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州镇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石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州镇沿用古代州名。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县置州,因境内桃花山多桃树,花开似锦,故名桃州。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州称绥安县。
此后,桃州镇一直为历代广德郡、军、府、州、县的治所。
桃州镇于1949年4月26日解放,7月设城厢镇,直属县。
1950年3月撤销镇,置东、南、西、北关和仁德、松关、景贤、儒林、崇德、升平、复兴街,属城厢区。
1954年1月建迎春、景平两镇;
1956年合并为城关镇;
1958年划归卫星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城关公社;
1965年11月复称城关镇;
1982年2月24日经宣城行署批准更名为桃州镇。划设迎春、升平、景贤、复兴等4个居民委员会及平桥村民委员会。
1992年,镇政府又将居委会调整划设为8个,保留了原4个居委会名称,增设了横山、金林、桃州路、万桂山等4个居委会。
2001年10月,广德县进行区划调整,原双河、清溪两乡整体并入桃州镇,镇辖行政村增加:红旗、凤凰、周家、荆汤、桃园、赵联、长安、南塘、龙井、花园、东升、东风、示范、蔡家岭、戈村、团山、钱村、凤井、荷花、星火、西关、山关、合路、石桥等24个,共计行政村25个,街道居委会8个。
2003年4月,广德县进行并村工作,桃州镇将原有的25个行政村合并为16个行政村。同时将合并后的城区周边的6个行政村改为社区建制,将原城区的8个居委会调整为5个社区建制。
2005年1月,又将地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荆汤、桃园、长安、赵联等4个行政村合并为2个社区。此次合并调整后桃州镇共辖6个行政村、13个社区。即:团山村(蔡家岭、戈村、团山)、钱村村(钱村、石桥)、荷花村(荷花、东风)、山关村(山关、合路)、南塘村(南塘、龙井)、苏觉村(花园、升东)、平桥社区、凤凰社区(凤凰、周家)、红旗社区、大木桥社区(示范)、长安社区(长安、赵联)、荆汤社区(荆汤、桃园)、凤井社区、西关社区(西关、星火)、迎春社区、升平社区、景贤社区、复兴社区、万桂山社区。
2005年12月,广德县又一次撤乡并镇,原祠山岗乡的富家村、祠山岗、界牌等3个行政村和原邱村乡的塘口、佛堂、和平、高湖、白洋、白桥等6个行政村并入桃州镇。桃州镇现辖10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606个村民小组和92个居民小组。
2009年11月,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社区职能,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撤销原隶属开发区行政管辖的荆汤、长安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将两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后成立双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划入桃州镇行政区域由原26个村、社区增加到27个村、社区,行政面积新增6.8平方公里。
2012年6月,为适应广德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经县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对桃州镇部分社区(村)区划进行调整和更名。调整后,桃州镇共辖社区16个、村委会8个。
2017年底,将广德县桃州镇析置西部山关岭以西村落设置十里乡。
2020年前,广德县经济开发区和祠山岗下辖社区村落将不再隶属于桃州镇。



杭州的历史沿革——古老的建制~

  杭州的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有作用。所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华南板块没利用好,要不然目前的广州应该同上海不分仲伯。

鄚州镇的历史沿革
答:任丘市鄚州,历史悠久,位处交通要冲。自古为争战鏖兵之地。颛顼时代,制天下为九州,时鄚属颛顼地,冀州域。虞舜之时,析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并、幽二州,鄚地属幽州。夏商时代,幽、并二州合为冀州,鄚属冀州。周初,分封诸侯,鄚为鄚国,为燕国附庸,属幽州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

饶州的建制沿革
答:东汉改鄱阳县,属豫章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属鄱阳郡,为郡治,县治迁至今古县渡镇。 三国赤乌八年(245年)县治还至今鄱阳镇。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迁治今石门街镇。 齐中兴二年(502年)还治今鄱阳镇。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分江州立吴州领鄱阳郡,同治鄱阳县。陈至德四年(586...

昌州街道的建制沿革
答:春秋时期,为巴国属地。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因昌元县系置荣州、昌州之地,而更名为荣昌县,亦寓繁荣昌盛之意,县治今昌元镇,属重庆府。 民国时期隶属重庆蜀军政府及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7日荣昌解放后,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府设昌元镇直至2007年,先后隶属川东行署壁山专区、江津专区,永川...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建制沿革
答:殷为鬼方国。春秋、战国至秦、汉、两晋为夜郎国、牂牁郡、夜郎县、夜郎郡、兴古郡。南北朝时期为东爨、乌蛮。唐、宋、元时期先后为西平州、盘州、于矢部、罗甸国、泗城州、普安路、普安部、安隆州。明代为普安卫、普安府、泗城州、普安厅、普安司、普安州、安南所、安隆所。明朝末年,南明永历...

古徽州的建制沿革主要有哪些
答:(而徽州还是1667年-康熙六年的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的“徽”字来源,当时把江南省分拆成左右,其中“江南左”单独命名时,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并称为安徽省)但是若从隋朝往前溯源来看,此地地名沿革就比较复杂了:春秋时,本地区在当时吴、越、楚三国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一直到公元...

抚州的建制沿革
答:元和六年(811),升抚州为上州。咸通六年(865),升江南西道为镇南军,抚州属之。后周显德五年(958),以临川县上幕镇、归政乡设金溪场。宋元北宋初年,抚州为南唐辖地。开宝元年(968),置宜黄场。二年,以南城置建武军,隶江南西道,治南城。三年,改宜黄场为宜黄县,属抚州。八年,南唐亡,改抚州为军州,抚州、...

宜州的建制沿革
答: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

定州的建制沿革
答: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

龙州县的建制沿革
答:州名相传系以上龙乡水陇屯后山脚有泉名“龙泉”而命名,是为县得名之始。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今金龙乡置有羁縻金龙州,属岭南道安南都护府。五代十国(公元907~959年)龙州先属楚,后属南汉宜州治地,州治移至今龙州镇的北门附近。宋初,复置羁縻龙州,州治移至今龙州城北门外,另于今...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建置沿革
答:据出土文物证实,县境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秦为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三国、西晋因之。东晋至南朝宋、齐为武陵郡舞阳县地,梁至陈为南阳郡龙檦县地。隋为沅陵郡龙檦县地。唐为叙州朗溪县南僚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曾自称诚州、徽州(其域甚小,诚州仅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