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实施的摊丁入亩、地丁银和明代张居正实施的一条鞭法,内容都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社会影响是什么?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 统治者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什...

作者&投稿:柴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摊丁入亩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雍正的摊丁入亩,有什么区别?~

一、实施内容不同。
1、一条鞭法:
(1)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2)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3)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
(4)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2、摊丁入亩:
(1)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2)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3)各省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4)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二、实施结果不同。
1、一条鞭法:
据史料记载,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295. 7116万两,隆庆元年(1567)23万两,万历五年(1577)435. 94万两,天启时327万余两。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2、摊丁入亩:
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扩展资料:
摊丁入亩的影响:
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摊丁入亩
百度百科_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晋中之窗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晋中之窗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晋中之窗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晋中之窗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晋中之窗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晋中之窗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晋中之窗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晋中之窗但是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此法虽有良好初衷,晋中之窗却最终残民害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摊丁入亩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晋中之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晋中之窗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为什么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赋税制度,使小农经济和市场...
答:2、 内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3、 意义;...

怎么理解“摊丁入亩”是将人头税废除了?
答:摊丁入亩 就是说把人丁税纳入田地征收,一开始是多少,以后就是多少,基本上增收的税不会再变动,除非你土地变多了才会增收,以后你家人口不论增加多少都不再加税了。这就使原来以人口的多少来增收税的方式得到改变,一定程度解放了劳动人民,也增加了人口与土地。所以说把人头税废除了,因为根本就...

地丁银制,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是什么关系阿
答:更名田是把逃亡贵族的土地的所有权授予耕田者,称作更名田,貌似不涉及人头税.摊丁入亩是把丁税(人头税)摊入田租,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有谁知道清朝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内容、意义?
答:(yongbu jiafu yu diding heyi)“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代赋役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代旧制。正赋为田赋、丁赋分别征收。由于大地主勾结官府,诡避差役,赋役严重不均。“富者田连千亩,竟少丁差,贫民无地立锥,反多徭役”(《清世宗实录》卷24),农民负担的丁税银...

明朝时一条鞭法和清朝时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答: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地丁银”制度,是指清朝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

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
答:(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6分)(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

清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味着( )。
答:【答案】:B “摊丁人亩”制的实施,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不再与赋税相联系。

中国古代税关制度的演变
答:这一改革简化了征收程序,有利于防止豪强和官吏隐匿土地逃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银两的普遍使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产品商品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地丁制内容及实施意义
答:所以,地丁银即不是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也不是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而是把丁税(固定的数额)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意义 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是
答:在封建社会中,“丁”指人,“地”指土地。在清以前的两税法、一条鞭法等税制变动中,丁银都是与田赋同时存在的。在摊丁入亩之前,丁银与田赋是两个税目。其中,丁银是以人丁作为征税依据所收取的银子,田赋则只以田地为依据,最初征实物,后来也折合成银两征收,也叫地丁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