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谋略 “治未病”与亚健康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宦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历代医家都有非常重视“治未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现代也引述暗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出自:先秦至汉《黄帝内经》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故“治未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诫人们治病在后,防病在前,不但要防病,同时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要有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没有现代医学那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但是只要能抓住“辨证施治”这个中医的根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专家认为亚健康与“治未病”不能混为一谈,亚健康多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更重视休息及心理调适。而中医“治未病”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改变社会不良习惯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的防治是医院、医生的工作,医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疗未病之脏腑。要宣传和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不好,谈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治未病”是中医的概念。要让病人及市民了解“治未病”的思想。中医与西医相比有更多、更系统的预防手段,可以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所以中西医的长处要结合起来,关键是能为我所用。 当然无论是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将疾病控制在未发之时。

鬼谷子和孔子谁比较厉害
答:医学上有一个“治未病”的理念,就是说,在还没生病之前就要预防,一旦生了病,再高明的医生都无法弥补你的损失。还有一个故事说,华佗有三兄弟,华佗能把死人医活,但他的医术却是最差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治大病重病的,而他二哥只在人家小病时就把人给医好了,他大哥更牛,往往在病人还未病...

哪位国学专家的课程最受企业家欢迎?
答:十二、国学养生课程国学中医是国学的结晶。大医医国,上医养心,中医治未病,小医驻颜养生。国学中医文化历经数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驻颜、健康养生智慧,系统研修学习国学养生知识,有利于愉悦身心,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加强健康管理,摆脱亚健康,自然减肥,抗皱养颜,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满足全国企事业单位开展和谐企业...

第五章 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四、国学 道家思想 整体评价
答: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

治未病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答:“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

"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出自哪篇经典/著作?
答:“上工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治末病的概述
答:“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v前就想好...

“治未病”与亚健康有什么区别?
答: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治未病怎么读
答:"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

中医就是五个字
答:中医五个字精髓:精、气、血、阴、阳。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内脏为本,体表为标;先病(原发)为本,后病(继发)为标”。精虚:耳鸣失聪,精神萎靡,疲劳不看,毛发枯萎,牙齿松动,面色无华,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小便不畅,遗尿便溏等症。气虚:面色苍白,呼吸短促,语言...

...学了三天可以给人治病,假如是真的为什么医学上不推广?
答:楼上的朋友说如果马老师的事迹是真实的,那为什么在医学上不推广?我来回答一下:黄帝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而马老师倡导就是“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