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文言文阅读

作者&投稿:曹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幸运的是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得分点:“材”,“为……所”,“患”,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得分点:“好事者”,“以为”,“脱”,“远”,句意,共4分】

(3)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得分点:“野人”、“所薪”“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几何,此处应为“多次”之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两个“所'字都是“为……所”被动结构。B第一个“之”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代词,“我”。 C第一个“者”,助词,“……的人”;第二个“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 通“尔”,你们的。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是说“非徒爱其似山”,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形像山,而不是“不是因为它像山”。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材”,名词动用;“为……所”,被动句式;“患”,灾祸,祸患。(2)“好事者”,“以为”应为“以之为”,“脱”“远”脱离,远离之意。(3)“野人”,“所薪”,“理”,

【参考译文】

树木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便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就死了。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的形状好似山峰一样,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间的峰头,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间峰头的,但那高耸挺立的样子,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题1:(1)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说得完呢? 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1)5分“惟”,“乃”,“著”,“风”“雨”各1分。(2)5分;“是”判断句式,“岂……哉”“胜言”各1分,大意1分。

辩 奸 论苏 洵事情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爱憎越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啊!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

郭汾阳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容貌漂亮,能说会道,确实有可以欺世盗名的本钱。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何处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

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孔于、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出风头、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盂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街、卢杞合成-个人了。

他将来造成的祸害岂可用言语细说呢?面孔脏了不忘揩洗,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十榉,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人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

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

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了。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

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韵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达到上述严重地步昵?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灾祸,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比冠”,到二十岁;“博通”,精通;“属”,写;“好”,喜欢.译文为: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出”,出了城;“动摇”,动摇民心;“谁与”宾语前置,和谁.译文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答案:(1)B(2)B(3)C(4)①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 *** 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5. 文言文阅读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

(1)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前句: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比:比得上.后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比:等到;B:前句:最终保全了徐州.卒:最终.后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卒:最终.意思相同;C:前句: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以:凭借.后句:赵普又把这个人上奏.以:用;D:前句: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启:启奏、禀告.后句:关上大门,打开(装书的)箱子,把书拿出来.启:打开.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直接的体现有: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以《春秋》对义居第一.(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所以待:所字结构,翻译成名词性的短语,对待您的礼数;常:寻常.句意为:皇上对待您的礼数,不是寻常的礼数.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弗为:不能做;乃:才.句意为:人必须知道做不仁义的事,杀害无辜的人,(即便)得到天下(也)不能做(这样的事),(知道这些)才可以.答案:(1)B.(2)直接的体现有: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以《春秋》对义居第一.(3)①皇上对待您的礼数,不是寻常的礼数.②人必须知道做不仁义的事,杀害无辜的人,(即便)得到天下(也)不能做(这样的事),(知道这些)才可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案】 14 . D 15 . D 16 . A 17 .( 1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 2 )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 3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解析】 14 . 试题分析:没:同 “ 殁 ” ,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15 . 试题分析: D .均为表目的,连词。 A .表并列,连词;将要,副词。

B .她的,代词;它们的,指书,代词。 C .在,介词;从,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16 . 试题分析: ④ 写其持家之才, ⑤ 写其教育孩子, ⑥ 写其善良助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 C 。 17 . 试题分析:注意尽量直译。

第一句:何为,为什么, 1 分。甘,甘心吃, 1 分。

独,难道, 1 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 分。

第二句:死,为 …… 而死, 1 分。戚,忧伤, 1 分。

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 分。第三句:穷,困窘, 1 分。

振,救济, 1 分。业,置办产业, 1 分。

定语后置句式, 1 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 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 “ 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 于是我说: “ 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 “ 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 夫人说: “ 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 ” 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 “ 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 夫人说: “ 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 “ 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 “ 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 ” 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 “ 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

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

苏洵文言文阅读
答: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5. 文言文阅读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 (1)本题...

洵文言文
答:弟子们向他请教经书的文义,毛洵只能对着他们流泪,从来不谈文字。后来他因为生病而回家,过了几天就去世了。 郡里听说了他的孝道,赐给他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他的兄长毛溥,字文祖,也因为哀伤过度在舟中去世。 2. 文言文《毛洵》主要记述了毛洵的哪几件事 1.为人至孝,当了四次官,每次都因为双亲生病的原因...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辨奸论苏 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
答:小题1:C小题2:D小题3:C 试题分析:小题1:丧:丧事。小题2: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C.连词,用来/介词;因为;D.副词,才。小题3:“竖刁、易牙、开方”“说的是孔孟之道”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带洵字的文言文
答:1、《别韦洵美诗》唐代:崔素娥 2、《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代:刘长卿 洵 [ xún ]1、诚实,实在:洵美。2、疏远。3、流泪:洵涕(默默流泪)。诗词原文 别韦洵美诗 唐代:崔素娥 妾闭闲房君路岐,妾心君恨两依依。神魂倘遇巫娥伴,犹逐朝云暮雨归。巡去...

关于毛洵的文言文
答:弟子们向他请教经书的文义,毛洵只能对着他们流泪,从来不谈文字。后来他因为生病而回家,过了几天就去世了。郡里听说了他的孝道,赐给他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他的兄长毛溥,字文祖,也因为哀伤过度在舟中去世。2. 文言文《毛洵》主要记述了毛洵的哪几件事 1.为人至孝,当了四次官,每次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辨奸 论苏 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答:判断句式,“岂……哉”“胜言”各1分,大意1分。辩 奸 论苏 洵事情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

求 苏洵读书 文言文翻译
答: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那些...

燕洵文言文
答:燕洵,一个名字承载着无数爱恨纠葛、家国悲凉的传奇人物。初遇燕洵,是在那场盛大的春猎之上。他英姿飒爽,骑射过人,意气风发。这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颠覆。殷尚带来的那道圣旨,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将燕洵一家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灭顶之灾,燕洵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他...

洵和询可以通假吗
答:洵和询可以通假。根据《尔雅·释诂》,询,信也。《注》宋衞曰询。《疏》按方言:宋衞汝颍之闲曰洵。郑风溱洧:洵訏且乐。询、洵音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