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田晓霞写死,路遥大哭一场,为什么说痴迷写作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

作者&投稿:沙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天路遥三弟王天乐正在洛川采访,忽然接到报社转来的电话,说是路遥心急火燎打电话到报社,让王天乐速去榆林。

路遥身体因为黑天白夜颠倒的作息,不规律的饮食,一夜一夜的抽烟,早就把自己身体熬垮了,王天乐担心哥哥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一路焦急万分,从距榆林300公里的洛川赶到路遥那里。

80年代陕北路况差,这段路至少得一天时间赶到。王天乐赶到榆林宾馆时,路遥拉着弟弟痛哭流涕,第一句话便是: 田晓霞死了!

风尘仆仆的王天乐愣住了,之后又是哭笑不得,干脆劈头盖脸训了大哥一顿:你已经成了弱智,你想过没有,我好不容易争取的这么点时间,赶快采访一两篇稿子,你怎么就把这么些不上串的事打电话叫我大老远跑来?别人知道后,肯定会认为咱弟兄俩是精神病!

被弟弟这么一骂,路遥从虚妄里走出来,变得清醒,他赶紧给弟弟道歉。他实在是陷得太深,以致于现实与虚构混为一体,所以在故事推进里,不得不把田晓霞写死时,路遥也是悲不自胜。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就是以路遥弟弟王天乐为原型写就的人物,王天乐可谓是路遥写作路上的精神支撑和后勤部长。


就在路遥幻想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王天乐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人生不能为“奖”活着,否则你会累死的。 等你写完《平凡的世界》,我再也不想文学这件事了。 我要回家半年,帮父亲种地去!我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父亲种过的地……为了孩子们,他受尽人间苦难,作为儿子,你不让他享几天大福,我觉得干出再大的事业也是虚伪。大哥,我认为文学是无比博大的,但是我恨它,我会恨它一辈子……”

弟弟的这番话,让路遥很是扎心,他趴在宾馆的床头流泪哽咽着对三弟说:“你可以走了,你的话我一定会在第三部中让孙少平说个痛快”

路遥熬垮身体,写完《平凡的世界》上中下三册

《平凡的世界》,几乎是路遥的第二生命,第二个孩子, 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连同他的生命,都耗费在这里。30万字的巨著,苦熬了6年,构思,动笔,修改,誊写,原本体质不错的他,在这一场旷日持久战中被拖垮。

路遥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他常常写到凌晨,甚至写到天亮,思路卡壳的时候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累了乏了,用湿毛巾擦把脸继续写。


第二部完稿时,路遥倒下了,他吐了一口血,血就流在桌子上。

身体稍微调理好一点,他又陷入往昔的疯狂里,拼命写第三部,他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他怕自己写不完,像曹雪芹和柳青那样留下作品未完的遗憾……他强撑着身子勉强用笔在写,苟延残喘着完成余下的部分,稿子写完,就彻底倒下了。

《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在青年读者当中备受好评,可是路遥的身体却严重透支了,他的婚姻连同他的身体一样在风中摇摇欲坠。路遥是个写作狂,是个痴情的人,但是他把时间和精力给了作品,对于家庭他是亏欠的。

在路遥病重住院,林达还是绝情地和他离婚了……路遥曾对看望他的人,深刻感慨: 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你解下不?友人离开病房时,路遥曾抓着对方说: 生活太残酷了, 我一定要站起来……

可是被拖垮的他,再也没办法站起来了,路遥痛得在床上打滚,最小的弟弟王天笑给他揉肚子,路遥肚子里全是血,路遥缩成一团,呻吟着抽搐着,嘴里呼喊着:“爸爸妈妈还是离不得,爸妈……最亲嘞”

 对痛苦和人生深刻理解,以真诚写就著作


路遥的一生是在痛苦与饥饿,矛盾和抗争中度过的。 家里8兄妹,日子艰难,食不果腹,他作为长子,后来被过继给大伯,依旧忍受着贫穷和饥饿。 在饥饿和动荡的年代里走过来, 因为失恋,也曾差点自杀, 为了写作,熬干心血。

因为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因为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因为对千千万万黄土地上不屈生命的理解和同情,他才写出了那样厚重而打动人心的作品。

贾平凹这么评价路遥: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这么多年《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影响了一代有一代的人,马云,潘石屹也曾深受《平凡的世界》的影响,无数的人,他们读着《平凡的世界》这质朴而厚重的文字,对生活有了多了一份无畏的勇气……


这就是好书的力量吧,在人快要熬不住的时候,给人以活着的勇气和希望……谁都有艰难的时刻,难的时候读读这本书,它会让你重新活过来……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路遥先生呕心沥血的一本巨作,一共分为上中下三部。他耗时约6年,才完成了这本总字数超过百万的著作。该书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后也就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路遥先生就因病去世,年仅42岁,着实令人惋惜。不过他这本书的影响力一直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年轻人。

相信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心中一定有一个痛点,或者说是难以接受的一处地方。那就是故事女主角之一田晓霞因救一个小女孩而意外牺牲,最终还是没能和孙少平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当时写到这里的时候路遥先生也心里痛到不行,禁不住潸然泪下,还给弟弟打电话让他过来。

那么既然路遥先生作为本书的作者,书中人物的结局都是由他来决定的,关于田晓霞的死对他本人来说也不能接受,为何他还要这么写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这跟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关。其实《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路遥先生及其周围的人为创作原型的。田晓霞和孙少平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也正是路遥先生和之前一位爱慕女子的结局。在路遥先生的心中,他是相信爱情的,但他认为只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才能走得久远。

第二,这很符合现实式的结局。当我们有了一些社会经历之后,就会明白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爱情中来说,其实最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尽管田晓霞身为高官子女,身上没有一丝“腐败”的气息,但是她毕竟和孙少平的家庭相差太多了。两个家庭相差那么大的人,于现实中来看是很难走到最后的。所以自私点来说,与其最后写到孙少平和田晓霞分开,倒还不如直接把田晓霞写成意外牺牲,这样最起码我们知道没有人能把他们分开了。

俗话说得好,情到深处自然浓。当路遥先生被带入到自己书中故事的时候,有些“东西”也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虽然他很痛苦,并为此流泪,但是也无能为力,毕竟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些许无奈。



光明一直有,坚持下去便是——藤树先生

提起路遥,可能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那部传奇巨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本名王卫国,是一个陕北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共有兄弟多人,成长环境十分艰苦。而在这样艰苦的背景之中,路遥更可以体会到那种独属于农民的情感,那种对于土地的熟知与热爱。很快,在这种独特情感的指引下,路遥于一九八四年开始了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塑造。他对于写作的痴迷几乎接近疯狂,而如此痴迷的写作可以说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终人

路遥对于黄土地的热爱是他人无法想象的,他热爱着那片土地,他热爱着那里的一切。在这份感情的指引下,路遥把自己对于黄土地的热爱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并以此塑造出一个个质朴简素的人物形象。

以田晓霞为例,那是路遥爱得深沉的一个角色,是作品现实主义与作者浪漫主义的激烈碰撞。田晓霞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就仿佛公主一般出现在孙少平的世界里。在文章的结尾处,孙少平的爱人田晓霞在一次洪水之中去世。看似惊为天人,而实际上,这是必然发生的结果,穷小子与公主之间的爱情童话不是作者路遥想要表达的。

与之相反,孙少安与润叶之间的那种默默地不敢靠近的爱情,才是作者路遥在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指引下想要表达的。

但是,即使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不是路遥的表达,田晓霞也倾注了太多属于路遥的心血,在写到田晓霞去世的那一章的时候,路遥简直痴狂了一样。

他又哭又笑,疯疯癫癫,路遥给弟弟传去消息,让弟弟马上赶回来。听着哥哥路遥的声音,弟弟王天乐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在漫长的路途过后,王天乐来到了哥哥路遥所用来创作的地方。王天乐看到哥哥路遥憔悴的模样简直吓坏了,连忙上前询问路遥的状况,然后只听路遥讲:“田晓霞死了”。

在得知哥哥路遥是由于自己将田晓霞写去世而感到疯狂大哭时,王天乐的心中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一股气愤涌上心头,将路遥狠狠地骂了一顿,责备他仅仅因为这样一件事使得自己马不停蹄的奔波回来。

路遥迷失在了黄土地之中,他把自己也写进去了,在弟弟的痛骂声之中,路遥渐渐地恢复了清醒,分清楚了现实与小说的界限。在分清楚眼前的状况之后,路遥马上向自己的弟弟王天乐道歉,路遥为了作品竟然已经迷失到了这种程度。

不负韶光,终为金凰

路遥先生是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路遥先生多次亲临矿厂,亲自去走那些主人公应当走过的路,去体会那种身为工人的感受,只为了使得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与真实性。

路遥先生把《平凡的世界》当作了自己的全部,也把自己全部的热爱与全部的精力倾注给了《平凡的世界》。苦心人天不负,在其创作完成的那一霎那,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界都发出了一声惊天巨响,都为之触动。

直到一九八八年,百万字的恢宏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完成了。历时四年,短短的四年时间,路遥先生仿佛走了几代人漫长的岁月。路遥先生老了,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心老了。

然而终究一切都有了回报,路遥先生在一九九一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所谓众叛不为亲离

在路遥创作的时候,整个人如同疯魔了一般,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顾全身心投入到文章的创作之中。路遥先生是一个好的作家,却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一个好的父亲。因为无法接受路遥先生对于作品的痴狂,路遥先生的妻子林达决定同路遥先生离婚。

路遥先生深知自己的问题,于是把对于妻子的愧疚全都补偿给女儿,对于女儿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女儿要学琴,路遥花费天价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然而最终女儿也没有怎样使用。

在与妻子离异之后,路遥更是把全身心交给了他所热爱的文学,一心投入到《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中去,从此,《平凡的世界》便成为了路遥的全部。路遥渴望功名,但幸运的是弟弟王天乐的陪伴与劝诫。

路遥在创作时经常幻想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将这些讲给弟弟听,而王天乐听到路遥的想法是,只对他讲:“人不能为了奖而活,否则会累死的。”弟弟的这一番话给了路遥极大的触动,并最终将这句话加入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之中。

菩提树下,普渡众生

路遥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在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了。但他依旧没有停下笔,经常是一边吐血一边创作,通过透支自己的生命来倾注灌溉这部巨作。

等到拿不动笔了,才会稍稍歇一下,而一旦稍有恢复,便又重新投入到创作的战场之上,因为路遥在害怕,他害怕自己会像曹雪芹、柳青一样,他害怕自己的作品会像《红楼梦》一样,他害怕自己会留下遗憾。

贾平凹先生曾经高度评价路遥先生,将路遥先生比作追逐太阳的夸父,最终也倒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对于路遥的作品,可谓是路遥先生一生的体会,《平凡的世界》一书更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例如马云等。

《平凡的世界》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有生命的书,它给人以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平凡的世界》之中孕育着生活在黄土地之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屈的精神,孕育着路遥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命运的反抗。

在一九九二年十七日,被拖垮的路遥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路遥疼得满床打滚,最终在当日,路遥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四十二岁。为了《平凡的世界》,走火入魔的写作成就了路遥,但也毁了路遥。



提起陕西籍作家路遥,全国人民的心底都会渗出丝丝痛楚,年仅三十八岁的路遥,正是男人风华正茂的靓丽时刻,但突然病重直到离世的消息,却恍如一道擎天霹雳,无情地击到了路遥的身上和全国人民的心坎里。

把田晓霞写死,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当中必须要有的一笔,路遥之所以会大哭一场,其实也正是凸显出了他的“入戏太深”,在写作过程中,几乎已经完全将自己的所有感情倾注到了文字当中。

我们放不下路遥,我们始终牵挂着路遥,他怎么能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呢!于是在那个时刻,所有人都在寻找着路遥的真正死因,明明死亡证明上写的很清楚:就是因为肝硬化腹水导致的死亡。但这个死因只是生理和医学上的判断,我们想要追根溯源的,而是其他层面的因素。

初次听闻路遥的死讯,很多人想不到、更不敢想,全国人民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在十分投入的读着路遥写下的一部部文学,好端端的一个伟大作家,怎么就突然英年早逝了呢?我们把眼光拉回到1992年的冬天,身为北方人,我深知北方冬天的苦寒,对于路遥来说,选择在冬天的苦寒当中去世,倒也比较符合他那压抑艰难的写作风格。

如果说路遥因为得了一种穷病而支付不起治疗费用,最终迎来了死神对他的召唤的话,这种说法很明显放在路遥身上是不恰当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到路遥在文学创作当中那种艰难和深邃,每写下一个字,每创设出一个情节,似乎路遥的思想都在跟着急速的转动着。他笔下的小说按照最后的结局来看,似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想继续写下去,但又用文字描述不出他心底的那种真情实意。

医疗条件差些,想埋葬在黄土层里

路遥是于1992年冬天去世的,但其实在此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路遥就已经被查出了身患恶疾,只不过当时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不是太大,所以经历过频频几次吐血,路遥依旧笔耕不辍坚持创作,把白天当成黑夜,把黑夜当成白天。

1987年,路遥第一次在家吐血,家人不放心他,便陪着他一起去当地的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路遥当时已经是肝硬化,至于早期晚期尚不明确。家人和亲朋好友们三番几次的苦劝路遥,希望路遥能够赶紧就医,以防疾病恶化,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可是路遥面对亲朋好友的苦口婆心,前期他尝试着用隐瞒来瞒天过海,后期他直接到了不听别人话的地步。

只要有笔、有纸、有桌子,他就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读书和写作,以及不足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再加之路遥有吸烟的习惯,有时候工作一天就是两盒烟,路遥的写作习惯是每天中午,他曾对人说“我的中午是当做早晨来看待的”?每次午饭前一小时起床的路遥,洗漱完毕之后,静静的俯坐在台案面前,动笔之前的构思阶段,路遥总会一连吸三支烟。

有病不医,病情只会愈来愈重,再加上不戒烟,病情怎么能好转呢?1992年,路遥的肝硬化已经进入了晚期,病情的加重,让他难以再继续待在家里创作下去,他不得不住进了延安的医院。在肝硬化的基础上查出了肝腹水,因为延安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并不是很先进,为了让路遥的病情加快缓解,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建议他去那些大都市疗养治疗。

只不过这一切在路遥本人看来,都只是徒劳罢了,路遥应该看到了自己死亡的宿命。他总是对老友曹谷溪这样说:

“这种病方到哪里去治都是一样的治法,其他医院有的药,难道延安没有吗?如果延安治不好,那其他地方的医院也就治不好。”

看起来这是路遥一直推迟的借口,其实则不然,当时的路遥应该已经对求生的欲望丧失掉了。在临终之前,路遥反反复复地和自己的朋友说,一定要给自己做一口棺材,最后埋到黄土山上。这么多些年来,每次想起路遥这句话的时候,我总是倍感一种凄楚悲凉的感觉,恐怕所有人听了都会感到非常难受吧!

路遥的死,当然和穷有关系

“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当中写下的一句话,这句话当中寄托了他当时的精神向往,他也想像文本中描述的那样,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继续走向前去。而且在这个继续走向前去的过程中,一路高歌,一路呐喊。而这句话当时的背景就是,路遥因为肝硬化病情的不断加重,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虽然路遥不减对文学和文字的热爱,但身体条件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发起了“不允许的命令”。

对那些不了解路遥的旁人来说,路遥是中国鼎鼎大名的作家,他怎么可能会没有金钱呢?但路遥当时的真实境况,就是特别穷,而且穷的太彻底了。不过路遥的穷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会一穷二白,乃至在死后还欠了大约1万元的外债,主要和他的为人生活很有关系。

“平日里吃个馍,嚼上一棵葱就满足,可关键时刻绝对要抽根好烟,穿身体面的衣裳,再穷也要给好友送个礼。”

这句对路遥的评价,证明了路遥是个爱面子、体面的人。抽好烟,喝有品牌的咖啡,是路遥平生的两大喜好。路遥顾及面子都能顾及到什么地步,恐怕说出来你都觉得有些感到不可思议,就算家里已经穷到没钱买米下锅,但是面对朋友的困难,路遥总是会借钱去资助那些朋友。

当时路遥凭借着《平凡的世界》一举斩获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是5000元。5000元在当时看来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天价数字了,可是为了宴请好友,路遥竟然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这5000块,用5000块来吃一顿饭,如果是寥寥数人的话,那恐怕吃上10顿也用不了这么多钱。

只是那顿饭选在了北京的一家饭店,前来祝贺的朋友夹带着朋友的朋友,餐桌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到头来这5000块钱花的也没剩下个零头来。上面提到,1987年路遥因为吐血而被查出患了肝硬化。但当时的路遥并没有立即赶到医院,而是选择了隐瞒。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路遥囊中羞涩,没有多余的钱去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精神上的折磨同样是致命一击

通过我上面的介绍,大家也都看到了,路遥是穷,穷的一穷二白,但在路遥生前的最后时刻里,他所遭受到的现实生活,同样也超乎了常人的想象。换作是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家中丈夫已经处于生死病危状况的时候,那么他的家人是不是会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他周围呢?

可是路遥不同,路遥的妻子林达不同。路遥和妻子之间不算是有矛盾,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对付的状态中,正所谓现代人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感情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这句话平常听着有毛病。但在关键时候却说出了一些道理,或许路遥的妻子林达之所以会和路遥在这个阶段离婚,同样是因为穷。

在路遥去世前两个月的时候,那段生命里最后的时光本就是路遥最难熬的时刻了,但是身为路遥的妻子,林达除了对路遥有关怀以外,最终还是站在病榻前,把离婚协议书颤颤巍巍的交到了他面前。对于路遥来说,或许这份离婚协议书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了,但他没想到妻子会跳现在的这个时间。

只不过话说回来了,路遥在人间苟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妻子不挑现在这个时间让他签离婚协议的话,那等到路遥真正离开人间时候,谁又会认同这份离婚协议呢?所以我们在同情路遥的同时,一定要正确看待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离婚的这件事情,看着妻子交上来的这份离婚协议书,路遥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把字签在了上面。只是收起笔的那一刻,路遥是强忍着痛的。

长期以往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

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其实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一样,养家致富的前提,或者说培养兴趣的前提,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唯有身体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路遥身为人人皆知的大作家,他不可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的热爱当中。

当他完成《平凡的世界》的那一刻,由于长时间的握笔姿势,已经导致路遥的右手便形成了严重的“鸡爪模样”,你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手,因为长期一个握笔的姿势而变成那副不堪入目的模样。这部文学史上的巨作杀青那一刻,路遥先后四年的时间,高强度的写作状态,已经让他险些面临精神崩溃。

创作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样也是一个艰难的思考过程,提笔写字不难,难的是小说的情节人物设置以及构架,连续4年的高强度写作和思考,已经让路遥成为了一个忧思过度的人。所以在发现肝硬化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路遥同样保持着这样高强度、时刻紧绷着的大脑思维,而恶劣的情绪又会加重肝硬化的程度。

亮郎说

好了,今天关于路遥的话题,我们就暂且先谈到这里。只不过一提起路遥那贫穷刻苦的人生,似乎每个人都经不住心底最真挚的那份情感在动摇。

时隔2020年的今天,路遥已经离开我们28年了,只不过由他的作品拍摄成的影视剧作品,却十分完好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这代人受路遥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过巨大,不管是从读书写字,还是从电视手机屏幕上,路遥文学几乎充实了所有人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对于那些喜爱路遥文学的读者们,我真心希望你们能够在喜欢路遥的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因为他太投入到写作过程了,就像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导致走不出来,所以痴迷写作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

路遥的小说里为什么把田晓霞写死了?
答:她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更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田晓霞对自由的向往,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对于自由的渴望,是融入血液里的。正如她一直坚信的那样——”我们原是自由飞翔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相伴“。但终归,他们的故事是归属于...

作者为什么要安排田晓霞死去?
答:田晓霞这个人物在大部分人心中是孙少平最合适的伴侣,可是作者却让一场洪水带走了她可爱的生命,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眼含热泪的度那一段的,伤心、惋惜、释然、不甘同时涌上心头。为如此完美的女孩却有如此不幸的结局而伤心,为我们的孙少平失去了红颜知己而惋惜,为孙少平或者说作者的解脱而释然,...

在《平凡的世界》中,为什么给田晓霞安排的结局是死亡?
答:1992年初,我嫂子林达正式提出了和路遥协议离婚的,对此,我无话可说,我也十分理解林达,她不知提出过多少次要离婚了。作为一个女人,当一名作家的夫人是十分不容易的。真挚的爱情 再问为什么会把田晓霞写死了呢?作家路遥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跨阶层的爱情都没有好结果,这从路遥多部作品...

路遥《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到底为谁而死?
答:田晓霞死的很突然,她死在与孙少平的两年之约即将到来之际,死在孙少平的生活稍有起色或将稳定之时,死在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意外中。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田晓霞死了,路遥亲手毁灭了孙少平乃至整个平凡世界中的一道亮光,这种毁灭是沉重的,它带着巨大的悲怆沉入了每个读者的心底,让人不...

路遥在病床上说了哪十五个字?为何竟让贾平凹放声痛哭?
答:这短短的15字,贾平凹再也忍不住心中忧伤,他转身跑到门外,蹲在楼梯的拐角处,嚎啕大哭,周边都能听到他撕心裂肺般的哭声。15年之后,贾平凹为路遥写追悼文:“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贾平凹 这才是朋友,比...

为什么《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必然会牺牲,她的爱情真实吗?
答:看过《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应该都知道人家的数学是路遥于1988年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它主要是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损失300城乡人民的一种生活和思想变迁。而书中的田晓霞最后被洪水冲走,而且他和孙少平那段戏剧性的爱情也因此而结束,很多人其实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女性角色命运这么坎坷路瑶为什么会在《平凡的...

《平凡的世界》:田晓霞之死,到底是意外殉职还是为了成全爱情?
答:当前方传来可怕的洪水消息时,她没有躲避,没有退缩,甚至说服领导带她一同前往;当危险来临时,她没有退缩,带着职责的使命、带着人性的光辉去了,留下一群为她悲伤的人们。和生活中因公殉职的普通人一样,田晓霞的死让人们悲痛不已,同事们失去了一位好伙伴,田福军失去了一位好女儿,孙少平失去了一...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为什么要让晓霞死?
答:3.路遥家庭生活影响着他的情绪。路遥的生活中,悲伤的爱情。初恋的林红,他曾经把最好的工作机会让给了她,然而她却离他而去,因此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妻子林达,是新华社高级干部的女儿,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相恋也有晓霞和少平之恋的浪漫成分,然而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林达是女强人,几乎不会照顾丈夫和...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安排贺秀莲和田晓霞死去,有何用意?
答:同时,布置田晓霞死去,也是路遥对臆想生活和理想爱情的死心,他终于明白了理想和理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贺秀莲的死比拟容易了解。她是一名典型的贤妻良母,像蜡烛一样熄灭本人,用本人的光和热照亮心爱的男人孙少安,最终耗费完本人。 能够说,贺秀莲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勤劳仁慈、质朴无华、悲喜交集的乡村妇女,她们...

《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之死,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有何意义?
答:路遥作为作家,他的人生是很艰难的,他是穷人家的孩子,生长在贫困的乡村。而《平凡的世界》也是他一部著名小说。在书中,孙少平的奋斗精神感动了很多读者。很多人都为他流泪,而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也很感人。两人真心相爱却不得生死相隔,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其实田晓霞的死可以让大家感受到生活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