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负笈从师文言文答案

作者&投稿:澄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负笈从师》

原文编辑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③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⑤,削荆⑥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⑦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⑧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⑨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⑩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

2注解编辑

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以:凭借。④或:有的时候。⑤庵:茅草小屋。⑥荆:灌木名。⑦麻蒿: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13065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⑧悦:敬佩。⑨易:交换。⑩虽:即使。

3译文编辑

任末14岁时,就背着书籍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光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他的事情。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生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①背着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2.C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4.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5.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6.略。

2. 求一篇《任未负笈从师〉的古文翻译

【原文】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3.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 译文

一、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二、原文:出处东晋王嘉《拾遗录》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3537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扩展资料 一、《拾遗录》简介 共10卷。

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为正史所不载。

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二、作者作品介绍 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牵三歌》和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

《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际的战乱,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今行于世。

《拾遗记》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王嘉可谓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4. 负笈从师的译文

任末14岁时,就背着书籍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光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他的事情。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

他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生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任末简介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他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其一生事迹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刻苦读书,到了中、晚年仍坚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

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便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

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不能归葬祖茔,对死者或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遗恨终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师亡故,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竟死在奔丧途中。

临死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不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满足了。启示我们要好好的读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5.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 译文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出处:出自东晋王嘉的《任末负笈从师》。

扩展资料:

典故: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刻苦读书,到了中、晚年仍坚持不懈。

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师亡故,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竟死在奔丧途中。

临死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不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满足了。"

6. 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开头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如下: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

七年级下册负笈从师文言文答案
答:〔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

任末年十四 答案
答: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负笈从师》阅读答案
答:《任末负笈从师》阅读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任末勤学文言文题
答:答案:29、D 30、(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就事业? (2)(门徒)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31、学习贵在勤奋 2. 任末勤学阅读答案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

...任末 ① 年十四,负笈 ② 从师,不惧 ③ 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
答:1.D 2.(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就事业呢? (2)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3.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

文言文阅读。(11分)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
答: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学生能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文言文任末好学翻译和阅读答案
答: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5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6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好学》阅读题的答案及翻译
答: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①负笈从师 ②暗则缚麻蒿自照 ③门徒悦其勤学 ④常以净衣易之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划出两处)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4、从文中找出一...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有哪些
答:(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答案1.(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2.(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答:中有足乐者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以 净衣易之的“以”是用; B.两个 或 都是有时的意思。C.映星月 而 读的“而”表示修饰关系, 而 伯乐不常有的“而”是表转折关系。 D.当余 之 从师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腰白玉 之 环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