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作者&投稿:周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轼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2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苏东坡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苏东坡的深情所打动,被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苏东坡“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苏东坡。我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欢苏东坡。”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4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开朗、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5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一位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7

  我在前天刚读完由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直, 豪放, 有问题敢于指出的人。 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坎坷的一生和苏东坡一生所经历的有记录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为人刚正不阿,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挠, 他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比如,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万马齐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直的人敢于发表言论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反对新政,反对王安石的话。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积极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危害,青苗贷款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优美,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谈论我了。”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的文章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真实是最重要的,敢于发表自己正确的言论也是很重要的。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最大化,他几乎一生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发表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分别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十分的真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苏东坡内心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悲伤。

  最后,他的思想层次。 我觉得他的思想层次是很高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之陋而悲伤,他看中的是居住环境周围的氛围,周围的雅。比如,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因为他也是一位爱饮酒作诗的人。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简陋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详尽。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生活的思想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绘声绘色,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苏东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于人间。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觉得第二类人说的正是苏东坡!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体会他的境界,学习他人生的层次。

  苏东坡传读后感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第一次认识苏轼这位奇人是在语文书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黄州团练使。《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期间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随遇而安、乐观开朗的个性。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叹,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东坡的一生,从他母亲教授读书到父子三人进京赶考,不难发现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坛中占据一方,在壮年时期的他血气方刚,对于不满的事写下不少抗议诗,以致与被逮捕审讯,到了成熟时期,可以发现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宠,他也借此发挥他的才华,为国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党争的结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贬到海南岛,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虽说他“驰骋”官场,但他并没有“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不也体现诗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吗?

  淡定即宁静,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也以此为座右铭,可见此语所示的人生态度。

  一方之霸气的曹操终成天下霸主,却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论英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终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海尔集团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尔的总裁却平静地说:“我们公司的信念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爱因斯坦摒弃尘嚣,独自在房内拉着不怎么悦耳动听的小提琴,终于在音乐的灵感中触碰迸发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相对论》。

  淡定的生活态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归自身,从而坚定自己的追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写道“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是自然的感召使吴均坚守着淡定;视名利如粪土的居里夫人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终于发现了镭。苏轼也曾在仕途中饱受磨难,终于苏轼学会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是淡定使苏轼变得豁达。

  对凡尘世俗的轻视,正是坚定自身精神追求的体现。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苏东坡传读后感9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64年人生,稍顺即逝,为官44年,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一路却是坎坷的,3次贬官,心态依旧,这是难得可贵的。

  22岁的苏东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进京应试,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是他为官生活的开端,苏东坡信佛教,同时保持着“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写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矣。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句话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的,在我看来这表现的是苏东坡对于人格的一种看法,“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4年中,三次被贬,分别贬至黄州、潮州、儋州。对于贬官之人来说他们本是失落的,但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从他的诗词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被贬后依旧心系人民百姓,做着想欧阳修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如在《赤壁赋》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对答,我也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的乐观与豁达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电图一样,有起有伏,起证明着成功,伏证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条平直的线,那证明你已经死了。而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苏轼贬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封建时代,这些东西并不大被认可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会通过任何正当的方式调整自我的心态。苏以游玩释之,吾以运动释之,我会想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浮云罢了,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与此同时也不忘为他人着想。

  人生不易,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地度过,不如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国家不断强大起来。



~

苏东坡传读后感(2)
答:5、《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

苏东坡传读后感
答: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持续“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苏东坡传》读后感——评苏东坡传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

苏轼传 读后感
答:《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答: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答:《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

《苏东坡传》读后感
答: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童年中有哭也有笑,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足以令人回味无穷的,读朝花夕拾有感350字。因...

《苏东坡传》第二章读后感
答:舒薇 《苏东坡传》的第二章详细讲述了关于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州。在眉州这一座小镇的一个小小的院落中,走出来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一门三词客的父子。在读完第二章后,给我留下最深的是苏轼的家庭。一个大器晚成的父亲,一个大字不识却超凡脱俗的祖父,一个贤惠无比蕙质兰心的母亲,还有一个...

苏东坡传卷三读后感,原创。
答:苏东坡传卷三读后感,原创。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答: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答:1.《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