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亚健康有什么区别? 治未病如何干预亚健康

作者&投稿:苌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故“治未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诫人们治病在后,防病在前,不但要防病,同时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要有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没有现代医学那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但是只要能抓住“辨证施治”这个中医的根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专家认为亚健康与“治未病”不能混为一谈,亚健康多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更重视休息及心理调适。而中医“治未病”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改变社会不良习惯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的防治是医院、医生的工作,医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疗未病之脏腑。要宣传和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不好,谈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治未病”是中医的概念。要让病人及市民了解“治未病”的思想。中医与西医相比有更多、更系统的预防手段,可以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所以中西医的长处要结合起来,关键是能为我所用。 当然无论是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将疾病控制在未发之时。

一、中医典籍对“治未病”的代表性论述
前贤的论述,粗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康复调护”三方面。“未病先防”又细分为未病防因、未病除因两方面,包含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全部内容。
1.未病防因 即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为身体健康时的养生防护,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予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运气七篇中更有众多据当年五运六气盛衰“司岁备物”、防治疾病的论述。
2.未病除因 即去除体内病因的未病先防,此时人的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但尚未致人体功能活动的失常。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3.既病防变 即将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传变至新的脏腑和深的层次。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4.病愈防复/康复调护 即病除而正气大伤,和/或余邪未尽,为防止疾病复发、或保证机体康复的调护。如《素问·热病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二、未病状态的界定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结合实际,未病又扩展包括了疾病复发前期、康复期、“既病防变”期,称为特殊未病状态。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则脾处于未病状态。
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内生或外来),但尚未致功能活动的失常。如一个人素体体质阴弱阳盛、有湿邪内伏,但只有发展到阴虚阳亢、湿邪阻滞脾胃时,人体才出现功能失常的疾病状态。这种阴弱阳盛、湿邪内伏的体质状态就是典型的未病状态。
人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广。近年提出的“亚健康”特指有乏力、头昏沉、失眠等身心不适症状,只是现代医学在目前还找不到形态学异常等病理基础。在中医来讲,有症状则即是属于“已病”,故亚健康不是未病。只是从望文生义、通俗易懂角度,亚健康有时可以模糊用于解释未病。
  
三、体质异常———未病形成的内在基础与诊治的重要着眼点
人体未病状态的形成无非因于内在的体质异常与外来的邪气伏藏体内。
体质,指生命体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即构成生命体的先天阴阳五行禀赋(体质先天层次,终生难变),其后天精气阴阳及脏腑经脉的盛衰状态(体质后天层次,可变)。体质异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尤其是遗传及遗传倾向性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最多见、病死率最高、预防和治疗最棘手的疾病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遗传倾向性疾病,找出这些疾病发生前的体质异常就是对这些疾病的未病状态的诊断,纠正其体质的异常就是最有效的治未病。
人之体质禀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故出生后即处于不同程度的未病状态,宜进行终生性饮食宜忌等的健康规划。
体质异常是内伤外感所有疾病发生的内因,更是疾病复发的内因;不同体质易感受不同的邪气,疾病是否传变、向何处传变、是向寒转化还是热化,皆以体质为基础。所以各种各级预防都有纠正体质异常的必要。如,湿盛肥胖者易感湿毒邪气,素体阳虚则易感风寒,得病易寒化;素体脾虚者,不仅得肝病、即便得外感病也要注意当先实脾以防传变,白血病化疗缓解后防复发,必须纠正体质的异常。因此,未病与体质关系最为密切,体质检测、分类、诊断、干预措施是未病诊治/疾病各级预防的必备手段。
总之,人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更广。“未病”不是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治未病”与亚健康在概念和实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治未病”是中医的一种预防医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旨在提高身体抵抗力,消除有害因素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在疾病初愈时维持并巩固健康状态,预防复发。
而亚健康则是一个西医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虽然身体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可能会出现躯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和症状,如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好、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可能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器质性疾病。
在实践上,“治未病”更强调通过中医的方法,如饮食起居调理、情志调理、导引运动及针灸中药等,来调理身体气血的失常,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则更多依赖于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总的来说,“治未病”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入的预防医学理念,而亚健康则是描述人体一种特殊生理状态的西医概念。两者虽然都关注疾病的预防,但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念和方法,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预防策略。

亚健康与治未病有何联系?~

社经济发展民水平提高健康要求提高故治未病前所未重视西医亚健康概念背景现二者共同处 世界卫组织机体器质性病变些功能改变状态称第三状态我称亚健康状态 治已病治未病早《黄帝内经》提防病养谋略至今止我卫界所遵守预防主战略早思想告诫治病防病前要防病同要注意阻挡疾病发趋势并病变未发前要预防措施才能掌握疾病主权达治病十全工术 医没现代医些先进检测手段要能抓住辨证施治医根本能解决问题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截专家认亚健康与治未病能混谈亚健康需要药物治疗更重视休息及理调适医治未病更深更广内涵包含层面内容:其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压力、改变社良习惯主要政府层面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防治医院、医工作医要做先安未受邪即治疗未病脏腑要宣传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谈何治未病治已病要治未病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西医概念治未病医概念要让病及市民解治未病思想医与西医相比更、更系统预防手段贯穿疾病各阶段所西医处要结合起关键能我所用 论亚健康治未病都需要广市民重视疾病控制未发

“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优势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及气功导引等。2.“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方法(1)亚健康状态的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由于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复杂多变,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的变化,故证候多样,给临床干预带来一定困难。亚健康状态涉及人体五脏,病多虚(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郁(气郁或郁火)、痰(痰湿或痰火)、湿阻等,如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确定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在方药选择上比较灵活,一般原则是选用性味平和的药物,忌用毒性药物,药物用量宜轻,疗程可长可短。同时,要考虑病人的依从性。(2)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看作亚健康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亚健康状态下,理化指标可能完全正常,或略不正常,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有吸烟、饮酒、久坐不运动、生活不规律等多种已知的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疾病的风险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对此,宜根据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施治方法。例如,超重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过轻的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吸烟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等。对此进行的干预主要是调整不良生活方式。中医在干预危险因素中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对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健康体能具有良好的效果。(3)“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状态综合辨证调摄: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到“未病先防”作用的。“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是指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这一阶段好比植物将要萌芽,疾病萌芽就像毒苗即将破土一样,要破坏它生长的土壤、抑制它的萌生。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破坏其发生的土壤,方法就是综合干预,将异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再如各种神经精神的轻度失调,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梦魇或咽中如有异物等。按亚健康状态采用中医辨治,从郁、痰或痰火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指在疾病康复期出现亚健康的表现,如临床上有些病人在感冒愈后一段时间内仍有轻度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对此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察色按脉,区分阴阳,给出证候的定位、定性诊断,用中医药加以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若有较明显实验指标异常可以适当加用西药,但大多非西药适应症,以中医的方法综合辨证调摄是最佳选择。一般多首选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再选中药外用或内服。非药物疗法有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用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等。药物疗法多以植物的根、茎、叶、花、子及动物骨、矿物质等天然药材为主,利用其四气五味归经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和正邪的消长。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无毒副作用,对亚健康阶段的调整十分适合。3.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借助身体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从而实现强健体质、延年益寿之目标。“动则不衰”,运动养生“内养正气”(康健形体、调动气血、安定神志、固摄真精),结合“外防措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侵袭)是各类人群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主要手段。运动养生既可康健身心,又可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既可治未病,又可促进病愈后早日恢复,真乃是永葆人体生命健康的济世良方。(二)落实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是我们的职责为了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构建“健康促进、亚健康干预、疾病防治”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确保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升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把“治未病”理念贯穿到“防-治-康-养”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把“治未病”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故需对医学发展方向的战略应作如下调整:第一,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全民慢性病预防意识;第二,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等息息相关的有效的行为干预手段,尽早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第三,建立中医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群和个体健康测量和评价,实施目标人群的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第四,将医疗服务目标“前移”,重视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与早诊早治;将医疗服务目标“下移”,深入社区,进行防病健体宣传、辅导和督导,将农村和社区变成“治未病”的前沿。(三)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是中医“治未病”的终极目标用古人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的现状,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而,“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以人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则是发展我国“治未病”医学的必由之路。最后达到人们到医院不再是以看病为主要目的,而是对自己健康进行评估,再通过医生对就医者生活方式、饮食、心理、锻炼各个方面的建议,及时进行健康调养,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提高生活质量及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人“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亜疾病状态"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_
答:亚疾病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症状,属于小病阶段、欲病之病,被称为“亚疾病”阶段。“亚疾病”既是个新名词,同时也是千年中医早有的“治未病”理念。它是对人类处于健康与疾病状态的一种更加准确的表达,对人们健康状态的警示性更强。疾病提出迄今为止有据可查最...

什么是亚急性疾病
答:亚疾病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症状,属于小病阶段、欲病之病,被称为“亚疾病”阶段。“亚疾病”既是个新名词,同时也是千年中医早有的“治未病”理念。它是对人类处于健康与疾病状态的一种更加准确的表达,对人们健康状态的警示性更强。

亚健康是什么意思
答: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自然衰老;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恢复期和手术后康复期出现的种种不适;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等等。“亚健康”状态通过自我的身心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目前在治疗上,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治疗“亚...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有人了解吗?
答: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治未病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在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干预,匡扶正气,通过针灸、刮痧、汤药、食疗等各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让人体回复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个阶段的调节往往比生病以后再进行治疗更为有效。

中医针灸推拿能治未病,“未病”指哪些病呢?
答: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脾胃病、汗症、慢性难治性咳嗽、变应性鼻炎、头晕、失眠、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内科杂病等。治未病从体质辨识开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桂香表示,“治未病”包括百姓在体检中各项指标都正常时伴有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睡不踏实等,没有疾病但有症状,...

什么是亚健康 茶道养生缓解亚健康
答:针对个体差异制定调理方案,如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调整,帮助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中医体检时需要注意饮食、化妆、情绪等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总的来说,亚健康并非无法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养生和中医调理,可以有效改善并预防亚健康状态,实现“治未病”的理念,维护生命健康。

什么叫“治未病”?
答: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

什么是亚健康
答:传统医学中的亚健康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

亚疾病又什么社会意义?
答:迄今为止有据可查最早的文献是王红梅女士在2004年第9期《中医药学刊》上发表的《“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一文,在文中提出亚疾病概念并下了定义。2007年的“亚疾病理论推广研讨会”上,中医研究者陈勇从学术角度阐述了“亚疾病”与“亚健康”概念的不同之处以及概念更新后的意义。[1]亚...

亿家康 什么是亚健康
答: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