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文言文

作者&投稿:柳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身的文言文意思

自己,自身 [oneself;self]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身1)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 同本义 [body]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

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王述之《经义述闻》

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身也者,亲之枝也。——《礼记·哀公问》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礼记·祭义》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身首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身边钱(随身带的钱);身品(身材);身伴(身旁);身边人(贴知伺候的奴婢,妾);身首分离(人的头和躯体分开。指被杀);身殃(谓身遭灾殃);身牖(身体的窗子,指耳朵);身无长物(比喻人的穷困)

(4) 物件的主体部分 [main body of a structure]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尔雅·释木》

亥有二首六身。——《左传·襄公三十年》

(5) 又如:树身;河身

(6) 自己,自身 [oneself;self]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清·黄宗羲《原君》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唐·韩愈《原毁》

(7) 又如:身己(本身,指属于自己的事);身外(自己以外,自身之外);身愆(己身的过失)

(8) 生命,性命 [life]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献身;奋不顾身;舍身救人

(10) 地位或身份 [status]

惟恐或后,竞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清·周容《芋老人传》

(11) 又如:身名俱泰(物质生活优裕,名望亦崇高);身地(出身地位)

(12) 毕生,一辈子 [lifetime]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唐·韩愈《答李翊书》

(13) 又如:身后萧条(死后景况凄凉,没有遗下产业、钱财或子女)

〈副〉

(1) 亲身,亲自 [personally]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身历(亲身经历)

shēn

〈动〉

(1) 怀孕 [conceive;be pregnant]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大任:周文王之母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身已(妇人怀孕);身怀六甲(即怀孕);身瑞(身孕)

(3) 体验 [learn through practice]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

(4) 担当 [take on]

中有贤子自为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明·李贽《战国论》

(5) 担任 [hold the post of]

自奉天入,琯身中军先锋。 ——《新唐书》

〈量〉

用于衣服 [suit]。如:一身衣服

2. 求十一篇文言文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

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

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3 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讨好他。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大怒并且杀死了关其思,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就趁机袭击胡国,占领了它。 -----------------------------------------------4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5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

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

3. ↙含有傍(旁)的文言文成语

旁若无人

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释】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行为放纵;或自傲;也用于表示人态度自然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旁;不能写作“傍”。

【近义词】目中无人

【反义词】众目睽睽

【辨析】~和“目中无人”;都表示高傲。但~还有态度从容自然的意思。

【例句】他迟到了十分钟才到会场;又~地大声嚷嚷;大厅里的人都反感地看着他。



~

请问《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
答: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文言文节奏划分方法:一、根据语法结构确定...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分析
答:诸儿竞走取之 之:代词,指李子果 人问之,答曰 之:代词,指王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树长在路边还剩下这么多果子,这李子必定是苦的。故事的王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善于思考,分析问题。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遇事多分析,不盲从。2.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获得了什么启示 《王戎...

心无旁骛的文言文
答:1. 心无旁骛的出处和典故 第一:历代文献资料里,自《孟子》以后,直至清朝,都没有任何“旁鹜”的用例。我查过《成语典》、《佩文韵府》,《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等都没有“旁鹜”这个词。第二: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鱼与熊掌”、“齐人之福”、“明察秋毫”、“始作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
答: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是什么?
答:《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文言文偏旁的意
答:2. 在古文中,哪些字无论是否有偏旁都表示同个意思 泉(白)水 孩(亥)子 囝(囗)子 (囝 jiǎn〈方〉儿子)树(对)木 岭(令)山 尘(小)土 等等等,多了。另大写数字几个。弌 -- 弋 -- 一 弍 -- 弋 -- 二 弎 -- 弋 -- 三 叁 -- 弁 -- 三 伍 -- 亻-- 五 ...

文言文《道旁李苦》译文
答: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比苦李.''取之信然.。文言文: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文言文中,取之信然是什么意思?
答:【原句】取之信然。【译文】摘取它(或:路边的李子)(来尝一尝)确实是这样(指的是苦的)。【注释】1、取:动词,摘取。2、之:人称代词,它。指“道旁李”即“路边的李子”。3、信:副词,确实;的确;实在。4、然:指示代词,这样;如此。附录: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

王荆公旁听文史文言文翻译,王荆公旁听文史文言文翻译
答: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之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译文】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

身旁文言文
答:3. ↙含有傍(旁)的文言文成语 旁若无人 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释】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