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住院后,医生说性格因素占了一大部分,该怎么办?

作者&投稿:益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今天就跟随我一起看看精神病人住院后,医生说性格因素占了一大部分,该怎么办?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性格因素造成的精神病,该怎么办呢?

  • 01

    性格引起的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有很多因素引起的,精神病患者在住院的时候,他会很听医生的话,而且还很尊重护士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精神病患者他平时性格古怪,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和社会上的人交流,

    天天不出门自己把自己关在家里,面对自己于自己交流和谈话,只能一个人在发呆,

    所以他的性格越来越内向,对外面环境不适应无法面对社会的人沟通和交流,

    性格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自己的生活回在自己的性格手中,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他自己,没有感情没有亲情。没有自己的人生。

    精神病患者的无奈,不懂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他自己无法理解自己,不知道要怎样去生活,他这一生只能在痛苦之中度过,

    希望天下父母有心里疾病的孩子,要多付一点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病情,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 02

    真正的精神病人其实不存在具有某种明显性格。

    形成精神病有两种途径:

    以生理,遗传性疾病过渡到精神疾病的患者,比如脑伤或基因问题致神经系统受损,患者意识,语言,情感,行为,认知能力等单一或同时逐渐失调,整体功能处于某个点停滞,或者过一段时间继续重化。

    以心理非和谐因素为基础,生活质量很差,逐渐过渡到形成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形成共病。在极端外力和持续无关爱孤独态联合压力作用下,可能崩溃丧失意识辨别力,社会功能等,积累而成精神病态。

    所有所谓软弱个性者在家庭里属于始终被迫理解他人,在社会上基本上也时刻处于被淘汰境况。这和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欠缺有极大关系,实际上与性格是无关的。多数人生来就不具备优质竞争资源,这是事实。比如都想出生在有权有钱的家庭。而人们往往不愿触及天生的原因,因为这会让人遭受打击而不敢正视。

    我在心理治疗中,始终对此类患者进行鼓励再学习的方式,不和人比较,只和自己的过去相比就好。越是所谓的弱小者一定要拥有顽强的斗志,有了斗志就可以实施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再将关注点转移到寻找突破的方法上来,心理疾病就会越来越轻微了。

    首先不要树立太大的目标,只能以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的为基础,否则会严重打击那点小小的信心。以后能力越来越高,信心也就越来越强了,身心和谐也就是很容易了。

    如果一位心理医生自身是毫不努力的人,那么在治疗中是不可能给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对于普遍的患者而言,光靠要对方努力的鼓励是没用的,你得展示给患者看你是怎样寻求自我进步的。并非你是个心理学博士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你这种博士更牛的人其实很低调。他们不需要以名头来体现自我价值。

    最好的治疗,是首先让患者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普通人。个人的最高境界,最好的生活,就是平常心,与世无争,简单生活。

  • 03

    性格有天生与后天两种成分。

    有的小朋友我们会看到他精力特别旺盛,跟猴子一样上窜下跳,东抓西挠,迫切地要在人群当中脱颖而出。而有的小朋友呢,特别的文静害羞,总喜欢一个人默默的玩,很是自得其乐。这时候我们说前一个小朋友外向后一个小朋友内向。

    其实这就是他们神经感受器的天生差异,一个是我们说的神经大条,一个是神经过敏,打个比方,一杯45度的水,前者可能摸起来没感觉,后者会说哇,好烫。所以前者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来刷存在感,而后者讨厌过多的刺激,需要更安静的环境。

    当先天的机制遇上后天的社会环境,便有了后天的性格。比如神经大条的人,小时候因为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而遇强更强,变得叛逆,自负,讲义气,不服输,个性强悍,神经敏感的人对此就会成长为胆小懦弱,易激动,自负又易自卑与悲观主义。都遇到被欣赏鼓励肯定的环境,神经大条的人会成长为社会焦点的中心人物,叱咤风云指点江山,而 神经敏感的人会成长为一个很享受自己神不知鬼不觉的状态,含蓄内敛默默磨剑不露锋芒。

    所以精神疾病的病人性格,后天可以修正,然后回到先天舒适的状态就好了。

    如何修正?弄清后天环境的作用机制,重新再社会化。

  • 04

    如果是性格因素占了大部分的话,那可以从调整性格来改善心理疾病和症状,性格的改善如果是以心理咨询为主要调整方式的话,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嗯,大部分都会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性格的调节和改变是属于人格完善部分的咨询,当然在做这个咨询的过程中也会处理其中的包括情绪、行为模式、心理的冲突等方面的议题。

    所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建议如果已经住院的话,也要求要接受稳定的心理咨询治疗,两者联合治疗。

  • 05

    是的,有些病人性格也是发病的易感因素,其中懦弱胆小的可能会无故紧张害怕,平时就有躁狂气质或者抑郁气质的有可能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其中最为麻烦的就要数偏执性人格,如果发展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或者偏执型精神病或者妄想障碍,治疗起来更是非常的棘手,治疗难度增大,病程延长,甚至很难改变他们的病态思维,病情的预后也比没有性格缺陷的要差。但是,事无绝对,有部分病人还是能康复的,只不过可能需要终生服药。



~

精神病人住院后,医生说性格因素占了一大部分,该怎么办?
答:01 性格引起的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有很多因素引起的,精神病患者在住院的时候,他会很听医生的话,而且还很尊重护士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精神病患者他平时性格古怪,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和社会上的人交流,天天不出门自己把自己关在家里,面对自己于自己交流和谈话,只能一个人在发呆,所以他的性格...

精神分裂症
答:(3)病前个性特征: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特殊的病前个性特征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0%~60%,国内资料分析发现,病前具有胆小、犹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性格的占40%,比对照组高7倍。 (4)环境因素: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

精神分裂症形因
答: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起病较急,有明显的诱因,起病年龄较晚,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程为间歇性发作,阳性症状占优势者以及偏执型和紧张型预后较好。而慢性起病,无明显诱因,发病于儿童或青少年,病前性格内向,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病程呈迁延进展,单纯型或青春型,阴性症状占优势者等则预后较差。 诊...

精神突发症是什么?
答:具有特征性的是听见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谈论病人,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评论病人(评论性幻听);语声常威胁病人,命令病人(如不许病人吃饭、让病人跳车),或谈论病人的思想,评论病人的行为。有时声音重复病人的思想,病人想什么、幻听就重复什么(思维鸣响)。如病人对医生讲:“我在想对医生说什么,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但...

精神分裂有什么症状?双重性格有什么症状?
答:●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

焦虑症的病因是什么
答:1、身体因素,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2、心理因素:这方面的病症有很大可能是来自个体过去在社会中所遇到的事件导致患者出现过尴尬和受到过侮辱的经历...

什么是精神分裂?如何判断?多重人格呢?
答:(2)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人为原因:在日前的精神疾病治疗学的水平上.导致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不佳的最多见的原因是人为的。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情况: ①由于家属对精神病医院的片面看法,认为病人住院会受到精神刺激;加上精神分裂症病人丧失自知力,坚决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以致不能及时送病人至精神病院,失去了早期治疗的...

请精神分裂症专家进~!
答: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回归社会长期的药物治疗容易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频繁的漏服药物必然导致病情复发,甚至恶化而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当患者复发几次后,每个周期病情恢复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也会随之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的困难逐渐增加。 药物的依从性是成功治疗精神...

精神病患者病发前一般都会有什么症状?
答:发病前和发病后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症状和有症状。 发病前虽然没症状,但是个性比较敏感,缺少安全感。经常性的嘀嘀咕咕,患得患失,在遇到某些惊吓后,症状形成,这是发病后。我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在意识上出现了错觉,看待事物失去了协调性,使其不能得到有效的识别能力,造成了人脑对外界一种模糊现象所产生不确定主观的能...

什么叫癔症?
答: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症呢?这与他们的性格不同有关。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