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要盆地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

作者&投稿:长沙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塔里木盆地

该盆地古生代海相生储盖主要有3套: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二叠系自生自储组合及寒武系—奥陶系与上覆各时代(S—E)形成的生储盖组合(图5.32)。

图5.32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综合柱状图

2.鄂尔多斯盆地生储盖组合

该盆地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可分为3套。

(1)自生自储组合

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二叠系。(2)下生上储组合寒武系—奥陶系生,石炭系—二叠系储(图5.33,5.34)。

图5.3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组合划分

3.华北地区生储盖组合

该区根据现有资料可划分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3套组合。

(1)中新元古界

华北中—上元古界分布局限,由于后期基本处于隆升阶段,油气藏属于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其生储盖组合多属于自生自储的组合类型,根据生储盖层的接触关系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重要的组合,即组合Ⅰ:雾迷山组(生、储)-洪水庄组(生、盖)组合:组合Ⅱ:洪水庄组(生)-铁岭组(生、储)-下马岭组(生、盖)组合。

1)组合Ⅰ。洪水庄组和雾迷山组泥页岩均可作为有效的油气源岩,雾迷山顶部有发育较好的溶蚀带,具备有利的储集条件,上覆洪水庄组泥页岩有较好的封闭性能,能起盖层作用,该套组合为一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控于盖层即洪水庄组泥页岩残留地层分布范围的限制,平泉区、兴隆区、蓟县区和十三陵区。

2)组合Ⅱ。本组合的3个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均可提供油气源,油气源充足,铁岭组储集条件和下马岭组盖层条件好,所以构成了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该套组合主要分布于平泉区、兴隆区、冀中坳陷北部与下花园区,平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盖层分布的范围和烃源岩的质量。如蓟县区因为烃源岩成熟度已达到高成熟凝析气阶段,而作为盖层的下马岭组泥页岩中的砂质含量较高,封闭性能较低,不能有效封闭油气,所以蓟县区的组合Ⅱ为一套较差的生储盖组合。

总体来看,生储盖组合分布主要受盖层分布控制,两者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特点,其中冀中坳陷北部、冀北坳陷和京西坳陷等是生储盖组合保存较好的地区。

图5.34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苏6井

(2)下古生界

根据沉积环境的研究和生储盖的评价,结合华北地区下古生界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多年来的勘探实践,分析其在生、储、盖的特点,认为:

生油岩主要有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的峰峰组的灰岩;其次为上、下马家沟组的灰岩。

储集层主要有奥陶系顶部(峰峰组顶部、上马家沟组顶部、下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剥蚀形成的古风化壳储层;冶里和亮甲山组的白云岩型储层。

盖层主要有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海相泥岩及泥灰岩: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的膏盐岩、泥质碳酸盐岩;此外,上古生界本溪组的铝土质页岩、铝土质泥岩也可作为下古生界油气藏的盖层。

根据生油岩、储集层、盖层的空间叠置关系,可以将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划分为4种形式。

1)自生自储自盖型。主要发育在中上奥陶统的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

峰峰组、上下马家沟组灰岩为烃源岩层,奥陶系顶部(峰峰组顶部、上马家沟组顶部、下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剥蚀形成的古风化壳为储集层,峰峰组、上下马家沟组膏岩、泥质碳酸盐岩为盖层的组合。

这套组合分布主要受膏岩、泥质碳酸盐岩分布范围的制约,分布在东濮、临清坳陷、冀中、黄骅、文安坳陷、济阳坳陷西南部,形成局部性生、盖、区域储的组合。

2)自生自储上盖型。峰峰组、上下马家沟组灰岩为烃源岩层,奥陶系顶部(峰峰组顶部、上马家沟组顶部、下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剥蚀形成的古风化壳为储集层,上覆的石炭系本溪组铝土岩为盖层的组合。

这套组合的分布受本溪组铝土岩的发育程度及保存状况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东濮、临清坳陷、冀中、黄骅坳陷一带,为一套局部生、区域储盖的组合。

3)上生下储上盖型。峰峰组、上下马家沟组灰岩为烃源岩层,冶里组、亮甲山组白云岩为储集层,峰峰组、上下马家沟组膏岩、泥质碳酸盐岩为盖层的组合。

这套组合分布主要受膏岩、泥质碳酸盐岩分布范围的控制,主要分布在东濮、临清坳陷、冀中、黄骅坳陷一带及太行山隆起一带、燕山隆起区南部、文安坳陷一带,形成局部性生、盖区域储的组合。

4)下生、下储上盖型。中新元古界页岩和碳酸盐岩均可作为烃源岩,中新元古界上部碳酸盐岩为储集层,下寒武统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为盖层的组合。

(3)上古生界

石炭系—二叠系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存在古生新储型(文留气藏型)、古生古储潜山型(苏桥气藏型)、古生古储原生砂岩体型(王家河气藏型)和古生古储煤层-砂岩体复合型4类基本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1)中上元古界内幕的生储盖组合;

2)下古生界内幕的生储盖组合;

3)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盖组合;

4)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上古生界底部盖组合;

5)上古生界内幕的生储盖组合;

6)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新生界盖的组合。

4.四川盆地生储盖组合特征

古生代至中三叠世的四川盆地为两个层次的叠加盆地,晚三叠世后为前陆盆地,其沉积序列特别是下古生代与塔里木盆地共同点较多,具克拉通陆块基底,发育大陆边缘的碎屑岩、上升洋流的黑色页岩。中晚寒武世—中奥陶世为碳酸盐台地。

四川海相含油气盆地有7套生储岩组合(图5.35),从老到新分布Z1d,1,O3—S1,P1,P2-3,T3,J,占盆地生烃量92.5%。

图5.35四川盆地上元古界—中三叠统含油系统柱状图

1)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分布在川东和黔东北,厚为40~60m,呈北东向狭长带状展布,延伸至鄂西;

2)早寒武世牛蹄塘组黑色碳质页岩和黑色粉砂质页岩,全盆均有沉积,厚为10~100m,西厚东薄。有机碳含量则东高西低,是南方最大的烃源岩盆地。

3)晚奥陶世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厚度为3~10m(包括观音桥组碳质泥灰岩),最厚者为20m。除川中的南充—成都为隆起无沉积区外,在四川盆地范围内均有分布,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3%~6%之间。

4)早志留世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页岩,原形盆地的边缘与五峰期相比略有缩小,但烃源岩的厚度大。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一般厚为10~30m,为最佳烃源岩之一,有机碳含量在1%~3%之间。龙马溪组中上部的暗色碎屑岩厚为200~300m,也有生烃性。

5)早二叠世梁山段含煤地层、中二叠世栖霞组下部的黑灰岩和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这3套地层分布广而稳定,烃源岩厚度较大,不仅具自生自储的特点,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

6)晚三叠世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含煤地层,为海陆过渡相的三角洲沉积,上部具陆相环境,仅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前陆盆地。

7)侏罗系湖相泥岩,中上侏罗统中薄层暗色泥岩也是中生代陆相盆地的烃源岩。

上述四川盆地的烃源岩,按岩性可分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烃源岩类型。碎屑岩主要由灰、深灰、灰黑色泥质岩、黑色碳质泥页岩和煤系地层组成。

5.准噶尔盆地

该盆地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发现多个油气田,以及以石炭系—二叠系为油源的中生界也发现多个油气田,其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

勘探实践证实,已在各时代的21个储集岩中发现油气流,且在18个储层中,获得了油气的探明储量,因此至少有18个储盖组合,这18个储层为石炭系岩浆岩组、石炭系变质岩组、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上亚组、下二叠统风成城组、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亚组、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上亚组、上二叠统平地泉组、上二叠统梧桐沟组、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下亚组、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亚组、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上侏罗统齐古组、中新统沙湾组。储盖组合类型见表5.33。

表5.33准噶尔盆地储盖组合类型表



各盆地生储盖组合综合对比~

根据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周边各盆地生储盖的发育特征及其组合,其综合对比关系见图4-14。
1.中生界生储盖组合
中生界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两侧的不同盆地内均有分布,并且部分地区在中生界地层中已发现了油气,如苏北盆地泰州组二段、周口盆地临泉组、胶莱盆地莱阳组水南段和逍仙庄段。此外,苏北盆地浦口组、象山群,合肥盆地朱巷组、防虎山组,济阳坳陷坊子组、蒙阴组都有烃源岩分布。但由于中生界经历了复杂的热演化过程,增加了对成烃研究的难度,因而目前对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较少。
中生界中砂岩类地层分布广泛,因而可以作为很好的储层存在,如济阳坳陷、黄骅坳陷、胶莱盆地、合肥盆地、周口盆地中白垩系,济阳坳陷、黄骅坳陷、胶莱盆地、合肥盆地中的下—中侏罗统。
中生界盖层在各盆地中零星分布,且分布厚度明显较新生界盖层薄。中生界盖层发育最厚的位置为胶莱盆地。胶莱盆地内广泛分布的青山组火山岩是良好的盖层。此外,苏北盆地内上白垩统浦口组是一套很好的区域性盖层,而作为烃源岩的泰州组二段本身也是良好的盖层。
2.新生界生储盖组合
孔店组烃源岩以苏北盆地发育最好,其中阜二段与阜四段暗色泥岩厚度可达800m以上。合肥盆地定远组也沉积了厚度为200~300m的暗色泥岩。孔店组沉积时期渤海湾盆地的第一个重要沉降阶段,但沉降速率较小,由于受断裂活动控制,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坳陷内,这些坳陷中暗色泥岩厚度也明显大于北部坳陷。其中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有烃源岩分布,而在其北部的沾化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下辽河坳陷中虽有孔店组地层分布,但尚未发现有效的烃源岩。渤海湾盆地中孔店组多数凹陷中不存在良好的储层和盖层,而苏北盆地内阜一段、阜三段及戴二段下部都是中渗-低渗的储层,并且烃源岩层及其他层位发育的泥岩都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
沙河街组沉积期是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旁侧盆地中地层厚度最大、烃源岩最发育的时期。其中只有渤海湾盆地内发育有较厚的沙四段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控盆断裂附近,下辽河坳陷、冀中坳陷暗色泥岩厚度最厚,济阳坳陷内也沉积了较厚的沙四段地层。可以看出,济阳坳陷内的东营凹陷、沾化凹陷,下辽河坳陷以及黄骅坳陷内的歧口凹陷中都有烃源岩分布,是这些盆地边缘坳陷内重要的生油层。沙四段中储层、盖层不发育。

图4-14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周边各盆地生储盖组合对比图

Es4-Es2沉积期是渤海湾盆地沉降速率最大的一个沉降阶段,因而沙三段是渤海湾盆地沉陷最深、水体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生油岩最发育的时期。苏北盆地内同时期的三垛组中也有泥岩地层分布,但未发现有效烃源岩,这些泥岩地层主要作为油气的盖层存在。沙三段烃源岩在渤海湾普遍发育,各坳陷中均有大面积分布,为渤海湾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系。沙三段中局部分布的砂岩层可作为储层。
沙二段沉积同样主要分布于渤海湾盆地,其他盆地中只有周口盆地界首组上部与其对应。沙二段沉积期,渤海湾盆地内生油层不发育,目前仅在黄骅坳陷的部分地区证实为可靠的烃源岩层。多数凹陷中,沙二段作为重要的储层。
沙一段主要分布于渤海湾盆地以及周口盆地。渤海湾盆地内各凹陷沙一段都发育了厚层生油岩,但暗色泥岩的厚度明显比沙三段小。下辽河坳陷、渤中凹陷、黄骅坳陷以及济阳坳陷中沙一段都是重要的生油层。周口盆地中界首组上部及光武组下部也发育了较厚的烃源岩层。从沙一段开始,由于其埋藏较浅,没有达到生油门限,所以东营组及其以上地层中的泥岩主要作为盖层存在。
东营组及新近系沉积期,沉积中心转移至海域,海域地区发育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的东营组烃源岩,渤中凹陷、下辽河坳陷内东营组发育有较厚的烃源岩,是主要的生油层之一。相对而言陆域坳陷内东营组烃源岩不发育,如东营凹陷和岐口凹陷,缺少成熟烃源岩。
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内巨厚的泥岩层是良好的盖层。

由于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中中新世以来盆地快速沉积和沉降,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造成了孔隙流体排出不畅,形成欠压实,而且由于盆地区较高的地温梯度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生储盖空间配置是油气藏的重要条件,而生储盖组合受控于盆地演化及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关系,陈希仁等(1999)将莺歌海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五套生储盖组合(图6-6)。

图6-6 莺歌海盆地生储盖组合类型

第一组合:属上生下储类型。前古近纪基底潜山风化壳为储层,早渐新世-中新世崖城组-陵水组浅海或滨海相泥岩为盖层,高部位也可以早中新世三亚组甚至中中新世梅山组泥岩或致密含钙砂岩为盖层。本区尚未钻遇,推测在乐东11-1构造及岭头潜山区有此类生储盖组合。
第二组合:属下生上储或自生自储类型。早渐新组-早中新世崖城组-陵水组及其相邻层段的三角洲、滨海砂岩为储层,其间的滨海-浅海相泥岩为盖层,剥蚀较多时也可以早中新世三亚组甚至中中新世梅山组泥岩或致密含钙砂岩为盖层。
第三组合:属下生上储类型。早中新世三亚组及其相邻层段的盆底扇浊积砂、斜坡扇近源三角洲、扇三角洲砂岩为储层,三亚组中上部及中中新世梅山组的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推测在一号断层下降盘挠曲坡折带可能有此组合。
第四组合:属下生上储类型。中中新世黄流组及其相邻层段的滨海、三角洲、浊积砂为储层,晚新世莺歌海组二段的浅海-半滨海相泥岩为盖层。该组合在盆地内分布较广,在莺东斜坡带,以LT1-1-1井岩性气藏为代表;在中央泥底辟带,该储盖组合与大型底辟构造(如东方1-1、乐东8-1构造等)配合起来,以大规模盆底扇为储层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地质条件,是目前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勘探的主要目标。
第五组合:属下生上储类型。晚新世莺歌海组及第四系的低位扇、侵蚀谷、水道浊积砂及高位风暴砂、浅海席状砂等为储层,其上覆的高位浅海、半深海相的泥岩为盖层,该组合在盆地的分布最广,在莺东斜坡上以岭头13-1、岭头8-1等为代表;在中央底辟带以东方1-1、乐东22-1、乐东15-1等浅层气田为代表。

各主要盆地生储盖组合
答:1)组合Ⅰ。洪水庄组和雾迷山组泥页岩均可作为有效的油气源岩,雾迷山顶部有发育较好的溶蚀带,具备有利的储集条件,上覆洪水庄组泥页岩有较好的封闭性能,能起盖层作用,该套组合为一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控于盖层即洪水庄组泥页岩残留地层分布范围的限制,平泉区、兴隆区、蓟县区和十三陵区。 2...

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
答:第一组合:属上生下储类型。前古近纪基底潜山风化壳为储层,早渐新世-中新世崖城组-陵水组浅海或滨海相泥岩为盖层,高部位也可以早中新世三亚组甚至中中新世梅山组泥岩或致密含钙砂岩为盖层。本区尚未钻遇,推测在乐东11-1构造及岭头潜山区有此类生储盖组合。第二组合:属下生上储或自生自储类型。...

储层、盖层及组合特征
答:巴楚组生屑岩段属于滨岸滩坝、台地浅滩和潮坪相沉积,储层中溶孔较发育,孔隙度一般可达3%~8%。巴楚组生屑灰岩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的厚度一般为30~40m,分布比较稳定,往西到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变厚到50~70m,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及泥岩白云岩和泥晶灰岩。 上石炭统小...

各盆地生储盖组合综合对比
答:1.中生界生储盖组合 中生界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两侧的不同盆地内均有分布,并且部分地区在中生界地层中已发现了油气,如苏北盆地泰州组二段、周口盆地临泉组、胶莱盆地莱阳组水南段和逍仙庄段。此外,苏北盆地浦口组、象山群,合肥盆地朱巷组、防虎山组,济阳坳陷坊子组、蒙阴组都有烃源岩分布。但由于...

生储盖组合规律
答:据李克勤(1992)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具有自生自储的特征。自下而上分为4套大的生储盖组合(表6-9)。“其中第Ⅲ套生、储、盖层发育好,分布亦广,为主要勘探目的层”(李克勤,1992)。徐怀大教授认为,长期以来,中部大气田的天然气来源一直缺乏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很有...

盆地中、新生界生储盖组合
答:合肥盆地主要发育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如发育于定远组、邱庄组、新庄组、黑石渡组以及晓天组之中的生储盖组合(杨有根,1994)。从组合形式看,这种生储盖组合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上生下储式,如新庄组、邱庄组、黑石渡组等,另一种为下生上储式如定远组、三尖铺组等。由于生油...

生、储、盖组合的叠加发育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答:长8段—长7段生、储、盖组合,具有油源充足、区域性盖层良好等特征,其形成的油藏主要分布于西峰地区、白豹地区。研究认为,长8段砂体在陕北地区也具有形成油藏的地质条件。长6段—长(4+5)段储、盖组合。该组合是目前盆地延长组中最为有利的一套储、盖组合,具有油源近、储层发育、储集性能...

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分布
答:依据本次对前古近系各层系主要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前古近系主要的生储盖模式(图5-1-14)。 1.中新元古界 华北中—新元古界分布局限,由于后期基本处于隆升阶段,油气藏属于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其生储盖组合多属自生自储自盖型和下生下储上盖型。而自生自储自盖型又可分为2套...

盆地构造演化与生储盖组合
答:合肥盆地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前中生代的稳定大陆边缘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以及后来的复合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其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叠合,多构造作用机制特点。与此构造背景相适应,合肥盆地也形成多套的生储盖组合。首先与盆地的最大沉陷时期相对应合肥盆地形成了多套的烃源岩,如前...

海相富油气盆地具有典型的“三元结构”式的有利生储盖组合
答:分别对应胡夫组含油气组合(带)、阿拉伯组含油气组合(带)、白垩系含油气组合(带)和阿斯马丽含油气组合(带)。下面主要以图2-45 所示的阿拉伯组含油气组合(三元结构)来说明海相含油气盆地中典型三元结构生储盖组合的特点。在波斯湾盆地,侏罗系不但是主要的生油层系,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层,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