姿态,再通过机器人逆运动学计算转换为对机器人每个关节角度位置的控制,而这一变换过程的解往往不是唯一的,冗余度愈大,解愈多。如何选取最合适的解对机器人焊接过程中运动的平稳性很重要。不同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具有6个关节的机器人基本上能满足焊枪的位置和空间姿态的控制要求,其中3个自由度(XYZ)用于控制焊枪端部的空间位置,另外3个自由度(ABC)用于控制焊枪的空间姿态。因此,目前的焊接机器人多数为6关节式的。
    
     对于有些焊接场合,工件由于过大或空间几何形状过于复杂,使焊接机器人的焊枪无法到达指定的焊缝位置或焊枪姿态,这时必须通过增加1~3个外部轴的办法增加机器人的自由度。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把机器人装于可以移动的轨道小车或龙门架上,扩大机器人本身的作业空间;二是让工件移动或转动,使工件上的焊接部位进入机器人的作业空间。也有的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让工件的焊接部位和机器人都处于最佳焊接位置。
    
     焊接机器人的编程方法目前还是以在线示教方式(Teach-in)为主,但编程器的界面比过去有了不少改进,尤其是液晶图形显示屏的采用使新的焊接机器人的编程界面更趋友好、操作更加易。然而机器人编程时焊缝轨迹上的关键点坐标位置仍必须通过示教方式获取,然后存入程序的运动指令中。这对于一些复杂形状的焊缝轨迹来说,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示教,从而降低了机器人的使用效率,也增加了编程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解决的方法有2种:
    
     一是示教编程时只是粗略获取几个焊缝轨迹上的几个关键点,然后通过焊接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通常是电弧传感器或激光视觉传感器)自动跟踪实际的焊缝轨迹。这种方式虽然仍离不开示教编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示教编程的强度,提高编程效率。但由于电弧焊本身的特点,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并不是对所有焊缝形式都适用。
    
     二是采取完全离线编程的办法,使机器人焊接程序的编制、焊缝轨迹坐标位置的获取、以及程序的调试均在一台计算机上独立完成,不需要机器人本身的参与。机器人离线编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只是由于当时受计算机性能的限制,离线编程软件以文本方式为主,编程员需要熟悉机器人的所有指令系统和语法,还要知道如何确定焊缝轨迹的空间位置坐标,因此,编程工作并不轻松省时。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多数可在三维图形环境下运行,编程界面友好、方便,而且,获取焊缝轨迹的坐标位置通常可以采用“虚拟示教”(virtual Teach-in)的办法,用鼠标轻松点击三维虚拟环境中工件的焊接部位即可获得该点的空间坐标;在有些系统中,可通过CAD图形文件中事先定义的焊缝位置直接生成焊缝轨迹,然后自动生成机器人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控制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编程效率,也减轻了编程员的劳动强度。目前,国际市场上已有基于普通PC机的商用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如Workspace5、RobotStudio等。图9所示为笔者自行开发的基于PC的三维可视化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该系统可针对ABB公司的IRB140机器人进行离线编程,程序中的焊缝轨迹通过虚拟示教获得,并在三维图形环境中可让机器人按程序中的轨迹作模拟运动,以此检
  机器人教育在线 』_ www.YRobot.net _科技...
  http://www.yrobot.net/
  机器人的发展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综观它的发展史,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由于美国政府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的十几年期间,并没有把工业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只是在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在只看到眼前利益,政府又无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宁愿错过良机,固守在使用刚性自动化装置上,也不愿冒着风险,去应用或制造机器人。加上,当时美国失业率高达6.65%,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因此不予投资,也不组织研制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错误。7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虽有所重视,但在技术路线上仍把重点放在研究机器人软件及军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致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后来居上,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上及机器人制造业上很快超过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进入80年代之后,美国才感到形势紧迫,政府和企业界才对机器人真正重视起来,政策上也有所体现,一方面鼓励工业界发展和应用机器人,另一方面制订计划、提高投资,增加机器人的研究经费,把机器人看成美国再次工业化的特征,使美国的机器人迅速发展。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大厂家应用机器人的技术日臻成熟,第一代机器人的技术性能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美国开始生产带有视觉、力觉的第二代机器人,并很快占领了美国60%的机器人市场。
  尽管美国在机器人发展史上走过一条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开发研究的曲折道路,但是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具体表现在:
  (1)性能可靠,功能全面,精确度高;
  (2)机器人语言研究发展较快,语言类型多、应用广,水平高居世界之首;
  (3)智能技术发展快,其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航天、汽车工业中广泛应用;
  (4)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主要用于扫雷、布雷、侦察、站岗及太空探测方面。

  --------------------------------------------------------------------------------

  早在1966年,美国Unimation公司的尤尼曼特机器人和AMF公司的沃莎特兰机器人就已经率先进入英国市场。1967年英国的两家大机械公司还特地为美国这两家机器人公司在英国推销机器人。接着,英国 Hall Automation公司研制出自己的机器人RAMP。70年代初期,由于英国政府科学研究委员会颁布了否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Lighthall报告,对工业机器人实行了限制发展的严厉措施,因而机器人工业一蹶不振,在西欧差不多居于末位。
  但是,国际上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形势很快使英政府意识到:机器人技术的落后,导致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为下降。于是,从70年代末开始,英国政府转而采取支持态度,推行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广泛宣传使用机器人的重要性、在财政上给购买机器人企业以补贴、积极促进机器人研究单位与企业联合等,使英国机器人开始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及大力研制的兴盛时期。

  --------------------------------------------------------------------------------

  法国不仅在机器人拥有量上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机器人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主要归功于法国政府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特别是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

  法国机器人的发展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通过政府大力支持的研究计划,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即由政府组织一些机器人基础技术方面的研究项目,而由工业界支持开展应用和开发方面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使机器人在法国企业界很快发展和普及.

  --------------------------------------------------------------------------------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这里所说的德国,主要指的是原联邦德国。它比英国和瑞典引进机器人大约晚了五六年。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德国的机器人工业一起步,就遇到了国内经济不景气。但是德国的社会环境却是有利于机器人工业发展的。因为战争,导致劳动力短缺,以及国民技术水平高,都是实现使用机器人的有利条件。到了70年代中后期,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为机器人的推广开辟道路;在"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规定,对于一些有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普通人的劳动。这个计划为机器人的应用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并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尔曼民族是一个重实际的民族,他们始终坚持技术应用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像大多数国家一样,将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之外,突出的一点是德国在纺织工业中用现代化生产技术改造原有企业,报废了旧机器,购买了现代化自动设备、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使纺织工业成本下降、质量提高,产品的花色品种更加适销对路。到1984年终于使这一被喻为"快完蛋的行业"重新振兴起来。与此同时,德国看到了机器人等先进自动化技术对工业生产的作用,提出了1985年以后要向高级的、带感觉的智能型机器人转移的目标。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

  --------------------------------------------------------------------------------

  在前苏联(主要是在俄罗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机器人技术是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到了5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器人样机的研究工作。1968年成功地试制出一台深水作业机器人。1971年研制出工厂用的万能机器人。早在前苏联第九个五年计划(1970年一1975年)开始时,就把发展机器人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之中。到1975年,已研制出30个型号的120台机器人,经过20年的努力,前苏联的机器人在数量、质量水乎上均处于世界前列地位。国家有目的地把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作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手段,来安排机器人的研究制造;有关机器人的研究生产、应用、推广和提高工作,都由政府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

  --------------------------------------------------------------------------------

  有人认为,应用机器人只是为了节省劳动力,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机器人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这是一种误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其长处。它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高度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为我国的宇宙开发、海洋开发、核能利用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我国已在“七五”计划中把机器人列人国家重点科研规划内容,拨巨款在沈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机器人研究示范工程,全面展开了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基础元器件研究。十几年来,相继研制出示教再现型的搬运、点焊、弧焊、喷漆、装配等门类齐全的工业机器人及水下作业、军用和特种机器人。目前,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技术已基本成熟,并在工厂中推广应用。我国自行生产的机器人喷漆流水线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及东风汽车厂投入运行。1986年3月开始的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已列入研究、开发智能机器人的内容。就目前来看,我们应从生产和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生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实用型机器人和某些特种机器人。

  --------------------------------------------------------------------------------

  日本在60年代末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年增长率达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劳动力本来就紧张,而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更加剧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困难。为此,日本在1967年由川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Unimation公司引进机器人及其技术,建立起生产车间,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川崎的“尤尼曼特”机器人。

  正是由于日本当时劳动力显著不足,机器人在企业里受到了“救世主”般的欢迎。日本政府一方面在经济上采取了积极的扶植政策,鼓励发展和推广应用机器人,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从事机器人产业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一系列经济优惠政策,如由政府银行提供优惠的低息资金,鼓励集资成立“机器人长期租赁公司”,公司出资购入机器人后长期租给用户,使用者每月只需付较低廉的租金,大大减轻了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资金负担;政府把由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作为特别折扣优待产品,企业除享受新设备通常的40%折扣优待外,还可再享受 13%的价格补贴。另一方面,国家出资对小企业进行应用机器人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指导等等。

  这一系列扶植政策,使日本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到80年代中期,已一跃而为“机器人王国”,其机器人的产量和安装的台数在国际上跃居首位。按照日本产业机器人工业会常务理事米本完二的说法:“日本机器人的发展经过了60年代的摇篮期,70年代的实用期,到80年代进人普及提高期。”并正式把1980年定为“产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开始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推广使用机器人。

  日本政府和企业充分信任机器人,大胆使用机器人。机器人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它在解决劳动力不足、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日本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竞争能力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

  日本在汽车、电子行业大量使用机器人生产,使日本汽车及电子产品产量猛增,质量日益提高,而制造成本则大为降低。从而使日本生产的汽车能够以价廉的绝对优势进军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市场,并且向机器人诞生国出口日本产的实用型机器人。此时,日本价廉物美的家用电器产品也充斥了美国市场……这使“山姆大叔”后悔不已。日本由于制造、使用机器人,增大了国力,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迫使美、英、法等许多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奋起直追。

需要的话请发邮件我,我把文献给你,为节省大家时间,请看一下本人个人说明,谢谢。

【篇名】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刊名】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7年04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拥有一个有关世界机器人专家和机器人商人的信息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得出了一个季度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了哪些地区在机器人和自动化贸易方面有增长的趋势。这一报告是根据26个成员国提供的数据直接得出的。
【光盘号】 INFO97S7

5 【篇名】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坤兴.
【刊名】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9年06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目前,机器人技术出现如下三个重大变化:开放型体系结构的PC控制器;与先进的CAD/CAM相结合;仿真.
【光盘号】 INFO99S4

【篇名】 新千年的机器人发展趋势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刊名】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0年04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2000年被认为是主要汽车项目不多的一年,但汽车供应商与一般工业的新增项目将超过这一负面趋势。据发言人透露,欧洲和美国市场进展情况良好,到去年为止,欧洲市场增长极好,美国市场保持与去年大致相同的水平,亚洲市场也正在扩大。就一般工业而论,很难得到市场增...
【光盘号】 INFO0012S2

【篇名】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发展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陈博.
【刊名】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100876.
【关键词】 机器人技术. 发展趋势. 自动化.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也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光盘号】 SOCI0411

【篇名】 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亚辉. 何耀民.
【刊名】 经济师 2005年08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濮阳457000 .
【关键词】 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先进机器人. 新进展. 现状.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机器人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文章阐述了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目前机器人研究的热点问题。
【光盘号】 ELAW0509



你有邮箱吗?
我这有一篇PDF格式的文章《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我发给你

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历史:

1920年,捷克作家卡罗·凯佩克(Karel Capek): 《罗素姆的万能劳工(Rossum’s UniversalRobots) 》
第一次提出“Robot”,中文译做“机器人”。
4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制出搬运核原料的遥控式主从机械手。
50年代初,美国MIT发展的数控技术为机器人在控制方面做了准备。
1961年Unimation公司生产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为“Unimate”。
1962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AMF)试制出“沃萨特兰(Versatran)”工业机器人,意思是多用途搬运机器人。
60年代到70年代:机器人技术获得巨大发展。
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使机器人的应用达到了新的水平。
90年代,由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传感器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器人的研究在高水平上进行。
进入21世纪,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将向着具有行走能力、对环境自主性强、具有多种感觉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的方向发展。
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是关于机器人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力学、机械学、规划系统、控制论、传感技术、计算机学、电子学以及人工智能。
美国机器人专家W·E·Snyder曾对工科大学生说:“尽管只有少数人能成为机器人的设计者,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为机器人的使用者,其中很多人将作出购买和应用机器人的决策。”

前景:

虽然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各种场合有条不紊地做着不同的工作目前还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是,随着近年来实用型家庭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预言,若干年后,此类机器人将如同现在的个人电脑一样普及。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处理家庭中繁重、琐碎和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修剪草坪等等。

擦玻璃窗这个活儿,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巴西圣保罗市著名的阿涅比会展中心,其主展馆是一个钢架结构建筑,为了加强采光效果,建筑师将拱形房顶设计成全玻璃结构。如此一来,要想保持总面积近2万平米玻璃屋顶的清洁,可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问题。每逢雷雨过后,会展中心工程部就不得不聘请7、8名专业清洁工干上一周时间,费时费力。今年初,工程部特地从德国订购了两个专业清洁机器人,代替工人来完成这项麻烦的工作。这两个擦玻璃自动机悬吊在房脊上,沿着房顶的一根根钢架灵巧地上下穿梭,独立作业,仅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全部清洁工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教授认为,若干年后,机器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会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他在专业杂志《技术评论》上撰文:“我坚信,机器人今天所处的发展位置就像计算机1978年所处的位置一样,不久的将来,家用型机器人就会进入普通百姓家,它们会帮助主人打扫房间、清洁地板、修理草坪,需要时还可以当门卫看家。”巴西圣保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负责人卡洛斯也表示,大约10年之内,兼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家用全能机器人就将开发成熟,投入成批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家用型机器人将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照顾老人。德国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家用机器人。它不光可以帮主人做简单的家务,如准备餐具、打扫卫生等,而且可以搀扶主人走路,提醒主人按时服药,并能把掉到地上的物体拣拾起来。

对此,卡洛斯表示:“此类机器人具有的传递物体的功能可以帮助某些人,比如说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但机器人绝对不会完全替代真人进行护理工作。”他指出,目前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只能通过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面对复杂情况,它们不具备识别能力,更不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目前,全世界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深入研究机器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试验所遥控机器研究和应用小组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致力于开发有关程序,使机器人具备与人类思维过程相类似的人工智能。

项目负责人尤因博士指出,目前,操控机器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协商控制”和“反应控制”。相对来说,前者是一种传统的具有优势的控制方式,它以数学精度来构建路线和行为样式,使机器人的行动形成一整套步骤。依次执行这些步骤,机器人就能达到活动的目的。这就好像是蒙着眼睛的海盗在寻找埋藏的宝藏:从A点出发,向北走36步,然后向东走12步,再往东北方向走4步到达X点,找到宝藏。

但这种方式的缺陷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干扰了机器人的进程(比如说,路线错误或者缺少行动细节),机器人就必须被迫停止,接受路线和行为计划的重新编订。“重订计划”如果多次反复进行,其花费将是相当昂贵的。此外,如果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碰到不可预料的障碍,如岩石或者洞坑,为了保证机器人的安全,还需要调入备用程序来取消本次行动。

“灵活控制”方式则摆脱掉路线和计划编排,将重点放在现场周围环境的观察上,就好比是这样:如果前方有岩石,那么减速;如果发现地里有某一物体X,那么挖寻。

同时,尤因博士还一直关注研究“行为基础控制”。这是一种与“反应控制”相一致的控制方式。“行为基础控制”允许机器人在实时观察不可预料的、不断变化环境的同时,仍能遵循计划编排。它允许机器人有很大的灵活性,像人一样通过改变计划去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在宇宙空间探索中,这种控制方式显示出了许多优势,比如减少由于从地球上操作远距离机器人所产生的通讯迟滞。

在谈到机器人的明天时,尤因博士说,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就能像人一样思考,但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它们能够变得更容易沟通、更具独立性、更加高效。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未来智能机器人将具备越来越强大的自行复原功能,对于自身内部零件等运行情况,机器人会随时自行检索一切状况,并做到及时排除。它和检索功能就像我们人类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一样是智能意识的表现。五、体内能量储存越来越大 智能机器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体内持续的能量支持,这就像人类需要吃饭是同一道理,不吃...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7. 功能更加多样化 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目的在于服务人类,因此多功能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机器人不仅能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角色,如保姆、伴侣和保护者,还能在外出时提供搬运和保护服务。此外,它们还将具备更多变形的可能性,成为人类生活的全方位辅助工具。

机器人的未来如何?
答:”至于有人提出,采用机器人会造成更多的工人下岗、失业,对此问题做如下说明:历史经验证明,当某种新技术装备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确会造成在同样生产规模下生产人员过多,需要裁员,但同时可以看到,一个新的产业诞生和扩大,需要一大批工人就业,这叫做社会性的职业转移。最明显的事例是农业机械化造成原来...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功能会得到不断完善。把微处理器安装到机器人身上,可以使机器人有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脚,成为一个高级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智商会不断提高,它的种类和活动范围会不断扩大。有人甚至预言,总有一天,战争发生在国外,而机器人的操纵人员可以坐在国内控制台前进行...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答: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爆、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五、结语工业...

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答: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http://www.cctv.com/lm/131/61/79555.html 焊接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 众所周知,焊接加工一方面要求焊工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稳定的焊接水平;另一方面,焊接又是一种劳动条件差、烟尘多、热辐射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人们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用它代替人的手工...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趋势?
答:疫情之后不仅是工业领域,政务服务领域的语音机器人、传统行业企业的语音机器人也将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空间。另外,NLP、AI数字员工、RPA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将重塑AI应用场景。2018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为142.1亿美元,根据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到215亿美元,...

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答:智能机器人的未来趋势可能以能力增强和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为特征,这个领域的一些主要趋势包括:1、自主系统 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自主,能够自己做决定,而不太需要人类的干预。这导致了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其他能够在复杂和动态环境中运行的自主系统的发展。2、增加与人类的合作 机器人也正变得更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