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笔记5000字 急求水浒传5000字读书笔记

作者&投稿:哈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浒传》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全书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的基本面貌,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史诗作品,它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朝中权贵肆虐凶残,专权误国;中层官吏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交结官府,鱼肉乡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烈火,正是在这沉重压迫和剥削下爆发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官逼民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这一点来讲,《水浒传》写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作品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林冲、鲁智深、武松等的个人反抗发展为小规模起义,并最后形成燎原之势,揭示了农民武装斗争的基本规律。作者虽然肯定农民起义投降受招安的道路,但又写了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写了起义军受招安的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作品紧扣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生活环境,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一系列英雄的光辉形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且对历史演义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的史学价值,《西游记》的奇特想象,而《水浒传》很强的故事性,都是光彩照人。其实对《水浒传》中的不少故事我们早就知道,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表演),俗话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今天在这儿,我想在给大家讲一些英雄故事的同时,就我个人读《水浒传》的感受,来谈谈其中的一些门道。当然门道很多,由于时间问题我不能谈得太多,由于水平问题我也谈不了很多。下面我就围绕“人”、“逼”、“义”、“智”、“悲”五个字试着带着大家走进《水浒传》,体味《水浒传》。
  一、《水浒传》里的“人”
  为什么先说人呢?因为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呀!
  俗话说得:名字有叫错的,但外号却没有叫错的。(联系学生生活)。梁山好汉108将个个是英雄,人人有外号,那么说英雄我们就先从他们的外号说起。
  作者给这些英雄们加上外号,不仅简化了称呼,省了读者的力气,叫起来更顺口,有利于记忆,且提高了英雄们的“知名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外号确实涵盖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具体说来,这些绰号:
  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
  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
  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大家还可以更细一点对他们进行分类。这些外号代表性强,有趣,一看外号便对人物了解一二,自然成为《水浒传》的亮点之一。
  其次,从性别比例来看,108将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三位女性,占总数的2.8%,而男性有105人,占总数的97.2%,可谓比例严重失调,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性别有时与“职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他们是“匪”,自然男性多一点,退一步来讲,尽管只写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们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点,(从外号上就能体现出来)让我们从她们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阴柔美、病态美,她们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的缠绵和多愁善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水浒传》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发凸显出来。其实,说到这,我们不难想到里面的另外几位女性: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亲夫的潘金莲、与张文远私通的阎婆惜、与和尚有染的潘巧云等均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潘金莲被小叔子武松砍了头、阎婆惜被宋江摘了脑袋,潘巧云更惨,被杨雄一刀一刀剐了去,如此一来,“男尊女卑”思想在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者,从英雄们的特长来说,正如文中所说: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著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头巾,幸喜得先杀却“白衣秀士”,洗尽酸悭。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人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且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优劣互补,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所以水泊梁山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气候。
  此外,我想谈一下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吴用、晁盖、宋江、方腊、柴进和高俅。
  名为吴用,实则用处大大,正如文中所说: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从“智取生辰纲”的锋芒初露、晁盖感谢王伦时的冷笑、引文:“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林冲火并王伦时的煽风点火,“不要火并”“头领不可造次!”,这些语言当时当地无疑是火上浇油。到后面宋江放走高俅时的预言,无不说明他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慧的高低,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看他的预见性如何,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吴用绝对无人可比,他把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可他却始终以“难得糊涂”的境界来做个“独醒人”:跟着晁盖,他游刃有余,随了宋江他不去做强硬的反抗,而去做宋江的忠实信徒,轻松应对,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活得流线,活得圆滑,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吴用这个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梁山壮大他功不可没,梁山衰落他责不可脱!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一个歇后语:梁山军师——无用,他又确实无用!
  晁盖作为“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他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切口碑较好,心胸豁达,坐上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然而忠肝义胆的他却偏偏欠下宋江一个大人情,“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并且这个人情自然延续到他的弟兄,于是乎,宋江的地位便因为晁盖的影响而逐渐抬高,尽管“及时雨”早已声名远播,但我们还是不可否认晁盖给他拉了选票,宋江之所以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我认为晁盖则是他最高的一块垫脚石!
  退一万步讲,假如晁天王能多活几年,结果可能会有些改变,可是他却提前撒手西去了,也正是他的英年早逝,为后面悲剧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所以从过渡这一角度来说,我认为正是晁盖这块“砖”而自然引出了宋江这块“玉”。
  宋江是个好人,这一点我不怀疑,正如文中所说: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但小官吏出身的他,始终有着为官的意愿,为他宋氏家族光宗耀祖,始终寄希望于朝廷,正如宋江所言:“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此外,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也都有所体现,别人只要有侮辱朝廷的言谈举止,他都加以制止,或者不悦,文中有这样一段:“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跌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并且“小吏”“受了招安”几乎成了宋江的口头禅,尤其是抓了高俅的所做所言,多次大喜拜谢,更是让人跺地捶胸,我们大胆试想,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如何能同朝为官,从这一点来说,不难看到宋江的自私!由于大家都“义”字当先,谁去与他直接对抗呢?因此说“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由于作者的“拥宋贬方”思想,使得方腊并不被人称道,方腊不与朝廷为伍,自立门户,从这一点来讲,方腊也可与宋江等人相提并论,堪称义军,水浒英雄大量死于“征方腊”,让我们不得不叹服方腊力量的强大,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不仅突出了水浒英雄的勇猛,更让我们在“自已人打自己人”的情境中体味水浒传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性的悲剧力量。因此,我觉得方腊这个人物设计精妙,位置特殊,而且重要。
  柴进号称柴大官人,作为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他“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可见他有过硬的政治保证;同时他又是个大财主,又有着厚实的经济后盾,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些去作威作福,而是嘱咐酒店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尽可投到他的庄上,并给予资助。让“犯人”欠人情,足见他的与众不同。不过他确有这个实力,因为用现在的话讲他“钱”与“权”两样都占,自然威力强劲!从林冲入伙梁山时他的举荐等很多事例,我们都不难看到他的活动能力,如果是现在他一定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社会活动家。所以他能够“仗义疏财欺卓茂,招贤纳士胜田文”,他的家也便成了江湖好汉信息交流的窗口,从而把众好汉由单独的个体逐渐连在一起形成整体。
  下面再谈谈高俅。提起高俅,大家都义愤填膺,文中恨他的人也不少,但看问题我们要有两面性,在我们鄙视他的阴险狡诈毒辣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折服他的能量:一个街头小泼皮到当朝手控大权的太尉,不可否认里面有幸运的成分,但细细想来一个人的成长仅靠运气是不够的,正如文中对他的描述:“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说明他确实也具有一定所谓为官的“基本素质”。
  我们知道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而要想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有矛盾,而文中的大量矛盾都是高俅制造的,作为统治者的代表,他便成了水浒英雄的对手,在长期的反复的斗争中,他给水浒英雄们做了绿叶,然而,他的胜败与水浒英雄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失败正是给水浒英雄的光辉史增添材料,而他的一时或最终胜利却造就了水浒英雄最悲惨的结局。宋江最终不还是死于高俅的毒酒!
  站在这个文学角度来说,我说高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像这些英雄们一样,是个成功的典型!因为不少时候,我们都要感谢对手!
  二、《水浒传》里的“逼”
  “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
  尽管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权力、金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无限增大和残酷争夺,从而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也是这部作品中好汉们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小说中梁山好汉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被逼上山的经历,但是,这些“逼”作者并不是千篇一律,我试着对“逼”进行了分析,却惊奇地发现“逼”得巧,“逼”得妙,完全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从“逼”的步骤来看,有直接逼、间接逼:
  如高俅等人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当属直接“逼”;而秦明的入伙便当属间接“逼”。
  从“逼”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文“逼”如 徐宁上山当属文“逼”;、武“逼”或软“逼”如牛二逼杨志;硬“逼”: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而一丈青入伙便是武“逼”了。
  从“逼”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善意的“逼”、歹毒的“逼”:智多星“逼”公孙胜劫取生辰纲明显便是善意的“逼”;而高俅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归入歹毒的“逼”大家不会有异意吧?
  从“逼”的对象来看,可分为自己“逼”自己、敌“逼”我、敌“逼”敌、我“逼”我。
  从逼的结果来看,有逼死自己的、有逼死别人的;也有把别人逼发达的。(如牛二对杨志的逼)
  其实,真正在写“逼”时,作者并没有孤立来写,而是把它们巧妙杂合,写成连环“逼”。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详谈。
  一位名人曾说过:人有时候要学会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看来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逼”,我就是被“逼”又把多《水浒传》读了几遍。
  三、《水浒传》里的“义”
  纵观梁山英雄,我们不得不肯定他们是一群血性男儿。梁山及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在“义”这一层上,他们是相同的。可以说抱打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尽管他们个人的出身、禀性、喜好不尽相同,但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点上却惊人地一致。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好汉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都集中表现了聚义群体的抱打不平精神。如江州劫法场是为了营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庄是为了帮杨雄和石秀救出时迁,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大明府是为了救卢俊义等。
  如果说抱打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则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好汉的资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和生存问题,更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他们不仅为他们的义气所感动,而且也十分乐意过上这种生活,他们逐渐感到,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十五回)因而不断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一行业,从这一点来讲,是“义”把他们聚到一起!
  在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得过宋江的资助,要么听说过他“及时雨”的英名,所以听说要随他起义,莫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李逵便是这样。如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可见“及时雨”早已是声名远播;如果没有柴进平日以挥金如土的风格接纳江湖好汉的积累,就不会有高唐州梁山好汉全体下山对他的营救。比如林冲、武松、宋江等人在到梁山之前都曾在柴进家住过,得到过他的资助。且这些“义”士都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人,由此不难看出仗义疏财的人格精神对外扩大组织,对内保护自己的实际作用。
  此外,在梁山英雄身上,我们看不到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然的阳刚之气,哪怕是女性,如一丈青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也都缺乏女性特有的阴柔美,他们活得洒脱,死得悲壮!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武松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
  如果说抱打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是好汉的人格的内在之神,神为形显,形为神立,双方依存咬合,构成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他们所言句句肺腑,字字豪情,让人荡气回肠,他们所做不是受人指使,更不是什么爱情魔力,原来他们都把“见义勇为”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是“义”把大家紧紧地聚到一起,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义”也是起义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一层面来讲,我很遗憾地想说一句:都是“义”字惹得祸!正是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把“义”写到极致,如Q糖一样让我们反复咀嚼回味,正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生死之交一碗酒”。
  但是“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不能不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如花绣)
  四、《水浒传》里的“智”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水浒传》里充满大智慧!
  正面有:吴用智取生辰纲、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江智取无为军、石秀智杀裴如海、戴宗智取公孙胜、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明府、燕青智扑“擎天柱”、吴学究智取文安县、宋江智取润州城、宋江智取宁海军、宋公明智取清溪涧等直接用到“智”字的就有12处之多,此外还有戴宗定计赚萧让等定计之类字眼的用智。
  反面的有:高俅对林冲的陷害,“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都显示出他的阴险狡诈,祝家庄的险要难攻、征方腊时的困难也体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面的智慧尽管体现在个别人的身上,但最终我们只能把这一切归功于作者身上,这些都是作者的智慧,这些智慧正是作者精巧构思的体现,到底精妙在何处,请大家细细品读。
  五、《水浒传》里的“悲”
  读《水浒传》让我们体验到英雄们的豪情爽气,但更多的是其中让人动情的悲壮!
  水浒英雄们历尽磨难,聚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下,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快乐生活,可是,最终却走上招安之路,显然是前功尽弃,自投罗网,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天大的悲哀!
  下面我结合水浒英雄的结局来具体谈一谈:
  从数字来看:
  招安之时,水浒英雄,阵亡59人:(其中正将14员,偏将45员)占总数的54.6%,而这些人之所以上梁山,他们的敌人本是朝廷,因而他们理应在与朝廷的作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他们却阵亡在征方腊、征辽的战场上,尤其是与方腊的斗争,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无疑是兄弟相残!病故10人:(其中正将5员,偏将5员),这些好汉们徒有一身武艺,不能死在战场,却死在床上,这是何能残酷!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本属正常,但我仍然无法控制“心病”对他们死亡的促进作用这一点的怀疑。
  从他们的死亡形式来看:被箭射死的曹正、王定六等;马踏身亡的宋万、焦挺、陶宗旺等;溺水的施恩、孔亮;苦竹枪并乱箭射死于水池内在涌金门归神的张顺;坠崖身亡的解珍解宝;自刎而亡的阮小二;中妖法而死的王英夫妇;飞刀伤死的孙二娘;被刀砍作两段的鲍旭;毒酒毒死的宋江、李逵;自缢而亡的吴用、花荣等等。我们从这多样的死法中,不难感受其中的“悲”吧!
  此外,作者还注意从多样的对比中来表现水浒英雄的“悲”:
  个人与个人的对比:“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两股正义力量的残酷对抗,这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鹬蚌”的悲哀。
  个人的独立对比:解珍、解宝兄弟本是猎户出生,擅长攀登,然而他们却是坠崖而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阮小二、张顺等人本都是水上豪杰,然而他们的死却与“水”有关,这是“塘里淹死会水人”的悲哀!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第一点,也是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 有人说《水浒传》里108将是勉强凑齐的,就是为了凑传说中的108星.我也不否认这点,可如果要是真的有多少些写多少,那么不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丢失了一百单八将从天而降的意义,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极品.
第二点就是《水浒传》中对剧情的刻画描述.《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大破连环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的众多,令人望而生畏.可施耐庵却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将如此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环套一环,使读者不由得继续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水浒传》对于历史的记述.大家可能都要笑我吧,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幻神话"的故事,根本就是瞎编,哪有什么真的历史.的确《水浒传》是神话故事,可他对当时民不聊生,奸臣当道,外敌入侵,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社会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你们想,如果人民生活舒适,那么怎么会有100多好汉奋勇起义 如果忠臣当道,那么为什么高逑会当宰相 如果国家太平,那么金朝来干吗 如果军队丰足,那么何必招安呢 在我看来,水浒传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书.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没什么用,只不过把《水浒传》好的地方举了出来而已,我还依旧喜欢《三国演义》.所以,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书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有意义的好书.

水浒传读书笔记5000字~

水浒传》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全书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的基本面貌,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史诗作品,它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朝中权贵肆虐凶残,专权误国;中层官吏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交结官府,鱼肉乡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烈火,正是在这沉重压迫和剥削下爆发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官逼民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这一点来讲,《水浒传》写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作品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林冲、鲁智深、武松等的个人反抗发展为小规模起义,并最后形成燎原之势,揭示了农民武装斗争的基本规律。作者虽然肯定农民起义投降受招安的道路,但又写了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写了起义军受招安的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作品紧扣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生活环境,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一系列英雄的光辉形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且对历史演义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的史学价值,《西游记》的奇特想象,而《水浒传》很强的故事性,都是光彩照人。其实对《水浒传》中的不少故事我们早就知道,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表演),俗话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今天在这儿,我想在给大家讲一些英雄故事的同时,就我个人读《水浒传》的感受,来谈谈其中的一些门道。当然门道很多,由于时间问题我不能谈得太多,由于水平问题我也谈不了很多。下面我就围绕“人”、“逼”、“义”、“智”、“悲”五个字试着带着大家走进《水浒传》,体味《水浒传》。   一、《水浒传》里的“人”   为什么先说人呢?因为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呀!   俗话说得:名字有叫错的,但外号却没有叫错的。(联系学生生活)。梁山好汉108将个个是英雄,人人有外号,那么说英雄我们就先从他们的外号说起。   作者给这些英雄们加上外号,不仅简化了称呼,省了读者的力气,叫起来更顺口,有利于记忆,且提高了英雄们的“知名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外号确实涵盖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具体说来,这些绰号:   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   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   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大家还可以更细一点对他们进行分类。这些外号代表性强,有趣,一看外号便对人物了解一二,自然成为《水浒传》的亮点之一。   其次,从性别比例来看,108将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三位女性,占总数的2.8%,而男性有105人,占总数的97.2%,可谓比例严重失调,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性别有时与“职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他们是“匪”,自然男性多一点,退一步来讲,尽管只写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们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点,(从外号上就能体现出来)让我们从她们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阴柔美、病态美,她们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的缠绵和多愁善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水浒传》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发凸显出来。其实,说到这,我们不难想到里面的另外几位女性: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亲夫的潘金莲、与张文远私通的阎婆惜、与和尚有染的潘巧云等均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潘金莲被小叔子武松砍了头、阎婆惜被宋江摘了脑袋,潘巧云更惨,被杨雄一刀一刀剐了去,如此一来,“男尊女卑”思想在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者,从英雄们的特长来说,正如文中所说: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著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头巾,幸喜得先杀却“白衣秀士”,洗尽酸悭。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人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且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优劣互补,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所以水泊梁山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气候。   此外,我想谈一下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吴用、晁盖、宋江、方腊、柴进和高俅。   名为吴用,实则用处大大,正如文中所说: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从“智取生辰纲”的锋芒初露、晁盖感谢王伦时的冷笑、引文:“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林冲火并王伦时的煽风点火,“不要火并”“头领不可造次!”,这些语言当时当地无疑是火上浇油。到后面宋江放走高俅时的预言,无不说明他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慧的高低,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看他的预见性如何,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吴用绝对无人可比,他把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可他却始终以“难得糊涂”的境界来做个“独醒人”:跟着晁盖,他游刃有余,随了宋江他不去做强硬的反抗,而去做宋江的忠实信徒,轻松应对,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活得流线,活得圆滑,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吴用这个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梁山壮大他功不可没,梁山衰落他责不可脱!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一个歇后语:梁山军师——无用,他又确实无用!   晁盖作为“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他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切口碑较好,心胸豁达,坐上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然而忠肝义胆的他却偏偏欠下宋江一个大人情,“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并且这个人情自然延续到他的弟兄,于是乎,宋江的地位便因为晁盖的影响而逐渐抬高,尽管“及时雨”早已声名远播,但我们还是不可否认晁盖给他拉了选票,宋江之所以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我认为晁盖则是他最高的一块垫脚石!   退一万步讲,假如晁天王能多活几年,结果可能会有些改变,可是他却提前撒手西去了,也正是他的英年早逝,为后面悲剧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所以从过渡这一角度来说,我认为正是晁盖这块“砖”而自然引出了宋江这块“玉”。   宋江是个好人,这一点我不怀疑,正如文中所说: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但小官吏出身的他,始终有着为官的意愿,为他宋氏家族光宗耀祖,始终寄希望于朝廷,正如宋江所言:“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此外,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也都有所体现,别人只要有侮辱朝廷的言谈举止,他都加以制止,或者不悦,文中有这样一段:“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跌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并且“小吏”“受了招安”几乎成了宋江的口头禅,尤其是抓了高俅的所做所言,多次大喜拜谢,更是让人跺地捶胸,我们大胆试想,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如何能同朝为官,从这一点来说,不难看到宋江的自私!由于大家都“义”字当先,谁去与他直接对抗呢?因此说“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由于作者的“拥宋贬方”思想,使得方腊并不被人称道,方腊不与朝廷为伍,自立门户,从这一点来讲,方腊也可与宋江等人相提并论,堪称义军,水浒英雄大量死于“征方腊”,让我们不得不叹服方腊力量的强大,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不仅突出了水浒英雄的勇猛,更让我们在“自已人打自己人”的情境中体味水浒传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性的悲剧力量。因此,我觉得方腊这个人物设计精妙,位置特殊,而且重要。   柴进号称柴大官人,作为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他“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可见他有过硬的政治保证;同时他又是个大财主,又有着厚实的经济后盾,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些去作威作福,而是嘱咐酒店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尽可投到他的庄上,并给予资助。让“犯人”欠人情,足见他的与众不同。不过他确有这个实力,因为用现在的话讲他“钱”与“权”两样都占,自然威力强劲!从林冲入伙梁山时他的举荐等很多事例,我们都不难看到他的活动能力,如果是现在他一定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社会活动家。所以他能够“仗义疏财欺卓茂,招贤纳士胜田文”,他的家也便成了江湖好汉信息交流的窗口,从而把众好汉由单独的个体逐渐连在一起形成整体。   下面再谈谈高俅。提起高俅,大家都义愤填膺,文中恨他的人也不少,但看问题我们要有两面性,在我们鄙视他的阴险狡诈毒辣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折服他的能量:一个街头小泼皮到当朝手控大权的太尉,不可否认里面有幸运的成分,但细细想来一个人的成长仅靠运气是不够的,正如文中对他的描述:“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说明他确实也具有一定所谓为官的“基本素质”。   我们知道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而要想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有矛盾,而文中的大量矛盾都是高俅制造的,作为统治者的代表,他便成了水浒英雄的对手,在长期的反复的斗争中,他给水浒英雄们做了绿叶,然而,他的胜败与水浒英雄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失败正是给水浒英雄的光辉史增添材料,而他的一时或最终胜利却造就了水浒英雄最悲惨的结局。宋江最终不还是死于高俅的毒酒!   站在这个文学角度来说,我说高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像这些英雄们一样,是个成功的典型!因为不少时候,我们都要感谢对手!   二、《水浒传》里的“逼”   “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   尽管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权力、金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无限增大和残酷争夺,从而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也是这部作品中好汉们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小说中梁山好汉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被逼上山的经历,但是,这些“逼”作者并不是千篇一律,我试着对“逼”进行了分析,却惊奇地发现“逼”得巧,“逼”得妙,完全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从“逼”的步骤来看,有直接逼、间接逼:   如高俅等人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当属直接“逼”;而秦明的入伙便当属间接“逼”。   从“逼”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文“逼”如 徐宁上山当属文“逼”;、武“逼”或软“逼”如牛二逼杨志;硬“逼”: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而一丈青入伙便是武“逼”了。   从“逼”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善意的“逼”、歹毒的“逼”:智多星“逼”公孙胜劫取生辰纲明显便是善意的“逼”;而高俅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归入歹毒的“逼”大家不会有异意吧?   从“逼”的对象来看,可分为自己“逼”自己、敌“逼”我、敌“逼”敌、我“逼”我。   从逼的结果来看,有逼死自己的、有逼死别人的;也有把别人逼发达的。(如牛二对杨志的逼)   其实,真正在写“逼”时,作者并没有孤立来写,而是把它们巧妙杂合,写成连环“逼”。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详谈。   一位名人曾说过:人有时候要学会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看来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逼”,我就是被“逼”又把多《水浒传》读了几遍。   三、《水浒传》里的“义”   纵观梁山英雄,我们不得不肯定他们是一群血性男儿。梁山及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在“义”这一层上,他们是相同的。可以说抱打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尽管他们个人的出身、禀性、喜好不尽相同,但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点上却惊人地一致。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好汉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都集中表现了聚义群体的抱打不平精神。如江州劫法场是为了营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庄是为了帮杨雄和石秀救出时迁,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大明府是为了救卢俊义等。   如果说抱打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则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好汉的资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和生存问题,更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他们不仅为他们的义气所感动,而且也十分乐意过上这种生活,他们逐渐感到,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十五回)因而不断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一行业,从这一点来讲,是“义”把他们聚到一起!   在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得过宋江的资助,要么听说过他“及时雨”的英名,所以听说要随他起义,莫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李逵便是这样。如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可见“及时雨”早已是声名远播;如果没有柴进平日以挥金如土的风格接纳江湖好汉的积累,就不会有高唐州梁山好汉全体下山对他的营救。比如林冲、武松、宋江等人在到梁山之前都曾在柴进家住过,得到过他的资助。且这些“义”士都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人,由此不难看出仗义疏财的人格精神对外扩大组织,对内保护自己的实际作用。   此外,在梁山英雄身上,我们看不到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然的阳刚之气,哪怕是女性,如一丈青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也都缺乏女性特有的阴柔美,他们活得洒脱,死得悲壮!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武松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   如果说抱打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是好汉的人格的内在之神,神为形显,形为神立,双方依存咬合,构成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他们所言句句肺腑,字字豪情,让人荡气回肠,他们所做不是受人指使,更不是什么爱情魔力,原来他们都把“见义勇为”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是“义”把大家紧紧地聚到一起,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义”也是起义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一层面来讲,我很遗憾地想说一句:都是“义”字惹得祸!正是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把“义”写到极致,如Q糖一样让我们反复咀嚼回味,正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生死之交一碗酒”。   但是“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不能不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如花绣)   四、《水浒传》里的“智”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水浒传》里充满大智慧!   正面有:吴用智取生辰纲、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江智取无为军、石秀智杀裴如海、戴宗智取公孙胜、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明府、燕青智扑“擎天柱”、吴学究智取文安县、宋江智取润州城、宋江智取宁海军、宋公明智取清溪涧等直接用到“智”字的就有12处之多,此外还有戴宗定计赚萧让等定计之类字眼的用智。   反面的有:高俅对林冲的陷害,“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都显示出他的阴险狡诈,祝家庄的险要难攻、征方腊时的困难也体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面的智慧尽管体现在个别人的身上,但最终我们只能把这一切归功于作者身上,这些都是作者的智慧,这些智慧正是作者精巧构思的体现,到底精妙在何处,请大家细细品读。   五、《水浒传》里的“悲”   读《水浒传》让我们体验到英雄们的豪情爽气,但更多的是其中让人动情的悲壮!   水浒英雄们历尽磨难,聚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下,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快乐生活,可是,最终却走上招安之路,显然是前功尽弃,自投罗网,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天大的悲哀!   下面我结合水浒英雄的结局来具体谈一谈:   从数字来看:   招安之时,水浒英雄,阵亡59人:(其中正将14员,偏将45员)占总数的54.6%,而这些人之所以上梁山,他们的敌人本是朝廷,因而他们理应在与朝廷的作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他们却阵亡在征方腊、征辽的战场上,尤其是与方腊的斗争,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无疑是兄弟相残!病故10人:(其中正将5员,偏将5员),这些好汉们徒有一身武艺,不能死在战场,却死在床上,这是何能残酷!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本属正常,但我仍然无法控制“心病”对他们死亡的促进作用这一点的怀疑。   从他们的死亡形式来看:被箭射死的曹正、王定六等;马踏身亡的宋万、焦挺、陶宗旺等;溺水的施恩、孔亮;苦竹枪并乱箭射死于水池内在涌金门归神的张顺;坠崖身亡的解珍解宝;自刎而亡的阮小二;中妖法而死的王英夫妇;飞刀伤死的孙二娘;被刀砍作两段的鲍旭;毒酒毒死的宋江、李逵;自缢而亡的吴用、花荣等等。我们从这多样的死法中,不难感受其中的“悲”吧!   此外,作者还注意从多样的对比中来表现水浒英雄的“悲”:   个人与个人的对比:“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两股正义力量的残酷对抗,这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鹬蚌”的悲哀。   个人的独立对比:解珍、解宝兄弟本是猎户出生,擅长攀登,然而他们却是坠崖而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阮小二、张顺等人本都是水上豪杰,然而他们的死却与“水”有关,这是“塘里淹死会水人”的悲哀!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靠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这一点,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许多场合里,“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义气服从了忠君,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
《水浒传》作者歌颂梁山义军,却又反对方腊起义,实际说明他同情、歌颂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农民起义,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义,不“僭号称王”的起义。所以,《水浒传》中出现了“替天行道”的口号。“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义,但是由于遵奉天命,这就不能突破君主观念,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正是统治阶级借天命来欺骗人民,所谓“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历来帝王正是借天命来统治万民的。《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意义,说的是朝廷无道时,由这些好汉来“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则是“□臣蒙蔽了圣聪”,因而他们造反便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天子脚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终于换成“顺天”、“保国”了。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 “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总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他后来上梁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他是一个广有谋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着他的才能将来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 “名垂青史”。而当时朝政黑暗,□臣当道,一些才能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这时,宋江才上了梁山。
宋江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前后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壮大了山寨力量,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并且震动了朝廷,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他上了梁山后口口声声说皇帝是“至圣至明”,只是“□臣当道,谗佞专权。”他反复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权借水泊栖身”,“专等朝廷招安”。他在与官军对阵中,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这样,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梁山的事业越兴旺,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资本。他终于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得朝廷军队大败亏输之后,光荣体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义事业断送。宋江投降之后,又奉朝廷之命去镇压方腊起义军,正如鲁迅说的:“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这是对《水浒》的最尖锐的批评,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严重局限。火烧草料场 选自明代崇祯袁无涯刻本《水浒全传》插图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因为第一,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历史上无迹可寻。其次,和平田虎、王庆一样,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这个看法尚有争论。从思想内容来说,《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阶级矛盾的,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鲁迅说: “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这话是有根据的,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而征辽部分的出现,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至于忠臣反□臣,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 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效宋朝。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宋江投降之后,“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总之,《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它描写的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还是不见容于当权执政者,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故事极富传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变化莫测。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等,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但《水浒传》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而迎合群众的,而是紧紧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一思想,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武松、林冲、卢俊义三人都武艺高强,是梁山第一等好汉,三人都受过官府的陷害,被充过军,而武松和林冲、卢俊义的表现却大不相同。林冲、卢俊义在充军的路上受差人任意摆布,忍气吞声,有时还向差人乞怜哀告。两人又都是受骗被捆在树上低头受死。武松则相反,第一次充军孟州,一路上反而是两个差人服侍他。二次充军恩州,押解他的两个差人被人收买,再加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合谋在半路上害死他,四个带刀的凶手,对付他一个带枷的犯人,反被他轻而易举地给收拾了。他还不解恨,一口气奔回孟州,杀了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等,才算出了一口恶气。林冲、卢俊义不是武艺不精,原因在于,他们一个是北京首富,一个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各有家室,不幸遭受冤枉,只希望服刑期满,重振家声。两人又是懂法度的人,又存有幻想,在公人面前是怀怒未发,忍一口气。而武松,无家室之累,久走江湖,养成强悍的性格,无所顾忌,也就无所畏惧,加上他受欺被诬,不断被人暗算,所以报复心强,手段也狠。林冲、卢俊义和武松,表现截然不同,但他们二人也有些不同,林冲的反抗性还较卢俊义为强。
又如鲁智深、武松、李逵三人,他们都是性情刚直,好打不平,不畏强暴,不避危难;但他们又各有其特点,鲁智深是军官出身,阅历较深,富有正义感,痛恶社会的不平,他虽然性格急躁,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有时又很细心机智。拳打镇关西,没想到三拳把他打死了,他立刻想到要为此吃官司坐牢,自己单身一人无人送饭,于是假装气忿,“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样便脱身而去了。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几个泼皮要算计他,故意跪在粪窖边不起来,引起他的疑心,走到跟前没等泼皮上身,一脚一个把两个为头的踢到粪坑里去了。这些都说明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武松性情刚强,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死也不怕。在行动上有时表现得粗鲁蛮横,象是有意的寻衅生事,如快活林对蒋门神;有时是装出假象迷惑与麻痹对手,如十字坡对孙二娘。他为了替兄报仇,考虑得极为周密,从调查情况入手,到杀嫂逼取口供,杀西门庆,自首县衙,一步步按着他的安排都作到了。这又说明他很有心计。而李逵则和两人大不相同,憨直、刚强、粗心、大胆,极忠于梁山事业,反抗性最强,打起仗来,赤膊上阵,勇猛无比。他是个真正的粗人,一味蛮干,不计后果,又有几分天真,好管闲事,又常常惹出事端,在江州因夺鱼和张顺撕打,被张顺骗到水里,淹得他两眼发白;去蓟州搬取公孙胜,路上偷吃酒肉,受到戴宗的惩治;斧劈罗真人,被真人罚到蓟州大牢里受苦;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坐牢,差点送了性命。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得十分准确和细致。《水浒传》对这些英雄人物个性特点的描绘,真正作到毫发不失,这就更加强了这些形象的动人力量。武松醉打蒋门神 选自明代万历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插图
《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其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炼、准确、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水浒传》叙事,善于白描,简洁明快,没有滞拙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偶有写景文字,又极精彩。如武松不听酒家劝告,乘着酒兴单身上山,看了庙门上的告示,才知真的有虎,他稍为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岗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水浒传》的叙事,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而又绘声绘色,鲜明生动。“武松打虎”是历来传诵的好文章,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通过这些描写也就更好地突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对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有时也能准确地表现出来,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声口。”如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责备他粗鲁,他不服,等戴宗向他介绍了情况,他还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他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他是个粗人,见人不懂得什么客套和应酬之事,不受礼节的约束,他刚上梁山便大发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象大宋皇帝、小宋皇帝等话,只有李逵才说得出,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其他如阮小七的心直性急,吴用的足智多谋,宋江的谦虚下人,通过他们的对话,无不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鲁迅曾经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水浒传读书笔记
答:水浒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水浒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1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施耐庵在这本书中...

《水浒传》读书笔记2000字作文
答:“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合上《水浒传》一书,听着《好汉歌》,108条梁山好汉的形象又涌现在我眼前:雪中送炭的“及时雨”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嫉恶如仇“黑旋风”李逵…...

《水浒传》的2000字的读书笔记
答:《水浒传》的2000字的读书笔记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525963704 2011-02-11 · TA获得超过44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4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48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范文一: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篇
答:★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 《水浒传》10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3篇 ★ 《水浒传》1000字读后感高中作文5篇 ★ 关于《水浒传》读书笔记1000字5篇 ★ 《水浒传》读后感5篇1000字范文精选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4篇 ★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5篇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书笔记1000字_水浒传阅读笔记心得
答:《水浒传》读书笔记1000字篇1 在老师的的要求下,去读了水浒传,起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可是渐渐的,渐渐的,我深入了其中,《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

水浒传读后感大学5篇
答:★ 大学生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篇 ★ 大学生水浒传读书心得1000字 ★ 大学生水浒传读后感 ★ 读《水浒传》5篇读后感800字作文 ★ 《水浒传》名著读后感5篇 ★ 《水浒传》读后感5篇400字作文 ★ 水浒传读后感大全5篇 ★ 水浒传读后感高三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
答:水浒传的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中,一个个英雄形象都创造成深刻的社会典型,他们通过斗争和考验而走向革命,最后把自己无保留地融合在农民革命的洪流里,这就是水浒英雄逼上梁山的道路。下面是我整理的水浒传的读书笔记800字范文,欢迎大家参考。水浒传读书笔记_第1篇: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

《水浒传》读书笔记20篇,急需!谢谢啦!!!
答:水浒传读书笔记之——情节篇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以后,我感到相当的震撼,因为故事情节的连绵起伏。表面上《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篇4000字
答:2017-03-08 水浒传读书笔记5000字 286 2011-08-14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5000字 145 2008-08-09 求水浒传读后感(不少于4000字) 101 2014-09-06 10篇水浒传读书笔记,谢谢 2 2014-03-15 谁能给我篇4000字的水浒传读后感? 1 2013-09-03 水浒传摘抄 4000字 22 2010-08-29 水浒传读书笔记5000字左右...

水浒传读书笔记17篇
答: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