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主题式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如何让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课堂方案

作者&投稿:宾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让主题式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面向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元素的一种组合形式。各元素的不断变化导致教学模式的不固定,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目前,主题式教学已经在小学信息技术领域里广泛应用了,有的应用于单元的主题式教学,有的应用于单课时的主题式教学,还有的应用于多学科的课程整合的主题式教学。只有挑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
  2.主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有学者将主题式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发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和教材的灌输,内容不广泛,知识面也比较窄,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整合程度不高,学习到的知识大多属于记忆性知识,遗忘快。而运用主题式教学,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有的来自教师、同学,有的来自书报、互联网,还有的来自现实生活,所以知识面非常广泛,学生获取到的新知识能有效地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对知识的记忆大多属于长时记忆,不易遗忘,产生有效学习。因此,主题式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学习,显著提高信息课堂的效率。
  3.对主题式教学的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艺教授认为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来源于生活,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主题选择要贴近生活,教学实施要避免同一环节的不断重复,还要兼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为关键的还要注意不能跑题。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吉庆教授指出,主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主题式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挑选贴近学生的主题,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最好体现。王教授提出,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应承担起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的责任,教师需要明晰学习主题、明细学生分组、提供教学资源、协调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学习成果,从而系统的完成主题式教学。
  二、解读主题式教学
  1.主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理论是主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就是贯穿课程的脉络,维系学生的传带,活跃课堂的关键,从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情境认知提供的已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更是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的重要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都是记忆化的、抽象化的,学生仅仅只是知道了、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出了学校未必会应用。知识不应该是记忆性的内容,而应该是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互动的产物。知识是情境化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自身发展、参与实践,在情境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与吸收,这样收获的知识远比在书本上获得的更有用。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记忆性的知识,而是应该将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置于社会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在参与学习活动和实施文化实践中获得并学会应用。
  2.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2.1主题设定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有兴趣的主题,通过主题贯穿整课,将有意义的、符合真实生活经验的学习内容融入同一主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所以,主题设定要充分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能力水平层次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同时还要保证设定的主题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此熟悉甚至喜欢,难度就非常高。因此,一般教师挑选的主题只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且实践证明,即使有的学生对某些主题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只要他们有所了解,积极思考,学习新知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安置适合的发散点,引导学生轻松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特别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角度来逐步剖析主题,真正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动力学习,在实际的情境中不断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获得成长与进步。
  主题式教学本身就是对教材的发散。但是关于发散点的设置却是有技巧的。设置太多会造成课堂重点不明确,课时不够的负面效应,不利于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着重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主题贯穿整堂课时做到该发散的时候发散,该集中的时候集中,让思维发散在主题式教学中显得更为和谐。
  2.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必须选择主题教学。我们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仅仅只是起着引导与指导作用的配角。因此,在一些逻辑性很强、学生难以独自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中,比如logo程序设计,十分强调教师讲解,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跟着教师的讲授思考。因此,这一类课程并不适合运用主题式教学。
  在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的课程中,主题式教学就是很好的选择。比如《认识计算机》一课,整堂课的内容都是陈述性知识,一味的教师灌输,学生反而不能完全掌握。通过主题式教学,比如请一个卡通人物来介绍各个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知识的建构。因此,主题式教学正是能达到建构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最本质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如何能使信息技术走进中小学课堂~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5、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6、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3、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门的协调下,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教育教学软件配备的力度,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5、对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避免措施论证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生活)、艺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过程、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1年6月结束,周期为两年半。阶段工作计划大体如下:
1、准备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 8 月)
⑴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网络,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⑵ 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
⑶ 以讲座、观摩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教师和参与本项目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⑷ 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学校及教师按照研究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掌握进行项目研究之前的数据。
⑸ 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 年 9 月——2010年12月)
⑴ 开展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项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学。
⑵ 组织培训活动。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搜集、整理,为学科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证;利用我校校园网络,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⑶ 参加课题的成员组成一个博客群,便于实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成员间交流经验。
⑷ 由学校协调,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以适当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支持,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⑸ 采取调查、测评等手段对项目过程及时跟踪、监控和有效指导。
⑹ 围绕本项目目标,在各方面开展专题研究。
3 、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⑴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⑵ 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⑶ 整理教育资源库。
⑷ 对项目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本项目的验证分析报告。
⑸ 总结汇编研究资料,进行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将采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原则
1、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项目研究动态,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分析,学习国家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把握新时期教育的原则和规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有参加项目研究的班级数量、学科数量和年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面,吸纳更多的学科和更多的年级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实现由“点”到“面”,由“点”到“线”的规模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先对典型学科的经验教训进行剖析,然后再大面积研讨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边研制”、边“推广”、边“修改”的方法。
3、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原则
把在实践中创设的教学模式、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经过研讨,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多次检验的原则。
4、实践与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工作中,调查与实践必须是真实客观而又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科学性。项目研究的管理也应是科学的,需要各部门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五、组织与领导
这项课题在中心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协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直接参加,并具体组织实施,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提供保障。

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作者(来源):撰写:叶淑贤,上传:刘素芳

高明区荷城街道西安实验小学英语科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小学,学生现有1422人,共有27个教学班。学生生源复杂,有来自农村的、城区的、还有一些是外来工子女。他们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学习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导致我校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很不均衡。同时,随着所学语言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尤其是词汇量的持续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因学习滞后而产生厌学、怕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动性弱化,学习能力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和英语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都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激趣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事物、动作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4、通过创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这些激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初学英语者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教学过程部分提出: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科研兴教的大氛围带动下,我们充分认识到课题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研中,我们感到必须探索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才有利于小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题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创造力发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从而为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也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4)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大大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

(5)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所有的资料进行链接,极大地方便了教学。

(6)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资源学习,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拓展学生训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能力。

2.开展此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在实践层面探索,可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探寻更好的途径,使现代化教育手段能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同时,提高教师教育的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理论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课题界定与假设

(一) 课题界定:

1.现代化教育手段:指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

2.多媒体技术:它集幻灯、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于一体,可以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信息进行优化组合,把静止的文字、符号变为动态的图形、图像,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

(二)课题假设:如果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集成在一起的信息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缩短了信息在大脑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过程;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学生学起来往往觉得枯燥。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索,力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现代化教育手段恰恰为此而提供了优化的手段。因为在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可以高效率地促进英语课实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是优化英语课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富有好奇心,他们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往往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刚刚开设英语的班级同学们对英语都充满了好奇,心情既兴奋又激动,课后对于第一节课上出现的词句也会经常性的模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唯唯诺诺,不喜欢举手发言了;还有一些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来源。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摄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

(三)国务委员陈至立说过:“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大信息量、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动画、图像和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独特优势,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可能。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的学科中。”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悄然走进小学英语课堂,这无疑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利用电视、电影、录象、录音等电教设备重现实际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如何设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现代化,我们该如何设计呢?又该如何组织和实施呢?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三)英语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效果评价与调整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最终要反映到教学效果上来,按照教学目标,你是否达到?学生兴趣如何?我们都要有一个好的效果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找出缺点和不足。

(四)如何指导学生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学习,为学习服务。

五、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一)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促使儿童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提高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二)通过研究,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走进新课程,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如何把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寓于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主动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加以内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开创英语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三)通过研究,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通过研究,让教师学习课件的设计、开发,学习计算机的网络知识,学习教学音像的制作,例如英语听力材料,故事CD,歌曲CD等,以更好地为帮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科学的学习情境与知识背景等课题研究服务,也为师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通过研究,实行英语课题与其他学科整合,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引入到其他学科中。教师能开发有效的教学CAI,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做到资源共享。

(五)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学习,收集学习材料。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一到六年级,每级抽取两个班(家庭拥有电脑或会使用电脑的学生比率较高的班级)来进行实验,一共10个班,研究对象总计679人,男生 374人,女生305 人。为什么没有全部班级参与实验,主要是为了便于将实验班级和同质的非实验班级进行研究效果的对比。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根据行动研究法的“问题——计划——行动——反思(问题)”的基本程序周而复始地对教学实践进行观测和改进。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且研究在课堂中该课件的运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后进行反思、改进。因此,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让实验者把研究和实践结成一体,通过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2.案例研究法。包括:(1)学生案例——在每个实验班选取上中下三层次各三位学生建立研究档案,记录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和发生的典型实践,例如学生成绩的前后对比,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收集学习材料,制作英语电脑小报,美化校园,参加各类的英语竞赛活动的情况等。(2)教学案例——每阶段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教学案例等。(3)课件案例——在每个研究专题中选取一些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有待解决的教学课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断反思、改进,同时选取一些优秀教学课件进行推广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3.观察法。

采用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如在实验前、中、后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比较学生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态度,学生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学习的情况,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态度来调整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与操作。

(三)效果检测

1.问卷调查。在课题研究的开题启动阶段,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实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状况、学生对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兴趣进行调查、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初始数据。因此,课题组在课题研究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以交谈以及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用以检验课题的研究效果。(见附表1-8)

2.实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通过合理设计的前测、中测、后测的学科学习卷进行前后效果对比。横向对比:通过校内外全级以上学生参加各类测验、竞赛等成绩对比,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

七、课题研究周期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2003年7月——2005年7月),主要为以下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3年7月——12月):

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选定课题申报,进行开题论证即论证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课题研究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及具体安排如下:

1.撰写课题行动方案:2003年7月——8月 执笔人:叶淑贤

2.课题论证:2003年8月——2003年9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

3.课题组成员培训:2003年9月——12月,采取讲座与交流的方式进行培训。

(1)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手段的理论知识。(负责人:叶淑贤)

(2)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负责人:魏小玲)

(3)教师学习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听力材料,如录音带的制作,自然英语语音软件的使用。(负责人:刘素芳)

(4)教师学习上网的技巧和登陆K12平台的技巧。(负责人:魏小玲)

(5)教师学习制作个人网页的技巧。(负责人:魏小玲)

(6)组织教师外出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和课例观摩。(负责人:叶淑贤)

4.实验前印发相关的问卷调查(表1--表10,见附件)(负责人:李华玲、关惠群)

学生英语学情调研:

在实验前、后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的兴趣、上网条件、上网内容、对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态度等进行调查。通过发放调查表方式,辅以部分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实验学生的上网情况做详尽的了解和分析,为课题实验班的建立与整合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环节将于2003年9月底提交总课题组一份《实验前学生学情调查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答: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答:(2)利用信息集成化的特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3)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4)利用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促进相互学习。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答:”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答: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答:抓住“关键人群”,实行分类指导,适应技术发展,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三提升”。围绕整校推进,包括开展...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答: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答: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与信息技术融合
答: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创设情境,丰富的猜想和联想。3.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4.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5.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用现代化技术,上出许多精彩的课。正文:以...

如何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答: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提高了课堂效率,才会全神贯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最有效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

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答: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