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宋之问

作者&投稿:宗圣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士,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汾阳县。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大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也就是公元656年。宋之问没有显赫的门第家室,他的父亲宋令文在历史上很有名,据说宋之问的父亲被称为宋家三绝,他父亲不仅善于文辞,而且精通书法,同时力大过人。在史书上记载说,“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唐高宗时期,把他派到外地做官,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他的两个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亲之一绝啊。宋之问善于文辞,宋之逊精通于草书和隶书,宋之悌则骁勇过人。在当时也被传为佳话。到了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宋之问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之路。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时已经是武则天把持朝政之日。武则天励精图治选拔人才,宋之问和当时的杨炯被召到文学馆,不久当了洛州的参军,也就是河南洛阳市东北。到了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又和杨炯一起招为崇文馆的学士。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把宋之问和杨炯拉到自己身边入了阁。十五年的时间里,宋之问很快从九品官晋升为五品学士,一跃变成了天子的顾问,和皇上同出同入。作为身世低微的宋之问,可以说是倍感荣耀,誓死效忠武后。

        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大臣诸多人到洛阳的龙门去游玩,武则天来了兴致,命令所有的大臣就此情此景每人作一篇文章或写一首词。武则天也是爱好文辞乐章之人,也正是因为她喜欢文学,所以才会将宋之问和杨炯等人招到自己身边。其中有一个大臣,左史东方虬先写了一首诗,而且写得不错。武则天拿来一看非常满意,马上赏赐一件锦袍。那时候宋之问也写完了,就是著名的《龙门应制》。武则天看了这篇文章,在史书上记载说,“文理皆美,左右称善。” 武则天就把锦袍转赐给了宋之问,也体现了武则天爱好文学以及宋之问当时在文辞上的出色。

        当然,宋之问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武后的晚年,宋之问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他被贬了官,贬到泷州做了一个参军。在贬官途中,宋之问写下了一首诗,叫《题大庾岭北驿》。触景生情,见到雁南飞而引发了他被贬之后因为路途艰辛,愈加思乡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就地取材,显得自然大方,有地方色彩。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南飞雁”就是大雁南飞好理解,阳月就是阴历的十月。十月里大雁往南飞,大雁到这里就折返回去往北走了,而我呢继续前行。大雁都回去了,我要走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返回家乡呢?潮水刚刚回落,江水也已经平静下来,山林昏暗瘴气缭绕,这个地方人迹罕至太险恶了。可能你会想,不对啊,广东这地方多好啊,可您别忘了,那是现在,在唐朝过了广东那就没人了。“明朝望乡处”,明天早上我可以找一个高处,远望故乡,应该还可以看见岭上的梅花吧。

        宋之问到了泷州之后,诸事艰难,倍感思乡之切。在第二年的春天,宋之问就秘密地逃回洛阳。后来被擢升为鸿胪主簿。到了景隆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的7月,这个宋之问又被升迁了,升为员外郎。但是后来朝廷朋党争利,争权夺势愈发明显,宋之问也得找个靠山。他依附于当时的安乐公主,所以自然招到了别人的嫉恨,比如说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位,她向中宗进言,于是宋之问又被贬到越州当了一名长史,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以及个人荣辱无常的经历使得宋之问感触良深,由腐朽的宫廷来到景色秀美的水乡,所以也开始洗涤心灵,在越州写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在这里远离朝廷应该没什么事了吧,非也。就在宋之问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把他逼上了绝境。到了景云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6月,临海郡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继位。这一查根,谁是党羽,又把宋之问给查出来了,再次把他发配到钦州,广西省。

        历史上的宋之问因为仕途上的追求而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中,并因此历经荣辱几起几伏,可以说宋之问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大起大落。最后在公元712年8月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把宋之问给赐死了,结束了他的人生旅途。

        在政治上宋之问无足称道,可是当时却是著名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性,所以说他的作品不少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到了后期,随着人生颠簸,历练生活,他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方说他在杨炯死后,写了《祭杨盈川文》,采用的是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丽,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作为诗人,宋之问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史书上有记载说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其实无能出其右者”。说当时啊,没有几个能超过他。

        宋之问所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宫廷诗人,一方面是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青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处于初唐门槛上的宋之问,当然也得置身其中,辗转方向。但宋之问没有高远的志向,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的纸醉金迷中流失,即便后来流放贬官,相对于四杰来说,也是顺利了很多。不管怎么说,宋之问应该说是当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

~

渡汉江(宋之问或李频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答: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渡汉江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宋之问(一说李频)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 ...

如何评价宋之问?
答: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著《艺概》一书,其《诗概》卷品评历代诗人,上起《诗经》,下迄两宋,历代重要诗人包举无遗。谢灵运、沈约、颜延之、左冲、鲍照、谢脁、江淹、庾信、杨素、唐初四杰、张九龄等一一评价,独无一字提及沈佺期宋之问。关于唐诗之祖,刘氏云:“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

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
答: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题解]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野步 野步 周密(宋) ...

沈宋诗歌风格比较
答:宋祁《新唐书·宋之问传》:“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使唐...清人王夫之云:“沈宋之得名家者,大要又以五言长篇居胜。”(《唐诗评选》卷三)。其三、沈宋二人除七言排律一体外,品类齐全,兼备各体。沈宋二人不仅...

根据宋之问杀外甥夺诗,,,材料 写一篇作文
答:偶有闲暇,夜里翻阅《全唐诗》,发现书里竟然同时收录了两首几乎相同的诗,一首是宋之问的《有所思》,一首是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只不过,宋之问的诗中把“洛阳女儿”改成“幽闺女儿”而已,其余全部相同。由于两首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诗句,以流畅、工整的对联形式出现,不仅排沓回荡...

沈佺期、宋之问对唐诗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最后完成了诗体的定型工作...
答:又沈、宋并工五言排律,之问所作,犹不过百余言;而佺期《代魑魅答家人》一篇,长达四十八韵。其排比铺陈,尽情刻划处,已开盛唐风气之渐矣。”刘开扬的《谈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对沈、宋的律诗和古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沈佺期写征戍的几首诗如《杂诗三首》之三、《古意...

宋之问和沈全期的人生经历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宋之问巧遇骆宾王,武则天夺袍赐宋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的宋之问却因仕途上的追求而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并因此历经宠辱,最终在他有所醒悟、精神世界重获新生之时被李隆基赐死。关于他们的相同、不同,你自己看吧!

对律诗进行改造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而到了唐朝的时候,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将沈约创立的格律奉为圭臬,并以此为基准对律诗的创作进行了框定,这让这种新兴的诗歌形式逐渐成为了主流。而且他们还以律诗为基础,推动了绝句和排律等诗歌的发展,为唐诗的兴盛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诗名家沈佺期 沈宋对于律诗发展的贡献在我们提起唐诗的时候,律诗...

唐朝一大诗人,怎么弄成当世黄安了
答:有人考证说,这事不靠谱,刘希夷的年纪比宋之问大,怎么会被他压死呢。 然而这个八卦故事不是我编的,而是唐朝另一个大诗人刘禹锡说的。更何况,宋之问家是武林世家嘛,会武功的,真能压死刘希夷也说不定。 不管怎样,宋之问的人生第一撕大获全胜。 四 时光飞逝,我们的宋先生越来越红了。 靠着帅气的长相,以及出众的才...

沈宋名词解释
答:宋祁《新唐书·宋之问传》:“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使唐...清人王夫之云:“沈宋之得名家者,大要又以五言长篇居胜。”(《唐诗评选》卷三)。其三、沈宋二人除七言排律一体外,品类齐全,兼备各体。沈宋二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